【摘要】本文從應用倫理學的角度,以小說《蝸居》為出發(fā)點,以房奴為切入點,深刻剖析了高房價對經濟、社會以及人們生活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從而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高房價帶來的道德危機和倫理困惑。顯而易見,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危機和倫理困惑迫切需要上升到倫理學的理論學術層次來加以解決。我試著通過對公正的住房制度,公平的房地產市場以及房奴自我道德升華的闡述,希望給房奴們以倫理解救。
【關鍵詞】蝸居;房奴;道德底線;道德態(tài)度;道德解救;道德失范
1.小說《蝸居》:折射現實住房問題的文學透鏡
1.1 《蝸居》的內容簡介
海萍與蘇淳雙雙畢業(yè)于上海的名牌大學。在這座城市立業(yè)成家,而他們千挑萬選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是一個租來的10平方米的石庫門房子,攢夠首付,變身房奴是海萍最大的夢想;海萍的妹妹海藻與男友小貝租住在三居室的一間,只等攢夠首付就談婚論嫁。一對貧賤夫妻、一對白領情侶,倒也其樂融融。似乎一切改變都是從海萍四處籌首付款開始,四個人被生活推向無法掌控的軌道,又似乎都因第五個人的出現而逆轉。這個人叫宋思明,市委秘書長,在一次飯局上與海藻結識,她夢游般的神情,令他魂回大學時代。海萍失業(yè),間接通過宋思明的介紹做外教兼職,并意外打開了事業(yè)局面,蘇淳也因宋的出面而免受牢獄之災,并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網店。海藻明白自己再也無法挽回與小貝的單純戀情后,轉而成為宋思明的“職業(yè)二奶”……最終,當海萍一家入住新房,生活漸有起色時,海藻卻懷著宋思明的兒子孤身守望,她不知道,宋思明在官場上的“大奸似忠”因一樁命案露出破綻,在看望海藻的路上被公安跟蹤,在得知海藻肚子里的孩子丟掉且子宮切除后,心灰意冷,故意造成車禍死亡。
1.2 透過文學形象反思住房問題的可能性
隨著不斷高漲的房價,住房問題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準備結婚的年輕人來說,住房是剛性需求,是不可避免的話題。有越來越多的文學著作開始關注到這一話題,如《蝸居》、《蟻族》等。這些作品的作者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感悟,有的甚至做過一定程度的調研工作,在文學作品中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們都是這個時代住房壓力下特有的人物特征,具有代表性。特別是《蝸居》,這部交織著愛情、婚姻、親情、金錢、權力、欲望的作品,似乎在無情地展示都市房奴的絕望和掙扎。
2.沉淪、掙扎、守望:面對住房壓力的不同道德態(tài)度
生活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哪一個更重要?
面對省吃儉用、拼命打拼的海萍夫婦;不愿茍活卻只能當小三的海藻;被最愛的人背叛的小貝;舍棄生命,換來兒孫住處的李奶奶,你很難用簡單的是非曲直來判定每個人的選擇是否值得稱許或詬病,因為大家都扭曲了,我說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也包括他們背后的社會環(huán)境、情感、價值以及道德認知。《蝸居》被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正式宣告了道德淪喪時代的成型,“從而使得社會成員發(fā)生存在的意義危機,行為缺乏明確的社會規(guī)范約束,在現象界形成社會缺少某種正常交往秩序、行為規(guī)范的事實‘真空’現象,呈現出某種紊亂無序狀態(tài)”[1]。是怎樣的一種現實讓人們陷入道德的低谷,又是怎樣的壓力使得他們甘愿接受以犧牲道德為代價的現狀。
2.1 沉淪:“人情債我肉償了”——海藻
為了幫姐姐海萍買房子,海藻開始借錢,怎奈小貝不肯。由于金錢債務的壓力,海藻陷入了和宋的曖昧關系之中,不知不覺地依賴起宋,并開始奢侈的生活,甚至無法自拔地傷害了小貝,背棄了承諾。海藻從單純節(jié)儉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無助墮落的小情人,最直接的導火索就是——錢。為了幫助姐姐解決困難,海藻一次又一次的求助于宋思明,而宋思明全部照單接下,并完美的處理好。面對這位成熟儒雅、呼風喚雨的中年男人,海藻已經失去了自控能力。雖然此時的海藻還存在正確的道德認知,她明知道自己這樣下去等于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她也不愿意承認自己是被包養(yǎng)的情婦,她仍然認為只有小貝才是她真正的歸宿,可她的行為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觸犯了道德底線。姐妹情夾雜著婚外情,讓海藻越來越無助的迷失在人性善惡的邊緣。
2.2 掙扎:“女人有家便是嫁”——海萍,蘇淳
攢夠首付,變身房奴,是海萍最大的夢想。為了買到處女房,海萍開始省吃儉用。她的思想觸角也開始觸及到海藻,她想問海藻借錢,其實也就是間接問小貝借錢,畢竟海藻才剛開始工作,她能有多少存款,海萍比誰都清楚,但她并沒想過小貝會不會借給她。當海藻拿著兩萬塊交給海萍時,海萍明知道這筆錢來路不明,卻還是心安理得的收下了,為了買到房子,她在不斷的努力和掙扎著,既希望得到幫助,又擔心自己的妹妹誤入歧途。
為了滿足老婆的要求,又不想讓老家父母承擔這筆費用,蘇淳在百般的折磨后,選擇了借高利貸。在老婆想買房子自己又無能為力的時候,他不是想辦法來勸阻自己的老婆理智消費,而是欺騙老婆,背地里去借高利貸。但在高昂房價的巨大壓力下,蘇淳也是沒有辦法,至少他沒有去偷、去搶,他為了自己的道德底線在做最后的掙扎。
2.3 守望:“你能跟別人談條件的,除了這件破房子,還有什么呢”——李老太一家
