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3歲的兜兜有一天忽然玩起媽媽的唇膏,在臉上給自己畫貓咪胡子,又畫老虎額頭,畫過了自己還興猶未盡,接著挨個問:奶奶,我給你畫個老虎好不好寧媽媽,好不好?爸爸?爺爺?……旁邊長輩便忍不住紛紛出手制止她。于是,被制止的兜兜好不沮喪。
我女兒最近也有不少這種自顧自玩的情況;尤其突出的是在聽故事書的時候。她的睡前故事每次都會不依不饒地要求講多幾本,次數(shù)多了,大人總會有不勝其煩,直接拒絕的時候。每每這時,她就會有傷心表情掛到臉上。而近日,更是被她直接提出了抗議;媽媽,我以前兩歲的時候,每天晚上講兩本;3歲了,講3本!——我被她這個貌似超級符合邏輯的理由驚著了,可不是嗎?講8本書沒有問題,可是她也并沒有由此不再申請第4本。第5本,第6本……
成長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是懂得從多角度看待問題,而不僅僅以個體的需求為出發(fā)點。理解才能寬諒,并且使自我的情緒得到合理的釋放。顯然,幼齡的孩子尚不具備這個功能。
該怎么辦,我挑了一個周末的晚上,決定放開了給她念書,我們一直念下去,到第12本的時候,她終于不再要求繼續(xù)了,因為那會兒她已經(jīng)困得眼睛也撐不開。第二天的記錄是9本,第三天,以及以后,就穩(wěn)定在7本上下,我看了—下念7本書的耗時:45分鐘。
現(xiàn)在,我們每天提前45分鐘洗漱,然后講故事,然后在預(yù)計的時間入睡。
兜兜的情況就更簡單些,若她喜歡畫花貓臉,老虎臉,大人就放下架子跟她一起畫花了同了一番又有什么不好?橫豎也不危及健康,也不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壞影響;不過是多洗幾把臉的事兒。
解決任性,別無良方;不過是給孩子自由。有技巧地給予,有條件的自由;孩子要的,比我們想給的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