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966年8月,八屆十一中全會后,全國掀起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狂潮。紅衛(wèi)兵突起,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串聯”,他們把中央文革的旨意帶到各地,帶動了各地的“大串聯”。
如果說文化大革命是一部“歷史劇”,那么紅衛(wèi)兵大串聯就是這部劇中的一集,翻開歷史讓我們順著時間長藤回看這部劇是如何上演,如何發(fā)展,又是如何落幕的。
一、紅衛(wèi)兵的“登場”,大串聯的開始
青年歷來是舊世界的爆破者、革命者,新世界的開拓者、獻身者。中外國家,概莫能外。青年人,為理想而動,為真理而動,為信仰而動,為愛國而動,為革命而動,為民主而動,為正義而動,為愛情而動,為激勵而動,是名副其實的開路先鋒、突擊隊、生力軍和主力。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第一階段就是這樣認為的,搞“文化大革命”的依靠力量是青年學生,因此青年學生就被卷入了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股洪流中,曾一度被推到風口浪尖,成了這場運動的“主角”。
回看歷史,從1963年起,毛澤東就認為中國存在—個官僚資產階級,并且已經掌握了基層一大部分權力。到1964年,他認為,搞“四清”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要尋找新的解決辦法。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初,毛澤東對中國國內政治形勢作了極為嚴重的估計。他認為,在中國,特別是在中共中央內部,已經產生了修正主義分子,他們是—批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學術界、教育界、新聞界、文藝界、出版界(簡稱“小五界”)的領導權已經不在無產階級手里了;在黨、政府、軍隊里,也有一部分權力被這些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所掌握。如果不搞掉這些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他們就會奪取政權,由無產階級專政變?yōu)橘Y產階級專政。因此,他下決心,要發(fā)動一場自下而上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把被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篡奪的權力奪回來,以保證無產階級江山永不變色。而要整倒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又必須先從“小五界”下手,這就需要搞一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從“小五界”下手搞“文化大革命”,依靠誰?毛澤東經過認真思考之后,把目光落在了青年學生身上。他認為,青年學生最積極,最少保守思想,又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正好適合于在以“小五界”為重點的“文化大革命”中當主力、打先鋒。毛澤東說,“文革”中這些群眾主要是年輕人、學生,讓他們親身體驗斗爭的嚴重性,讓他們把自己取得的經驗和認識再告訴他們將來的子孫后代,一代一代傳下去。我考慮發(fā)動群眾。我把批判的武器交給群眾,讓群眾在運動中受教育,鍛煉他們的本領,讓他們知道什么道路可以走,什么道路不能走。從毛澤東的這種思想里,進步的青年學生暝暝中似乎悟出了一點道理,開始躍躍欲試。
1966年5月29日,清華大學附中的一群中學生在圓明園聚會,他們要像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青年近衛(wèi)軍”小組那樣組織起來,決定成立秘密的學生組織——紅衛(wèi)兵。他們聲稱自己是保衛(wèi)毛主席的“紅色衛(wèi)兵”,毛主席是他們的“紅司令”。后來學生們就將這一天定為紅衛(wèi)兵組織的誕生日,6月2日,清華附中貼出了一張題為《誓死捍衛(wèi)毛澤東思想,誓死捍衛(wèi)無產階級專政》的大字報,署名為“紅衛(wèi)兵”,紅衛(wèi)兵組織第一次公開登場亮相。不久全國各大、中學,都相繼成立了紅衛(wèi)兵組織,并開展了全國紅衛(wèi)兵大串聯。
