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中央出臺紅頭文件,數(shù)千“駐京辦”將面臨在半年內(nèi)被撤銷的命運。新聞經(jīng)媒體披露后,“駐京辦”這個名詞一時間家喻戶曉。還有人形象地將“駐京辦”比喻為地方的第二行政中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它充當著上傳下達的中樞機構角色,是古代龐大官僚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那么,駐京辦最早發(fā)源于何時?都有哪些功用?這里面都發(fā)生了哪些故事呢?
“駐京辦”的由來
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駐京辦的起源和一種被稱作“邸”的旅舍緊密相關。秦朝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邸,它設在京城,有專門的用途。具體說來,歸降的少數(shù)族首領以及少數(shù)族地區(qū)的行政官員,因公務來京城就居住在邸內(nèi)。因為這種特殊的用途,因此從一開始,邸其實就相當于一種官辦旅舍。管理邸的政府機構,則被稱為“屬邦”。
漢朝時期,為了避劉邦的諱,“屬邦”改稱“屬國”和“典屬國”。成書于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中,則從文字學的角度詳細解釋了“邸”的含義:“邸,屬國舍也?!逼鸪?,住在“邸”內(nèi)的各少數(shù)族首領和官員,辦理完手頭的公務后,就離開了首都,回到屬地。漸漸地,因為實際需要,少數(shù)族就在邸內(nèi)派駐了常駐代表。這些常駐代表的工作,就是在朝廷和地方之間搞聯(lián)絡工作。這種邸就類似于現(xiàn)在的駐京辦。
呂后曾用“駐京辦”囚禁不聽話的諸侯王
在漢代,邸的種類很多。其中級別最高的,是國邸,即諸侯國邸,專門用來接待前來朝見皇帝的諸侯王及其隨從。
西漢初年,劉邦逐步廢除異姓諸侯王,在全國各地大封同姓諸侯王,諸侯王的權利極大。為了實現(xiàn)對諸侯有效控制,漢朝制定了朝請制度。諸侯王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到京城覲見皇帝。
一旦和皇家的內(nèi)部斗爭沾上關系,國邸有時候就成了人間地獄。史書記載,漢高祖劉邦死后,皇后呂雉的兒子劉盈即位,即漢惠帝?;莸鄣幕屎鬀]有兒子,呂后就讓她假裝懷孕,然后找到幾個男孩冒充惠帝之子。其中一個叫劉恭的,被呂后立為太子。劉恭與呂后不合,招致呂后不滿,呂后借口劉恭并非劉氏后人,將他和其他幾位諸侯王送到國邸幽禁,當天夜晚,他們?nèi)勘惶幩馈N鳚h時期,分封各地的諸侯王一旦被廢,也會被投入國邸。運氣好的,軟禁一段時間后,還能回到自己的封地,運氣差的,就喪命其中了。
當然,國邸的性質也決定了它有時候會成為諸侯王的福地。例如,《史記》中記載,呂雉死后,代地(“代”為一個地名)的諸侯王劉恒被推舉為新皇帝。劉恒(即漢文帝)隨即趕往京城。群臣先將劉恒迎接進代國邸,一番計議后,行君臣之禮,皇帝即位。隨后,皇帝入住皇宮。漢文帝之后,諸侯王登基皇位,都必須先入住國邸,受過群臣拜謁,才能人住皇宮。
書生朱買臣開創(chuàng)了客居“駐京辦”跑官的先例
除了地位顯赫的國邸,漢代還有郡邸。郡邸通常也設在京城,由地方政府出資修建,專供各郡官員進京時居住。從修建的初衷來說,郡邸的服務對象,都是公務在身的人員,并不接待一般人??墒?,因為是地方政府出資修建的,因此。郡邸里的常駐人員,也通常由地方派出。漸漸地,郡邸也開始收留一些來京城謀差的“京漂”。如《漢書?朱買臣傳》中,就曾提到郡邸的這一用途。
會稽人朱買臣,是個窮酸書生,四十多歲了,靠和妻子一起砍柴為生。后來,老婆和他離了婚。過了幾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朱買臣跟隨上報賬目的官員押送行李車到京城,想謀個一官半職。奏折遞上去以后,久久沒有答復。朱買臣帶的糧食吃完了。手頭也沒有錢,于是他就賴在會稽郡邸,從服務人員那里蹭飯吃。也該朱買臣走運,他的同縣人嚴助受皇帝寵幸,嚴助向皇帝推薦了朱買臣。朱買臣被授予會稽太守。就這樣,窮書生朱買臣衣衫襤樓懷揣著夢想來京城闖世界,結果真的坐著郡邸的馬車體面地衣錦還鄉(xiāng)了。
