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當代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爾·貝婁的小說《赫索格》講述了主人公赫索格在五天之內(nèi)在紐約、芝加哥、路德村等地輾轉期間的行蹤、思緒及作為,總的來說這一過程可以歸結為一次“流浪”。首先,從形式上看,作者離開居住地,往返于其他各地,屬于時空意義上的流浪;另一方面,由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來自婚姻、民族偏見等社會黑暗面的壓力,主人公陷入自我懷疑的深淵,掙扎著找不到理智與情感的歸宿,于是開始頻繁地以各種方式寫信,這一過程可以稱之為精神層面上的流浪。在流浪過程中赫索格對自己所經(jīng)歷的生活進行了回憶和反思,同時又目睹了種種混亂的社會場景。他試圖通過和人的交流找到問題的原因,但是處處碰壁;在獨自反思時又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沼澤;同時,由于某種特殊的外來場景,比如與雷蒙娜在一起的快樂生活、重新遇到落魄的舊日好友或見到久別的女兒等的刺激時,他會暫時跳出迷茫的深淵。但小說的大部分章節(jié)仍是赫索格在不同場景下寫的信---也就是他進行痛苦思索的過程。這些信共有69封,占據(jù)小說的大部分章節(jié)。同時因為這些信不拘一格的形式與涵蓋面極廣的內(nèi)容,該小說具有了與眾不同的恣意揮灑的特色。
【關鍵詞】索爾·貝婁;赫索格;信;流浪
一、“信”的長處
《赫索格》并非一部以情節(jié)取勝的作品,小說關注的不是主人公是否有傳奇般的經(jīng)歷,而是如何充分展示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書信是主人公處理混亂生活的一種手段。他的內(nèi)心有個聲音在吶喊,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卻沒有耳朵愿意傾聽,于是只能訴諸于書信,用信來作為自己精神的載體與思想的出口。那么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貝婁是如何將“信”這一通信方式變?yōu)榱骼说某岚虻?,對于一部小說的整體效果來說信的方式又有什么樣的特點和優(yōu)點。
(一)有利于表達思想
書信是人的思想的窗口,人們在寫信時可以自由地發(fā)表議論,抒發(fā)自己的觀點。書信可以準確反映人的精神世界,人們不知不覺間就將自己個性的印記融入了書信中。作為歷史學教授的赫索格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他只會在書齋里冥想苦思,他的精神積淀才是他最寶貴的財富,長于思辨才是他最明顯的特點。因此,當赫索格寫信時,他對哲學的思考、對歷史的探討以及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自然而然就涌入他的筆端。他通信的對象更拓展到總統(tǒng)、州長、歷史學家們,甚至包括辭世了的哲學偉人,如海德格爾、尼采等。在這些信件中,赫索格盡情闡發(fā)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與現(xiàn)代社會中恣肆泛濫的形形色色的反人性思潮作斗爭??栁闹髁x、極權主義、物質(zhì)主義、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等等,無不成為他抨擊的對象。赫索格不媚俗,不與現(xiàn)實同流合污,不愿放棄自己的信仰,在信中與它們展開激烈的辯論,力圖揭示它們的荒謬。如此多種多樣的思想,都濃縮入這本小說之中,可謂博大龐雜。假如運用技巧不當,很可能流于艱深枯燥,甚至做作說教。恰恰是書信——這一展現(xiàn)角色思想內(nèi)涵的巧妙工具——使這些嚴肅的思想成為小說別具一格的魅力之所在,賦予小說極為寬廣的思想涵蓋面,使之成為一部成功地“思想小說”。
(二)擅長揭示寫信人的情感