1966年8月,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除了通過了《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等文件外,十分重要的內容,就是肯定紅衛(wèi)兵組織。全會的決定和毛澤東的講話,實際上已經明確肯定:紅衛(wèi)兵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先鋒、闖將。8月1日開會當天,全會就印發(fā)了毛澤東給清華大學附中紅衛(wèi)兵的復信。8月5日,毛澤東發(fā)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不點名地指責劉少奇,明確地提出黨中央有一個資產階級司令部。8月8日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簡稱《十六條》),非常明確地說:“一大批本來不出名的革命青少年成了勇敢的闖將。”全會開會期間的8月10日下午,毛澤東親自來到中共中央接待站,對前來慶?!妒鶙l》的群眾(包括紅衛(wèi)兵)代表說:“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
1966年8月18日,首都舉行有百萬人參加的“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群眾大會。參加這次大會的主要是北京和全國各地的青年學生。大會召開之前,毛澤東并沒有出席這次大會的打算。當他得知參加大會的多數是紅衛(wèi)兵時,臨時表示要出席這次大會。他出席大會的主要目的,就是見一見紅衛(wèi)兵,他還要求工作人員為他準備了一套綠軍裝,這是建國后毛澤東首次穿軍裝。這個舉動帶有深意,說明毛澤東要直接管軍隊,還說明毛澤東鼓勵軍隊要支持紅衛(wèi)兵造反。
當天,毛澤東身著綠軍裝,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了幾百名紅衛(wèi)兵的代表。接著,毛澤東走過天安門前的金水橋,一直走到群眾當中,同周圍的許多人緊緊握手,并且向全場革命群眾招手致意。這時,廣場上沸騰起來,人人雙手高舉過頂,向著毛澤東跳躍著,歡呼著,拍著手。許多人把手掌心都拍紅了,流下了激動的眼淚。目睹此情此景,毛澤東對發(fā)動“文化大革命”充滿信心。
毛澤東首次接見來京進行大串聯的全國各地紅衛(wèi)兵,公開表明支持他們的行動,“打鬼借用鐘馗”,紅衛(wèi)兵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批判、斗爭﹑奪權等行動權力﹐紅衛(wèi)兵運動進入高潮。破“四舊”立“四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在全國掀起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狂潮,矛頭直指劉少奇、鄧小平。
二、大串聯的發(fā)展
(一)紅衛(wèi)兵大串聯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發(fā)展,并在全國出現高潮與下面兩個因素分不開:
一是1966年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組織外地高等學校革命學生、中等學校革命學生代表和革命教職工代表來北京參觀文化大革命運動的通知》?!锻ㄖ返闹饕獌热菔牵簛砭┑膶W生和教職工在北京的逗留時間為4天,活動包括參觀、學習和支持北京各學校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受中央負責同志接見。來京參觀一律免費乘坐火車,生活補助費和交通費由國家財政開支。到京后的伙食、住宿由北京市安排。
1966年9月14日第十號通令又明確指出:北京是這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中心和策源地,是黨中央、毛主席的所在地。去外地煽風點火,學習經驗,這是北京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外地同學奔赴北京,串聯,學習,這更是完全正常的,無可非議的。外地的同學不怕困難,沖破層層阻礙,千里迢迢來到北京,這種為革命敢闖,敢造反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北京紅衛(wèi)兵和革命同志,應該舉雙手擁護中央決定,用最大的革命熱情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革命同學,為外地來北京串聯的學生解決住、吃、交通、醫(yī)藥問題,并盡力滿足他們交流經驗的要求。從此,全國大中學校開始全面“停課鬧革命”,城市和學校是一派“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景象?!吧接暧麃盹L滿樓”、“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奔t衛(wèi)兵“北上、南下、東征、西進”的“革命大串聯”如火如荼地開展,并一浪高過一浪。
