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陶瓷史上,琺華器在元、明時期的山西、景德鎮(zhèn)曾盛極一時,深得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的喜愛。尤其在明代中期的山西盛行。其特殊的裝飾效果和獨特的地方特色,成為中華陶瓷史上的一朵絢麗奇葩。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琺華,又稱琺花,元代出現(xiàn)在山西蒲州、陽城一帶。其胎體酥松,與山西地區(qū)盛行的琉璃陶器完全相同,為陶胎輪制或手工成型。主要釉色為藍、青、紫,并輔以綠、白、黃等色,其助熔劑為牙硝?,m華器在釉面裝飾上采用貼花、堆花、鏤雕等手法,工藝上以堆花立粉技法做出輪廓,而后填彩,即先用泥料堆成立體狀的花紋,凸起為浮雕,再施諸色釉料。燒成后鮮艷濃麗,極為美艷。紋飾有人物故事、花鳥、動物?,m華器在山西一帶獨樹一幟,久負盛名。
受山西琺華器的影響,江西景德鎮(zhèn)于明代永樂時期開始仿制琺華器,所不同的是山西琺華器為陶胎,景德鎮(zhèn)琺華器為瓷胎。在工藝上,景德鎮(zhèn)琺華器先瓷胎成型,經(jīng)高溫燒成素胎后,再在胎面用釉料堆塑成立體狀的花紋,填以綠、黃、白、紫等色,再入窯低溫二次燒制而成。
筆者在多年的收藏經(jīng)歷中,有緣收藏到五件琺華器。其中四件為山西窯口燒制的陶胎深藍地琺華器;另一件為景德鎮(zhèn)窯燒制的署“正德年制”款的瓷胎孔雀綠地花鳥紋蓋罐。
山西窯藍地梔子花卉紋梅瓶(圖1),陶胎。該梅瓶高27厘米,口徑4.8厘米,底徑9.5厘米。直頸,口微外撇,豐肩,鼓腹下收,底部略外撇。釉面為深藍地,藍中泛黑。圈足無釉,砂底,內(nèi)凹,旋紋明顯。瓶身裝飾三層紋飾。肩部為堆塑成形的花紋,線條凸起呈立體感,環(huán)狀的蓮瓣紋內(nèi)飾四枝綠葉白花的梔子花,并間以瓔珞紋,中部飾四枝梔子花,下部飾變形蓮瓣紋。從外觀看,該瓶胎體粗松,釉面光亮、失透,少量開片,土浸較為嚴重,器形渾厚古樸,色調(diào)沉著,品相十分完好。
山西窯藍地纏枝花卉紋執(zhí)壺(圖2),陶胎。此執(zhí)壺通高23厘米,囗徑7厘米,底徑7.4厘米。壺體分三層紋飾,頸部為對稱雙片蕉葉紋,中部為纏枝花卉紋,下部為變形蓮花瓣紋。蓮瓣均著淺藍色,花朵著姜黃色。
兩只玉壺春瓶(圖3、圖4)均高26.5厘米,囗徑、底徑均為8厘米。除頸部一周飾六片蕉葉紋外,其余紋飾與執(zhí)壺相同。執(zhí)壺與玉壺春瓶在胎體、釉面、開片、土浸、圈足、品相等方面均與梔子花卉紋梅瓶相同,都應為明代山西窯口燒制的琺華器。
景德鎮(zhèn)窯琺華彩孔雀綠地花鳥紋蓋罐(圖5-1),通高49厘米,口徑19厘米,底徑19.5厘米,腹徑31厘米。該蓋罐為瓷胎,胎體厚重,胎質(zhì)堅致,接胎痕明顯。直口,短頸,口略外撇,豐肩,鼓腹下收,下部略外撇,砂底無釉,圈足內(nèi)凹,為外直內(nèi)斜坡足。蓋罐肩部下方從右至左署“正德年制”四字楷書款(圖5-2)。釉色除少部分因土浸腐蝕致釉色稍淡外,余均釉質(zhì)瑩潤,呈失透狀,釉面無開片。蓋罐從上至下共有八層紋飾。其中蓋飾三層紋飾,分別為纏枝紋、云頭紋,每層紋飾均有弦紋相隔。蓋鈕似一枝含苞欲放的花蕾。罐體為孔雀綠地,頸部飾黃、綠、紫云頭紋;第二層為變形花瓣紋,第三層為蓮瓣紋,腹部分別飾對稱梔子花雙鳥紋和梔子花梅花雙鳥紋,下部飾海水波濤紋。從蓋罐外觀看,器形碩大、氣派,渾厚古樸,釉彩色調(diào)艷而不俗,品相完好,為明代中期景德鎮(zhèn)琺華彩瓷珍品。(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