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的語文假期作業(yè),老師布置把沒有學完的課本自學完。看著那本半年里幾乎每天都見面的語文書,我可以預見放假了再拿它去逼著哥哥每天讀,一定會是一件讓大人和孩子都覺得很受折磨的事。我于是找了本拼音版的繪本格林童話,跟語文課本一起,拿去問哥哥:愿意念哪一本?
哥哥的選擇不出我的意料。但幾天過去,格林童話也變得“沉重”起來,該讀書的時候,哥哥開始磨磨蹭蹭。而此時如果我跟他說你去拿本英文書來讀給我聽,他會立刻很踴躍——所以不是他不愛讀書,是格林童話對以英文為第一語言的他來說仍然太難。我于是又和他商量:你讀一頁(段),我讀一頁(段)如何?
問題解決了,迄今為止,我們一起已經(jīng)輕松愉快地讀完了兩本厚厚的童話和寓言。
學習不是吃苦
老祖宗的一句話我們一定是誤讀了,學海無涯苦作舟。因為學習并不是一件必須吃苦的事情,同時你也不能讓孩子為學習而吃太多苦頭。因為孩子一旦覺得學習是苦海無涯,將會只盼著早日解脫。
學習的時候,一點點難度是需要的,根據(jù)維果斯基的教育理論,孩子需要一些壓力和幫助,讓他們費點勁去“夠”一下,才能“摘”到更高處的“果實”,才能更充分地實現(xiàn)其潛能。但這個“果子”應該掛在多高的“枝”上,是一個難題。太低了沒有挑戰(zhàn)性,達不到激發(fā)潛能的目的,太高了孩子可能連試都不會去試一下。此刻,度的掌握無疑是微妙的。低齡的孩子更多是以本性而非理性來學習和做事的,學習的內(nèi)容無聊或者過分簡單會讓孩子走神,學習難度太大則挫敗孩子,讓孩子對學習望而生畏。哥哥的同學中有已經(jīng)認得3000個漢字的,但哥哥的中文水平確實就在一本注音版的繪本格林童話上,此刻如果我逼他“更上一層樓”去和他的同學持平,也許他仍然可以做到,但我實在不敢冒這個風險他也許從此把學習中文當作一個苦差事,反感之下,從內(nèi)心深處拒絕欣賞和領會中文的美麗。
一旦孩子失去學習的內(nèi)在驅(qū)動,必須由父母從外部進行“驅(qū)動”的話,吃苦的就是父母了。主動學習是人生責任感的重要部分。依賴父母來“管理”他學習的孩子,往往最后也會依賴父母來為他安排生活。
如果你是那種不憚于此種后果而偏向虎山行的父母,那就做好一輩子為你的孩子負責的準備:一個朋友雇用了一個名校畢業(yè)生,出去見客戶,要做產(chǎn)品的PPT演示,卻忘了帶手提電腦,說是因為媽媽早上忘了給他放進包里去。他后來被解雇了,誰來跟老板評理?他媽媽。
開心無罪
幾年前,我去北京參加一個國際版權(quán)交易會,跟一個美國的書商交談,他說,他們這次賣得最好的都是“軟”科普:“中國家長真愛教育啊,我們在其他國家賣得很好的繪本故事書在這里居然無人問津!”
是我們真的比別的民族更愛教育嗎?或者是我們對教育的理解過分單一?
暑假里,一個加拿大朋友來玩,看到哥哥做作業(yè),很驚訝——在他的理解里,孩子的夏天就是用來游泳、爬樹、上山、纏著父母出去度假,或者看電視、玩游戲的。他說: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啊,也沒什么問題啊!幸好孩子當時不在場,否則我一定會找一根拉鏈把他的嘴封上。
我們的國情是,我們比別的民族更害怕和反對“玩”。單純的樂趣,如果沒有直接可見的教育意義,總讓我們擔憂,總讓我們覺得孩子是不是在浪費時間。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會讓家長內(nèi)疚。
先生總是開玩笑說我是家中的反對派,確實,每次孩子有所要求的時候,如果不是跟益智有關,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NO”。孩子大了,開始玩電腦游戲。我并不把電游當洪水猛獸,我先生和他的哥哥都酷愛電游,現(xiàn)在每年聚會的時候,還會打上一兩個通宵,也沒見他們耽誤了成家立業(yè)。但每次孩子要求玩電游的時候,我一定會設定各種前提:1、先玩10分鐘的打字游戲;2、再玩20分鐘的數(shù)學游戲;3、然后可以玩你們喜歡的游戲,30分鐘!
我們好像有個習慣,當感覺太舒服的時候就會考慮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東西不對勁兒,而我們的控制欲又同樣強,而且無所不在,結(jié)果是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不舒服,孩子越來越反抗,越來越想要從我們不喜歡的東西和行為里去尋找快樂。
讓我們狠狠心,至少在假期中,允許孩子開心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