雖然小說《蝸居》中,對這個老奶奶并沒有濃墨重彩的描述,但卻那么真實的展現了上海棚戶區(qū)的本地人的生活現狀。她固守著那個十來平米巴掌大的祖屋——她不得不固守,因為除了這套房子外,她一無所有,要錢,只十萬二十萬打發(fā)了;要房,她全家馬上又要背負幾十萬的房債。生活的必須品,房子,讓她成了別人的眼中釘,成了釘子戶。這個見過世面的老太太,最后用自己的年邁的生命為兒孫換來了一套房子。
3.“蝸居”倫理問題的社會效應
面對著失控的房地產市場,高昂的房價,房奴們的倫理道德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zhàn),有的人已經開始對現在的道德標準不屑一顧。面對經濟發(fā)展和道德淪喪的二律背反的社會現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僭越道德底線。房奴現象的存在,對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其在倫理上引發(fā)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倫理學界的高度重視。
3.1 由“感情至上”轉化為“房子至上”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感情的標準正在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這在小說《蝸居》中海藻的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海藻和小貝戀愛的時候,口口聲聲的說著自己愛小貝,并說沒房子也要嫁給小貝,但在海萍看好了房子準備付首付之后,海藻卻又問小貝:“小貝,咱們什么時候會有自己的房子?”[2]最后,海藻還是選擇了和宋思明在一起,難道僅僅是因為她不愛小貝而愛上宋思明了嗎?我覺得海藻是愛上了宋思明的無所不能,和他在一起不用考慮房子、錢、困難,一切都有人幫她妥善的解決。而為了享受在這種愜意,海藻不惜一再違背自己的道德底線,選擇做“職業(yè)二奶”。
3.2 由“正直至上”轉化為“腐敗至上”
腐敗,已經成為街頭巷尾人人皆知且無法避談的社會問題。高昂的房價滋生了腐敗,它將社會財富迅速的向貪官和房地產開發(fā)商轉移,使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世風日下,很多底層工作者開始蠢蠢欲動,他們不滿足于自己的現狀,想一夜暴富,開始投機,甚至偷盜,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wěn)定。而宋思明則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小心翼翼、追名逐利了一輩子的他,到頭來只想任性的體驗了一把道德感的淪喪、責任感的消失、隨波逐流的快感以及被需要的成就感。但偷來的青春,要加倍去償還。他看似外表浪漫幽默,既溫柔又懂得討好女人,但這一切都是以背叛道德和基本原則為前提的。
3.3 由“人權至上”轉化為“利益至上”
國際上早已把公民的居住權作為一種基本的人權而寫進了《世界人權宣言》:“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其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及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y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盵3]現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使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弱勢群體的利益始終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雖然政府也極力在各方面給予他們幫助和支持,比如廉租房和保障房,但這些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經濟市場條件下,所有的企業(yè)及個人都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對人權的概念越來越模糊。被忽略的人們?yōu)榱松婧桶l(fā)展,就會做出一些違背道德甚至觸犯法律的事情。
4.“房奴”的道德解救
在《蝸居》的結尾,外國人MARK受宋思明之托,帶著已經切除子宮的海藻出國了;海萍也在他的幫助下成立了“海萍中文學院”。這也算是個比較完美的結局了,她們姐妹倆都暫時逃離了令人困窘的現實,同時又給現實中的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困惑:現實中的真正房奴又該如何解救自己呢?很多人認為現在社會上的很多道德失范現象并不是公民的道德之過,而是法律缺乏公正。如果我們想追求道德文明,就必須將我們的視野先對準社會制度的公正問題。
4.1 公正的住房制度
我國政府對住房政策的規(guī)定正日趨成熟,從05年國務院下發(fā)的“國八條”到06年的“國六條”再到今年的“國十一條”,都體現了我國對住房問題的關注以及對房地產開發(fā)規(guī)劃的成熟化。但居高不下的房價也說明我國的調控政策還是有紕漏之處,現在房子承載了太多的附加功能。比如,目前在絕大多數城市,只有買房入住并且還有大小限制才能真正算得上安家落戶。而從子女上學到將來就業(yè),每項社會公共服務都與戶口息息相關,不買房行嗎?一些狡詐的房地產開發(fā)商和政府腐敗分子正是利用這些漏洞來謀求非法的利益。而面對住房制度的制定者——中央及各地方政府,他們的目的是否為“善”,手段是否可取等這些都是關乎行為公正性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予以重視的問題?!肮且磺械滦缘目倕R”,【4】只有制定出公正的住房制度才能保障人們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
4.2 公平的房地產市場