二是毛澤東親自接見紅衛(wèi)兵。在1966年8—11月毛澤東先后八次接見進京大串聯的紅衛(wèi)兵,由于當時對毛澤東的極度崇拜,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想親眼見一見毛澤東的強烈愿望,懷揣革命理想,洋溢革命激情年輕人更不例外。毛澤東第一次接見紅衛(wèi)兵,很快就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從國內報紙上發(fā)表的消息來看,全國出現一片歡呼和慶祝的聲音,國外一些左派政黨和組織也表示祝賀。正如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提到,中國革命以及當時全世界各國人民的革命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中國的紅衛(wèi)兵大串聯影響著世界各國的青年人,期間就有美國學生組織到中國學習參觀。
1966年8月31日,毛澤東第二次接見紅衛(wèi)兵。
1966年9月15日,毛澤東第三次接見紅衛(wèi)兵。由于紅衛(wèi)兵已經成了毛澤東的客人,北京各單位都對到京的外地紅衛(wèi)兵熱情接待,因此來北京的紅衛(wèi)兵更多了。當天被接見的紅衛(wèi)兵約有100萬人。
1966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7周年紀念日,毛澤東第四次接見紅衛(wèi)兵時,有150萬人。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天有的紅衛(wèi)兵組織在天安門廣場打出了“打倒劉少奇、鄧小平”的橫幅,公開呼喊打倒劉少奇、鄧小平的口號。林彪的講話和《紅旗》雜志社論,引導了紅衛(wèi)兵的斗爭方向。此后,紅衛(wèi)兵的造反行動,主要是針對“文化大革命”中的“資產階級反動路線”。10月6日,首都紅衛(wèi)兵“三司”在首都工人體育場發(fā)起召開有北京和地方各大專院校師生10萬人參加的“全國在京革命師生向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猛烈開火誓師大會”。在這次會上,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陳伯達率先代表中央公開點了劉少奇、鄧小平的名。
1966年10月底,在北京的外地紅衛(wèi)兵越來越多,都要求毛澤東接見,毛澤東第五次接見紅衛(wèi)兵,這次接見紅衛(wèi)兵之后,黨中央內圍繞著紅衛(wèi)兵運動,明顯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完全肯定;一種是反對紅衛(wèi)兵造反時打倒一切領導干部,沖擊工農業(yè)生產。這兩種聲音,在1966年8月17日出版的第16期《紅旗》雜志上同時出現。
毛澤東決定把慶祝建國17周年大會和接見紅衛(wèi)兵合并進行,因此這次被接見的紅衛(wèi)兵比以前要多。許多紅衛(wèi)兵半夜就守候在天安門廣場等待毛澤東接見。不接見,他們就不走。無法,11月3日,毛澤東只好再接見紅衛(wèi)兵。這是毛澤東第六次接見紅衛(wèi)兵,人數比前幾次都多,有200萬人。毛澤東這次乘敞篷吉普車接見紅衛(wèi)兵,顯得比上次還要疲乏,表現出很無奈的神情。毛澤東此時接見紅衛(wèi)兵已經很不情愿了。
到1966年11月中旬,在北京的紅衛(wèi)兵更多了。無奈,毛澤東決定當月的11日接見紅衛(wèi)兵。這是毛澤東第七次接見紅衛(wèi)兵了。
這次接見結束后,毛澤東焦急地問周恩來:“我已經幾次接見紅衛(wèi)兵了,為什么北京還有這么多紅衛(wèi)兵要接見?”周恩來回答說:“你不見他們,他們不走啊?!泵珴蓶|又問:“中央不是決定停止串聯,要紅衛(wèi)兵回原地鬧革命嗎?”周恩來回答說:“這些紅衛(wèi)兵已經來北京了,天氣又漸漸冷了,北京市的壓力很大,要盡快想辦法見他們,讓他們回去?!庇谑?,毛澤東當即決定:“11月25日、26日連續(xù)兩天接見紅衛(wèi)兵,讓在北京的紅衛(wèi)兵都參加接見。接見完畢后,再不接見紅衛(wèi)兵了。隨后,由中央起草一個通知,以后串聯再不實行免費了?!?/p>