信是一個人心聲的流露。通過讀信,讀者能夠準確把握人物的內(nèi)心律動。正是憑借書信技巧的這一優(yōu)勢,貝婁使一個重感情的猶太主人公赫索格的形象凸現(xiàn)于紙上。赫索格面對被妻子無情拋棄,被好友徹底愚弄,愛女被他們奪走的不公平命運,無法做到像一個男子漢那樣坦然面對。他將自己的憤怒、迷惘、痛苦、失望都宣泄在信紙上。他從未將這些信件寄出,因此,在信中他放縱情感,毫無顧忌,不必受理性的約束,更不必擔心這些言論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引來責難。與其說他寫信是為了讓對方得知他心中所想,不如說是為了平息自己內(nèi)心的狂瀾。在信中,他毫不掩飾對妻子馬德琳的憎恨;在信中,他把怨恨格斯貝奇的情感表露無疑;在信中,他深感對于情人園子的愧疚;在信中,他解釋他為何逃避雷蒙娜的情感;在信中,他裸露出自己的脆弱;在信中,他表白了一顆愛心。正是這些信,讓我們看到一個充滿七情六欲、情感豐富的“圓型人物”,他的真情是他人性光輝的標志。由此,貝婁塑造出一個用真情感悟生活的主人公,從而也使自己心安理得地與美國文學“硬漢”的傳統(tǒng)背道而馳。
二、本書中信的特點
在這篇小說中,信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怪異”,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突破了書信的時間限制,給死人寫信
通常我們通信的對象僅限于出現(xiàn)在自己生命中的活著的人。而在一般人看來,給死人寫信是多么的不可思議。通信的內(nèi)容也多是與目前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事,赫索格的信件卻絲毫不受書信現(xiàn)時性的束縛,他的信件不僅記錄下了他當時當?shù)氐母惺埽疫€包含著他對過去經(jīng)歷的回顧。無論是受時間限制的個人行為,還是不受時間左右的哲學玄想,都融入了他的信中。上至17、18世紀的哲學家,下至他的妻兒,無不被喚入他的書信世界。他寫信給他的情婦雷蒙娜、兒子馬科、仇敵馬德琳,這些人都與他目前的生活緊密相關。他更寫信給他死去的母親、尼采、上帝,他們卻遠離他所生活的時空。貝婁這位技巧大師借助書信,任主人公的思維在時間的領域內(nèi)縱橫馳騁,從而賦予小說廣闊的時間跨度:小說中赫索格一生的經(jīng)歷都融入到他這幾天的遭遇當中,他個人的思想游歷更可以稱為西方思想史的一個縮影。在這里,貝婁也通過如此多的書信把“意識流”這個現(xiàn)代主義技巧運用地更加易于讀者接受。
(二)書信格式毫無章法,且不寄出
貝婁在《赫索格》中徹底改變了書信的一般情形。赫索格是位怪異的寫信人,一般情況下,我們只是在渴望告知對方一些消息時,才會專門留下時間寫信。可是赫索格寫信卻是率性而為。無論是在電梯里,計程車上,還是在商店里,哪怕是在課堂上,在學生的眾目睽睽之下,他也會不管不顧地在紙上記下幾筆。更令人驚奇的是,赫索格這個隨心所欲的通信者寫出的信與它們的作者一樣不受規(guī)矩的束縛。一封能夠實現(xiàn)交際功能的信件需要由六個部分組成:信頭、信內(nèi)地址、稱呼、正文、問候語以及作者簽名。赫索格的信至多只含有這六部分中的兩部分:稱呼與正文。而有些信甚至連稱呼都沒有。通常,人們需要把信寫在紙上寄出,以便讓收信人閱讀,赫索格寫出的上百封信中,只有留給招待他留宿的朋友莉比的一封信完成了交際的功能。而且,他的信相當一部分根本沒有變成白紙黑字。不僅如此,赫索格的書信還可長可短,長的逾千字,短的不過是些無意義的音節(jié)、感嘆、篡改過的習語和引文,有十幾封信寫到中途竟戛然而止。比如他曾寫信給第一任妻子戴茜,但是行文至半,就放棄了這一主題,帶著他特有的突兀。
三、結語
信是《赫索格》這部小說的一個亮點,這種別致的寫作手法,突破了一般的思辨小說的表達方式,避免了枯燥乏味和散亂無章,成功地將赫索格這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動蕩社會的受害者的形象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1][美]索爾·貝婁.赫索格[M].宋兆霖譯漓江出版社,1985.
[2]陳世丹.《赫索格》中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的交融[J].當代外國文學,1998(02).
[3]王寧.淺談索爾·貝婁的小說創(chuàng)作[J].外國文學,1985(07).
[4]喬國強.當代美國猶太文學的文化解讀[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01).
[5]劉文松.論赫索格的書信[J].福建外語,1994(Z1).
[6]包鵬程.穿越黑暗的光芒——試析索爾·貝婁小說的人物形象[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2).
[7]韓西蓮.論索爾·貝婁長篇小說中的流浪意識[J].廣西師范大學,2006.
[8]夏政.《赫索格》藝術表現(xiàn)手法芻議[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