朱買臣的經(jīng)歷,開創(chuàng)了客居駐京辦跑官的先例,無疑也給一門心思想當官的書生們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
唐朝后期,“駐京辦”兼職當錢莊
唐朝中期開始,州和藩鎮(zhèn)一級的留邸,改成上都進奏院,簡稱進奏院。進奏院的官員稱為進奏官,多由地方的行政長官兼任。進奏院一方面向地方通報宮廷內(nèi)情以及朝廷百官和地方的奏折內(nèi)容,另一方面,進奏院也負責監(jiān)視本地官員在京城的活動。
唐人柳宗元在他的文章中,還提到了進奏院的另一個功能,“朝覲為修容之地,會計為交政之所。”也就是說,進奏院還負責保管錢財,有點像今天的銀行?!缎绿茣?食貨志》中則說:“憲宗以錢少,復禁用銅器。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碧茟椬跁r期,因為市場交易活躍,流通的銅錢不夠用,一度提倡實物交易。但是實物交易實在麻煩,于是,“飛錢”應運而生。各地在京城的商人,將售貨所得款項,交付各地的駐京進奏院或者有錢的官員,對方收取一定的費用,然后開具票據(jù)。票據(jù)一半交給商人,一半寄往地方或留在京城。這樣,商人可以輕松地游走四方,一旦需要錢,無論在京城還是回地方,只要拿著票據(jù)就可以兌換現(xiàn)錢。
除了替商人提供方便,唐朝的進奏院還衍生了許多新功能,比如,為地方的長官在京城購買私宅等。由于這些附加的功能,“駐京辦”無形中成為腐敗滋生的溫床。
宋朝開始制約“駐京辦”職能
唐末,由于朝政腐敗,進奏院也漸漸成為了各藩鎮(zhèn)窺伺朝廷動向,并進而挾制朝廷的機構,也讓其后的宋代統(tǒng)治者面對前車之鑒,開始想法制約進奏院,將其變?yōu)槌⒓訌妼χ莞苯涌刂频臋C構。宋太祖時期,各州府于京師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設置了進奏院。但與唐朝不同的是,所有進奏院的官員—律由中央委派。這樣,中央就對進奏院的情況了如指掌。
作為地方官員與京官和京城名士社交的重要場合,進奏院內(nèi)經(jīng)常上演著激烈的“思想碰撞”。許多在進奏院內(nèi)集會的各路人士,把酒之后,便抨擊朝政。消息靈通的宋朝政府就對與會人員重點監(jiān)控,伺機打擊。
“北宋著名詩人蘇舜欽就是被重點監(jiān)控的對象。公元1044年,他一著不慎,被抓住了把柄?!蹦贤ù髮W文學院副教授顧友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蘇舜欽的這個把柄,就是他在“駐京辦”進奏院內(nèi)舉行的一次不太合“規(guī)矩”的集會上被抓住的。
進奏院因工作職能之故,日常有很多公文和信封的紙張,蘇舜欽等人便把日積月累的廢紙出售,建立了一個“小金庫”。利用賽神會的機會,在進奏院用“小金庫”的錢來集會,召妓飲酒,遭人舉報。作為宴會的召集人之一,蘇舜欽被判以“減死一等科斷,使除名為民”。而參與聚會的同僚們被“逐出匹方者十余人”。
為何有關方面偏偏就對蘇舜欽和他的同僚們“痛下殺手”呢?顧友澤分析說,這和范仲淹的革新運動有關系。宋仁宗時期,范仲淹為了改變宋代積弱積貧的狀況,先于王安石發(fā)動了一場政治革新運動,史稱“慶歷新政”。然而,新政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蘇舜欽是革新派的核心成員,他的岳父、時任宰相的杜衍也是革新派的支持者。這次打擊,一箭雙雕,不僅除掉了蘇舜欽,杜衍的地位也受到了動搖,最終難以立足于朝廷。宋的朝政為保守派控制。慶歷新政以失敗告終。
元朝“郵政快遞”取代了“駐京辦”
元統(tǒng)治者認為,漢人政府內(nèi)機構過于繁雜,能簡化的就簡化,因此,元朝一建立,就廢除了進奏院。那么,沒了“駐京辦”,元朝中央和地方之間的“上傳下達”怎么進行呢?