(二)紅衛(wèi)兵大串聯串起了全國各地的大、中學生,參加串聯的學生們充分發(fā)揮各自的聰明才智,把大串聯搞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主要表現在:
組織形式五花八門——各地的大學生、中學生紛紛自立山頭成立組織。幾十個人可成立一個戰(zhàn)斗隊,有些千人以上的中學成立×××兵團、×××戰(zhàn)斗隊十幾個。在學校的一房間前掛一塊牌子就是××戰(zhàn)斗隊司令部,這些紅衛(wèi)兵的頭頭就是×××戰(zhàn)斗隊的司令。當時廣東省梅縣的東山中學的“111紅衛(wèi)兵戰(zhàn)斗隊”、梅州中學的“鋼二師造反兵團”、松口中學的“中南海造反兵團”很有名氣,他們還成立了宣傳隊到城鄉(xiāng)宣傳。東山中學的“111紅衛(wèi)兵戰(zhàn)斗隊”的宣傳隊約30人,隊員都是能歌善舞的俊男靚女,吸引了很多群眾圍觀。
后來梅縣中學生組織合并成“紅旗派”(造反派)和“東風派”(?;逝桑??!氨;逝伞奔t衛(wèi)兵的袖章寫的是“毛澤東思想的紅衛(wèi)兵”這些比較老實,做事不會出軌?!霸旆磁伞钡男湔聦懙氖恰懊珴蓶|主義紅衛(wèi)兵”,這些人是敢沖敢撞,以毛主席的一句話“造反有理”為行動宗旨,“破四舊”時很活躍,活動揪斗走資派時最出風頭。不戰(zhàn)派的學生為“消遙派”。
組織規(guī)模大小不一——1966年8月,串聯發(fā)展到了打破地區(qū)界限,各地方互相串聯,后來發(fā)展到不同行業(yè),不同地區(qū)也進行串聯。串聯的隊伍人數不等,多的有五十多人,少的有十個、八個。有一支約60人打著華南農學院旗號的串聯隊,他們的目的地是江西井岡山,男女都穿著軍裝,腰上系著皮帶,戴著紅袖章,背著背包,整齊地列隊而行。這支串聯隊伍成了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那些如散兵游勇的隊伍很是羨慕。
組織動機千差萬別——有些紅衛(wèi)兵名為串聯,其實是拿著國家的錢到處旅游,借串聯之實學習之名游覽各地名勝古跡。紅衛(wèi)兵的“大串聯”起初主要是乘車串聯,車船票一律免費,憑學生證(甚至校徽),簡單登記一下,就可以領到公共汽車免費乘車卡,以及火車票;更有甚者是理直氣壯強行攔車。而且各地遍設“聯絡站”、“接待站”,以招待串聯的紅衛(wèi)兵免費吃、住;甚至借零用錢花。有些老老實實的學生用自己或父母的真實名字、地址、工作單位登記的,文革后期還有到父母單位追回借款的。而絕大多數或因名字、地址不實,或過于簡單的,所謂借款就只能是“有借不還”了。有一個學生,家里很窮,家里只給他1元錢,出門1個月跑了幾個城市,還有錢和糧票帶回家中。他出門時是一個樸素的“鄉(xiāng)巴佬”,串聯回到家后一身光鮮,身穿皮大衣,長得白白胖胖,還買回了不少東西。錢從何來呢,是接待站的錢。當時有個規(guī)定,接待站可以借錢給沒路費的紅衛(wèi)兵回原籍。這些“人精”,他們來到一個新城市時對接待站工作人員說:“我們回家路經此地沒路費了”,接待站就借錢給他們回家。借錢的手續(xù)極簡單,只要他們出示“學生證”在借條上簽名即可。他們的錢到手后并沒回家,到了下一個城市后再借錢,如此下去,口袋里的錢,只多不少。
但是相當多的紅衛(wèi)兵參加大串聯帶著濃厚的政治目的,在這個政治大舞臺上,在“破舊立新”、“革命行動”方針指引下,貼大字報、開批斗會、破壞文物、焚燒書籍名人字畫等等,每個參加串聯的紅衛(wèi)兵都把各自的角色表演得淋漓盡致。串聯學生們身穿軍裝,胸戴毛主席像章和長方形的毛主席語錄章,口袋裝有一本《毛主席語錄》,與人辯論時以引用毛主席語錄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思想理論為榮耀。正如人們所說:“講話滿口馬列,做事自由主義?!钡教帍堎N政治標語。開會時高呼“捍衛(wèi)無產階級專政”、“把文化大革命進行下去”、“毛主席萬壽無疆”、“林副主席(林彪)身體永遠健康”等口號。
到北京串聯的紅衛(wèi)兵,除了“想見毛澤東”的樸素情感之外,不少人是為了上訪和尋求支持。運動初期,各省市領導大多對紅衛(wèi)兵持抵制態(tài)度,受到壓制的紅衛(wèi)兵不服氣,借大串聯之機,高唱著“抬頭望見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澤東”的悲壯歌曲,紛紛上訪告狀,控訴受壓之苦。這些上京告狀的紅衛(wèi)兵大多受到了毛澤東的接見和中央文革的支持,他們在幸福感激之余,也在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回到原單位后更加狂熱地投入運動,從北京殺向各地的紅衛(wèi)兵則憑借優(yōu)越的身份,把中央文革的旨意帶到各地,四處煽風點火,傳經送寶,挑動支持紅衛(wèi)兵起來造反,鼓動他們沖擊黨政機關,沖擊工廠、農村,挑動工農造反,帶動了各地的動亂,全國掀起了“踢開黨委鬧革命”的浪潮,使地方黨組織陷于癱瘓。