每一輪資產泡沫都是由各種復雜因素造成的。房地產市場的繁榮,開發(fā)商的逐利,政府的貨幣信貸政策,消費者的羊群心理等,都與這種非理性繁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房地產企業(yè)社會責任的缺失,則是導致這些惡果的重要原因。
4.2.1 加強房地產企業(yè)的誠信建設
現在的很多商品房都存在偷工減料的現象,造成很多質量問題。因此房地產企業(yè)倫理解救的直接著力點應該在于企業(yè)自身,建立并健全一套自律機制進行自我控制,是企業(yè)減少或消除違背道德、法律行為的主要途徑。根據建設部《關于建立房地產企業(yè)及執(zhí)(從)業(yè)人員信用檔案系統(tǒng)的通知》的規(guī)定:“一方面,企業(yè)要努力提高誠信自律和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企業(yè)和個人的信用檔案,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盵5]同時,社會媒體、消費者和公眾要監(jiān)督房地產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履行。加強誠信建設固然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僅僅如此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
4.2.2 完善房地產企業(yè)社會責任制度化體系
在房地產企業(yè)間樹立社會責任理念并將之制度化,是我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房地產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規(guī)范房地產企業(yè)行為,拉動國民經濟快速穩(wěn)定增長,也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企業(yè)通過承擔社會責任,既可以贏得聲譽和認同,又可以更好地體現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取向,為企業(yè)發(fā)展營造更好的社會氛圍,是企業(yè)可以永葆生命力。正如福特汽車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比爾·福特所說“一個好的企業(yè)能為顧客提供優(yōu)秀的產品和服務,而一個偉大的企業(yè)不僅能為顧客提供優(yōu)秀的產品和服務,還竭盡全力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盵6]
4.3 房奴的自我道德升華
房奴之所以成為房奴,很多人是因為消費的不合理性,一些人只考慮自己的消費意志而不管自己的消費基礎如何。想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要適度消費、合理消費。如若要做到這些,就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若想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就必須把道德作為達到內心寧靜、個體完善和價值實現的手段,表現出道德判斷的直接性和道德意志的自發(fā)性。作為房奴要想在紛擾的社會環(huán)境下保持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就必須變他律為自律,實現道德內化的過程?!八^道德內化,就是指道德社會化的主體——人經過一定方式的社會學習,接受社會的道德教化,將社會道德目標、價值觀、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方式等轉化為自身內在的道德需要,形成其自身穩(wěn)定的道德人格特質和道德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盵7]這一過程是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我們只有使外化的道德要求轉化為我們自身內在的道德素養(yǎng),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實現自我的道德價值,才能讓我們的道德行為更具有普遍性。一個人應該做些什么,必須做些什么才能成為有德性的人,這在現實生活中最能體現出來。作為一個房奴更要有強大的承壓能力,保持自己的行為準則,做應當做的事情。個人的道德標準的提高會影響身邊的人,當房奴有能力提高自己又能夠影響他人的時候,那他就不僅僅解救了自己,也在不經意中幫助了別人。
成為房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房奴失去了道德標準。在我們?yōu)榱朔孔悠S诒济臅r候,只要不忘記堅守自己做人的準則,不違背自己的良心,才能在困難中堅守自己的善良意志,才能堅持自己的道德底線。
參考文獻:
[1]高兆明.制度公正論——變革時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文藝出版,2001.16.
[2]六六.蝸居[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59.
[3]世界人權宣言[Z].1948.
[4]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98.
[5]《關于建立房地產企業(yè)及執(zhí)(從)業(yè)人員信用檔案系統(tǒng)的通知》建住房函 [2002]192號.
[6]孫萌.迎接房地產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時代[J].城市開發(fā),2007(2):40.
[7]夏湘遠.義務·良心·自由:道德需要三層次[J].求索,2000(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