復旦大學歷史系的高老師告訴記者,這時,元朝就開始大力推廣始于宋朝的急遞鋪。就像我們今天的郵政快遞。無論中央到地方,或是地方到中央,傳遞文書時就采用此法。
元朝建國前,元世祖忽必烈于1260年下詔:“隨處官司,設傳遞鋪驛”,急遞鋪自此廣泛建立。自都城燕京至地方,每十里或十五重、二十里,則設一鋪,鋪兵5人,于各州縣所管民戶內(nèi)。
明朝“駐京辦”成為各地官員賄賂對象
明朝時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駐京辦”,但明期-建立之后,、統(tǒng)治者認為,類似進秦院職能的機構還是需要盼。子是,便新設了一個叫做“通政司“的部門。復旦大學的高老師分析說,其實這個部門也同樣起著“上傳下達”的功能:掌管著將皇帝的命令通傳下達給地方,收受、檢查地方及內(nèi)外奏章和申述文書,奏報四方臣民的動態(tài)、陳情申述及軍情、災異等事。通政司取消了進奏院時期地方派員駐守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直接受皇帝管轄,與六部平起平坐,權力很大。
因為它的存在,使皇帝耳聰目明,能夠及時了解執(zhí)政的得與失和政策的落實程度;有時也是皇帝選拔官員的評價渠道之一。為此,各地方部門對通政司官員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哪怕是正常的工作內(nèi)容,也都會用金錢鋪路。而每到傳統(tǒng)節(jié)日,各地都會深入進京,用金錢通路,為各種事項活動,通政司便是他們必去之地。
雖然中央集權登峰造極,地方官不敢公開在京師設立“留邸”,但仍然設立了“會館”來充當“駐京辦”功能。會館乃一種民間機構,外官進京述職、外地舉子進京趕考,常常在會館住宿。同時也是地方大員派幕僚、下屬進京長期打探消息,或者讓自己在京的關系網(wǎng)向自己通報京城情況,打通與朝廷各種關系的地方。
清代“駐京辦”公關費數(shù)量驚人
清代也沒有專門的“駐京辦”機構,但清朝有個官職,叫做“提塘”,即是清代各省總督、巡撫選派本省的武進士、修選守備等人,送請兵部補充,駐于京城中,三年一輪。實際上,這就是地方政府派駐京師的聯(lián)絡官,其職責本僅限投遞本省與京師各官署往來文書。
而在實際工作中,“提塘”還承擔了很多任務,比如夏冬兩季奉送“冰炭費”,打點各衙署官吏;再如“串通。軍機處寫字之人”傳遞內(nèi)幕信息,發(fā)回供本省督撫判斷高層動態(tài)及政治風向的消息。因此,被選送到京城的提塘官通常是被督撫們倚為親信的人,他們的賞賜及待遇十分豐厚。
此外,清朝的地方政府,都沒有一種專門資金,叫做“部費”,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公關活動費”。此費用總體規(guī)模極大。關注現(xiàn)實的晚清學者馮桂芬說,他曾和熟知內(nèi)情的人議論中央各部衙門辦事人員——書吏們的“部費”收入,一致認為光是吏部四個司的書吏每年就有大約300萬兩銀子,加上兵部、戶部、工部,四部書吏每年所得應該不少于1000萬兩銀子。
到了民國初年,會館勢頭依舊很猛。然而,隨著民國時期政權頻繁更迭、會館開始走下坡路,而各省都督、主席、省長以及各派軍閥,則紛紛在北京(北京軍閥時期)、南京(國民黨時期)設立駐京辦事處,負責交際、籌餉,“駐京辦”一詞正式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那時,各省在首都南京都設立了辦事處,各省駐京辦是經(jīng)由政府批準之后成立的,并且由政府承擔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