湖南是毛澤東家鄉(xiāng),有很多革命紀念地,到湖南串聯的紅衛(wèi)兵也特別多。他們中有趁機參觀革命紀念地的;有想向紅軍學習,鍛煉自己的革命意志的;也有唯恐天下不亂的。他們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貼大字報,發(fā)動群眾參加文化大革命。湖南財貿學院總部“長征隊”的紅衛(wèi)兵們,以當年老紅軍為榜樣,身負全部生活用品,赤足草鞋,風雨無阻的走上長征路。他們說:“學了毛主席語錄,什么困難也不怕,一定要踏著紅軍的足跡登上井岡山”。湖南師范學院64級“毛主席故鄉(xiāng)全無敵長征隊”的女學生也不示弱,和其他男生一樣,身著軍裝,肩扛背包、水壺,腳穿草鞋,決心步行到韶山,經遵義循紅軍長征的道路去延安串聯。全國上下一個聲音:“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點革命之火,傳播革命種子,保衛(wèi)紅色江山”。正是在此過程中,紅衛(wèi)兵成為運動的突擊力量。
三、大串聯的落幕
從主觀上看,毛澤東在8次接見過程中,逐漸發(fā)現了紅衛(wèi)兵存在的問題,對紅衛(wèi)兵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有一個過程。毛澤東第六次接見紅衛(wèi)兵時,已經很不情愿了,毛澤東第八次接見紅衛(wèi)兵后,轉為依靠工人階級,對于青年學生及其組織紅衛(wèi)兵,毛澤東是不再信任了,不僅不信任,他還認為,這些青年學生是需要接受再教育的。明確提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一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運動開展起來了。
從客觀上講,大串聯造成交通運輸阻塞,社會秩序混亂,商店商品花色品種減少,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出現混亂。為了穩(wěn)定局面,減輕財政負擔,減少客貨運輸積壓,10月29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fā)出《關于北京大中學校革命師生暫緩外出串聯的通知》。1966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fā)通知,決定從11月21日起到次年春暖季節(jié),一律暫停來北京和各地進行串聯,并說毛澤東支持步行串聯,先進行試點,取得經驗,為來年徒步大串聯做好準備。12月1日又發(fā)出補充通知,重申暫停乘坐交通工具進行串聯,12月20日以前返回原地。12月21日起,不再實行免費。1967年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再次發(fā)出通知,要求外出步行串聯的應當回到本地學校去,全國停止長途步行串聯。同年3月19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關于停止全國大串聯的通知》,取消原定的當年春暖后進行大串聯的計劃。1967年8月,毛澤東號召“就地鬧革命”,串聯活動才基本上結束。
由于大串聯是為了“發(fā)動文化大革命”而進行的,大串聯便成為一個特定時期的歷史名詞,相信也是歷史上“空前絕后”的了?,F如今,一些經歷過串聯的老人們回憶:文革初期的大串聯,是他們這段時期過得最為輕松的日子。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見,外地師生可以免費來北京參觀文化大革命。文革大串聯的另一種形式——步行串聯,可以接觸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更加廣泛地傳播毛澤東思想。而有趣的是:同樣的詞去問十幾歲的孩子們,他們大多數人腦海里反映出的是流行歌曲大串聯或者是串聯電路、并聯電路,還有cv大串聯、各科考試的習題大串聯等等。也許,這就是歷史名詞反映出的所謂代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