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長的過程。主體性教育,就是指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教育現(xiàn)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過啟發(fā)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huán)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guī)范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yǎng)成自主地、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主體性教育是一種從多方面、整體的角度來發(fā)展教育者的主體性,增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使其具有主體學習和主體創(chuàng)造能力的教育。
【關鍵詞】教育;主體性教育;學生的地位;學生的性質
教育,從詞源學上看,不同語言中的“教育”都與兒童有關。古希臘語的“教育”一詞與教仆有關,我國甲骨文中的“教”是指兒童在成人的監(jiān)督下習文之事,“育”則表示婦女養(yǎng)育兒童之事。就教育的一般意義而言,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廣義的教育是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工作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
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提倡在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達”。戰(zhàn)國后期,《禮記》中的《學記》在總結儒家的教育思想后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教學觀點。它反對教師不顧學生感受的填鴨式教學,主張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思想,開導學生但不要牽著學生走;對學生提出較高的要求但不能使學生灰心;指出解決問題的路徑,但不能提供現(xiàn)成的答案。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很早就注意到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自然特點,主張依照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教育首先要關注人的發(fā)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應該按照自然的法則全面地、和諧地發(fā)展兒童的一切天賦力量。教育應該是有機的,應該做到德、智、體的一體化,使受教育者的頭、心、手都得到發(fā)展,教育的首要職責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個人特征的人。
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標準》指出,學校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長的過程。所謂主體性教育,是指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教育現(xiàn)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過啟發(fā)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huán)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guī)范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yǎng)成自主地、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總之,主體性教育是一種從多方面、整體的角度來發(fā)展教育者的主體性,增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使其具有主體學習和主體創(chuàng)造能力的教育。
在主體性教育中,學生依然處于主體地位,這是由學生的本質屬性、社會地位以及學生主體性的基本特征決定的。
一、學生的本質屬性
1.學生是處于迅速發(fā)展時期的人。學生時代,是一個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
發(fā)展都非常迅速的時期,是個體從不成熟到成熟,從不定型到比較定型的成長發(fā)育時期。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身心各個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fā)展的可能性。
2.學生是具有能動性的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對象。學生的發(fā)展性與學生的不成熟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正因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也正因為學生的不成熟性,學校和老師才大有可為。然而,在教育中忽視學生的主動性的存在的觀點在根本上是陳舊的、錯誤的。學校和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發(fā)展意識與能力,從而發(fā)展學生自我的教育能力。
二、學生的社會地位
學生的社會地位,是由學生作為社會中特殊的人應該享有的合法權利所決定的。由于學生是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兒童,他們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社會地位常被忽略,許多人處于“為了學生、關心孩子”的好心,一廂情愿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念、主觀愿望強加給學生,這是錯誤的。因為:
1.青少年是權利的主體。1989年11月20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正是以維護青少年兒童的社會權利為核心精神。《兒童權利公約》提出了兒童利益最佳原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無歧視原則。
2.青少年兒童的合法權利。青少年兒童是社會權利的主體,在我國,他們依法享有規(guī)定的各項社會權利。包括生存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受尊重的權利和安全的權利。
三、學生主體性的基本特征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有條件的,因為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啟發(fā)、講解、點撥等,都需要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選擇與運用才能內化為他們的智慧才能。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從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水平的實際出發(fā),適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我們在教育活動中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具體表現(xiàn)為社會性、主動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1.社會性。社會性是主體性的根源、基礎,是人的主體性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人的主體性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發(fā)展起來和發(fā)揮作用的。個人主體性的性質是為個人的經濟、政治關系幾價值觀所決定的,所以,人的主體性從來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
2.主動性。主動性實質是對現(xiàn)實的選擇、對外界的適應的能動性。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選擇性,突出地表現(xiàn)在對學習對象的選擇上。這個選擇過程包括對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學習手段的選擇,也包括從“學什么”到“怎么學”的選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并不是隨便把什么東西都作為學習的客觀來對待,而總是選擇那些最合意的最有意義的內容做為學習的客體來對待。
3.獨立性。獨立性也稱為自我完善性、自主性,它是人成為主體的前提和基礎。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獨立性,首先表現(xiàn)在他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覺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其次表現(xiàn)在學生能夠把自己看作教育對象,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力,主動地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積極向老師質疑、請教,以達到自己所期待的學習目標。
4.能動性。所謂能動性是指主體在對象性關系中,自覺、積極、主動地認識客體和改造客體,而不是被動地、消極地進行認識和實踐。能動性是主體性最基本的特征。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能動性首先表現(xiàn)在他能夠根據社會的要求積極參與教育活動,并以此作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其次表現(xiàn)在他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和情感結構去主動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響。
5.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創(chuàng)造性與人們一般所言的創(chuàng)造性有所不同,就學生而言,在學習上能舉一反三;能靈活運用知識;有豐富的想象力;喜歡出新“點子”解決難題;喜歡標新立異,發(fā)表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善于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喜歡小發(fā)明、小制作、小設計等,就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
在我國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在教學中是“權威”、是“指導者”、是“導師”、是“信息源”,學生的主體性常常被忽略,尤其是學生的獨立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特征。新課程告訴我們,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師自己首先要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覺地、主動地運用新的理念,尊重學生人格、平等的對待學生、贊賞學生,建立民主的、新型的師生關系。由此,我們應清楚的知道新課程下學生角色的轉變。
1.學生由問題的回答者到質疑者的轉變。過去的課堂就像是一個舞臺,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新課程的課堂,要求學生要改變角色。教師要創(chuàng)造情景,激發(fā)學生進行辯論和討論,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傳遞和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經過獨立思考,相互討論與探索,體驗成功的喜悅。
2.從聽課者到參與者的轉變。在以往的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憑借個人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不顧學生的已有知識情況和接受水平,填鴨式的進行教學,所以學生們對上課不感興趣。新課程中,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學生獨特的心理特點,尊重他們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內心追求,從而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成為課堂的參與者。
3.由解題者到出題者的轉變。以往的傳統(tǒng)考試中,教師經常出一些超出學生認知結構和知識特點的各種偏難的題型,從而導致學生對考試產生一種畏懼或逆反的心理,影響學生主動學習?,F(xiàn)在提倡學生在查閱大量資料,掌握所學知識前提下,自己編題制卷。這樣,學習的性質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這種轉變是一種飛躍,是評價方式的進一步發(fā)展,有利于學生主體角色的轉變并激發(fā)學生在能動的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對學習產生興趣和熱情。
4.從被動執(zhí)行到自我決定的轉變。新課程中,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的生活背景,為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jiān)控。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主選擇研究課題、收集資料、撰寫報告、答辯、成果展示。教師的職責則是引導和幫助。學生的主體角色在研究性學習中得到徹底的認同。
綜上所述,主體性教育的目的觀是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為基礎和依據的。發(fā)展人的主體性這一目的,就是要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發(fā)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培育和提高學生在教育中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他們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從而成為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和自我發(fā)展的主體。
參考文獻:
[1]蔣士會,唐德海.當代教育理論前沿問題概覽[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劉永康.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3]董毅,鄔旭東.新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反思[M].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5.
[4]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5]張惠芬,金忠明.中國教育簡史(修訂本)[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編輯部.《中學新課標資源庫》語文卷[M].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張萬烈,男,碩士,語文學科帶頭人,現(xiàn)供職于成都石室外語學校。淺論主體性教育中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