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辛棄疾研究是中國文學史研究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通過對詞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兩個個不同英文譯本的比較分析,探討詞的可譯性及翻譯方法。
【關鍵詞】辛棄疾;《西江月》;英譯;對比
一、引言
詞在中國和世界詩壇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宋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時似乎比唐詩還更深刻,更細致,更微妙[1]。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是宋詞史上創(chuàng)作最多的作家,辛詞不僅在宋代廣為傳唱,而且在宋代以后的詞史上仍然居高臨下。他創(chuàng)作出大量深刻反映時代精神的愛國主義的光輝篇章,創(chuàng)造出雄奇剛健、深婉典雅的獨具特色的美學風格,比他的前人為后世提供了更多的新的東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詞人,成為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2]。
作為溝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橋梁的宋詞,其英譯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意義,辛棄疾作為南宋詞人的巔峰,其詞的英譯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將對比分析《西江月》的英譯。
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這是一首清新俊逸、綽約自然的寫景詞。上闕寫黃沙山道夏夜的景物和作者的感受,首兩句將極風、月、鵲、蟬巧妙地組合起來,置于夏夜之中,使其在平常中顯得不平常。鴉鵲驚飛不定,引起樹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在習習涼風中更顯得清幽和悅耳。后兩句作者轉(zhuǎn)向?qū)μ镆暗目坍?,他從漫山遍野撲面而來的“稻花香”氣中?lián)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報說豐年的是那“一片蛙聲”,構想十分奇妙。在作者的感受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里齊聲喧嚷,爭報豐年,以蛙聲說豐年,是辛詞的一大創(chuàng)造。
下闋描摹黃沙道上風云變幻、林密路曲的風景。首兩句從“星天”到“雨山”,再樹一座峭拔挺峻的天地。漫天的白云里,閃耀七八顆燦爛的星星;起伏的群山前,漂灑過三兩點雨滴。這些都照應著上闕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的鄉(xiāng)土氣息。末尾兩句筆鋒一轉(zhuǎn),視野也縮小到山道上:山路一打折,走過一座小橋,鄉(xiāng)村林邊的社廟和茅草店就意想不到地出現(xiàn)在眼前。
全詞將一些看似平常的景物用口語化的語言加以層次化安排,不加雕飾、不用典故,顯得樸實自然,平淡中顯得淳厚卻更見功力。
三、譯本分析
(一)韻體翻譯法
此種譯法的代表人物是許淵沖先生。許淵沖是主張用韻體譯詩一派的最重要代表。他提出的“三美論” [3]是漢語古體詩英譯的最高標準,使原本極抽象的詩歌之美有了具體的細化、量化標準?!叭勒摗奔匆饷?、音美、形美?!耙饷馈笔亲g詩傳遞原詩神韻,不僅有意義、意思,還得有意境、意象;“音美”指譯詩押韻,且音有輕重,相間如原詩之平仄,使詩歌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形美”指譯詩詩行整齊,悅目耐讀。從“三美”論的翻譯原則來看,許淵沖主張應首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次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統(tǒng)一。許淵沖譯詩基本上是每兩行押一韻,同時根據(jù)原詞中每行的字數(shù),相應地調(diào)整譯詩的音節(jié)數(shù),努力達到“三美”要求。
Tune: 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
Home-going at night from the yellow sand bridge
Startled by magpies leaving the branch in moonlight.
I hear 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 at midnight.
The ricefields’sweet smell promises a bumper year;
Listen, how frogs’croaks please the ear!
Beyond the clouds seven or eight stars twinkle;
Before the hills two or three raindrops sprinkle.
There is an inn beside the village temple. Look!
The winding path leads to the hut beside the brook. [4]
在韻律方面,上闕前兩句分別以 moonlight 和 midnight 結(jié)尾,后兩句分別以 year和 ear 結(jié)尾,下闋前兩句分別用twinkle和sprinkle結(jié)尾,后兩句用look和brook結(jié)尾,對仗工整亦押韻整齊,不僅內(nèi)容表達準確,也體現(xiàn)了他所倡導的“三美”翻譯理論,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尤其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兩句,“七八個”對“兩三點”,“星”對“雨”,“天外”對“山前”,對仗及其工整。許淵沖的英譯完美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意義及對仗押韻,是極佳的譯作。
(二)自由體翻譯法
我國翻譯界另一位大家楊憲益是主張用自由體譯詩代表。他在翻譯中國古典詩詞時強調(diào)“忠實”,反對過分強調(diào)創(chuàng)造性,認為那不是翻譯,而是改寫。楊憲益說,要做到“信”和“達”兼?zhèn)洳皇侨菀椎氖隆Kg的總原則是“對原作的內(nèi)容,不許增加或減少?!泵繃淖植煌?,詩歌的格律自然不同。追求詩歌格律上的“信”,必然造成內(nèi)容上的不夠“信”。“信”和“達”,在翻譯是缺一不可。他的譯文簡單明了,樸實無華又自然流暢,既不受原詞格律的束縛,又能注意英詩的節(jié)奏。
Xi Jiang Yue
Traveling at Night to Huangsha Ridge
The bright moon startles the crow on the slanting bough,
At midnight the breeze is cool, cicadas shrill;
The fragrance of the paddy foretells a good year
And frogs croak far and wide.
Seven or eight stars at the horizon,
Two or three drops of rain before the hill;
An old thatched inn borders the wood with the local shrine,
And where the road bends a small bridge is suddenly seen. [5]
楊憲益的譯文追求譯詩簡潔明了,但并不主張省略譯詩中必要的句法成分,因而他的譯詩幾乎都是用規(guī)范的英語詩句,譯文自然地道,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卻也不失美感。例如,標題《西江月》就直接用音譯法譯為:Xi Jiang Yue;“明月”譯為bright moon,“清風”譯為the breeze is cool等。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把注意力放在文字表面所傳達的信息,注重“忠實”于原文,但卻未能譯出原文中作者的心情,這點和許淵沖的翻譯有著很大的差異。尤其是每一闕的最后兩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及“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的翻譯,作者采用了直譯法,忠實于原文,但體會不到情感的起伏,而許淵沖的譯文“Listen”和“Look”兩個動詞的添加,更能體現(xiàn)詞人的喜悅心情。
四、結(jié)語
辛詞的英譯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等特點,本文意在通過對比不同譯本找到最好的譯詩切入點。兩位翻譯家的譯本均為上乘之作,但卻也并非處處完美。許淵沖的譯本在原文和譯文音韻、格式及意象方面達到了極好的平衡,但譯者對部分原文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卻降低了譯文的忠誠度。楊憲益的翻譯在原文忠誠度方面做得很完美,理解也很到位,但是在詩詞美感方面卻顯得有些遜色,譯者采用自由體翻譯法,文筆流暢隨意,但卻無法傳達原詞的韻律、節(jié)奏之美。盡管有如上缺點,兩位大家的譯本仍是譯作中的極品。中國詩詞英譯是件十分艱難的工作,我們可以在轉(zhuǎn)換過程中通過替換、添加或刪除等方法用目標語言重造原文的藝術氣息,最終達到音美、形美、意美,最大限度的再現(xiàn)原文之美,弘揚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許淵沖.宋詞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2]鞏本棟.辛棄疾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376.
[3]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4]許淵沖.宋詞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59.
[5]楊憲益,戴乃迭.宋詞[M].外文出版社,200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