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喜玩兩宋方孔銅幣多年,今年五一假期在南京有緣購得一枚心儀已久的北宋晚期古錢(見圖)。
此幣徑約27.2毫米,穿徑約0.7毫米,闊輪,重約6.9~7克。生坑,紅綠銹包漿,輪廓規(guī)整,品相上等,青銅質無疑,系干坑口所出的開門之物,以下將征引相關專家出版的古泉學文本,意在加深對是錢的定性認知。
1.版別歸屬之疑。此幣的錢文,參比2004版華光普先生編《中國古錢大集》四卷,其乙本中537頁圖譜,錢文風格一致,應該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但二者的形制存異,異在本文之幣的徑小、穿小,與華氏的長字長點宋版明顯有別。何邦貴、侯桂芳夫婦合編的《北宋錢幣》二卷本專著,為當代喜愛北宋古錢的朋友們提供了藍本,其下卷中316頁拓圖,版別命名為細字大樣。此品的形制、尺寸、錢文、輪、穿諸元素,與本文所載之品完全一致。李梁、曉石先生合編的《宋錢大觀》一書,圖譜序號242之幣,幣值的定性為折二,版別命名為長字。那么,《北宋錢幣》、《宋錢大觀》與本文之錢同屬一個品種,版別與幣值沒能統(tǒng)一,故疑之。
2.關于瘦金體書法。眾所周知,宋徽宗在中國書畫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獨創(chuàng)瘦金體亦稱瘦金書。趙佶少年時學書習初唐書法家薛稷,信奉“書貴瘦硬”的古訓,把長鋒毫的彈性利用與筆畫的提捺巧妙地結合。瘦金書字的結體特點為抑上揚下,抑左揚右,下半部緊湊,下部多開張,法度嚴謹。造型則中宮內收,四面開張,給人帶來鋒銳與靈動的視覺感受。
3.折二長字版“圣宋”的錢文可屬御書錢。徽宗朝鑄幣,宋史有載的瘦金體錢為“崇寧”、“大觀”、“宣和”年號錢,然“圣宋”乃屬國號,其錢文的書者諸史無記。從錢文辨析,折二長字的寫法是行帶楷意,圣字繁體耳部末筆可謂之神來之筆,橫作提寫,此橫猶長與寶字牽引顧盼,顯示出“首字管帶”深厚的章法功底。“宋”與“寶”二字隔穿平行,“宋”字末筆點作長點出鋒接輪,“寶”字末筆點落鋒作點駐筆,似用側鋒向左扭鋒收筆,筆意向輪,此乃兩點不同然意同也,和諧與對稱之美令人神往?!霸弊忠稚蠐P下,下部開張,筆畫雖少但寫得圓滿秀麗,四字的中宮內斂,與徽宗早期瘦金書風骨如出一轍。或許有人疑之,“崇寧通寶”的寶足多并足,余認為宋徽宗不會違背“雷同”書法之規(guī)。
結語:以上所引資料與議論,一是認同《宋錢大觀》對所議之幣的幣值定性,包括細字大樣版的幣值可屬折二。二是折二長字“圣宋元寶”的錢文書者系趙佶御書。三是華譜中的長字、長點宋版錢文也可屬御書錢范疇,差異在兩母錢的形制與雕母所用的材質有別。
本文難避逞臆妄談之嫌,若有“以偏概全”之謬,誠求泉界專家與泉友矯正。(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