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舊貌”
提及《良友》畫報,許多人想到的是老上海的風情畫片和泛著古舊油墨味的文章。其實,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的京劇正處于全盛時期,而那時的上海又是京劇發(fā)展的新天地,《良友》畫報作為那個時代的記錄者,除留下了眾多京劇演出和評論的足跡,還保留了大量民國京劇事件的史料。9月23日,“菊壇傳響——滬上京劇文化弘揚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滬滿庭芳——《良友》的京劇情緣”展覽開幕式在上海良友生活記憶館舉行,向公眾展現(xiàn)了老上海時期的京劇風貌。
此次京劇主題展,以《良友》畫報合訂本(1926—1945)圖片作為主要資料來源,以民國時期京劇名角活動報道資料圖片為主要內(nèi)容,展現(xiàn)出民國時期京劇藝術(shù)在民眾文化生活中的獨特地位,展覽以圖版、實物、多媒體、互動等表達方式、在充滿老上海風情的良友生活記憶館多維呈現(xiàn)。它主要敘述了皮黃從北京唱到黃浦江,繼而發(fā)展演變改良的歷程,記錄了名家薈萃上海舞臺的京劇盛況。在展覽現(xiàn)場,有京劇唱班常用的物件和戲服,并定時播放京劇電影和經(jīng)典唱段,還有邀請參觀者戲畫臉譜等互動活動,增加了展覽的體驗感和立體感。
展“新顏”
在本次的京劇普及展覽——“菊壇傳響”滬上京劇文化活動的同期,即從11月1日起,“菊壇傳響——浦江京韻國劇文化周”也在舉行。在“菊壇傳響”演出周中,新秀丁曉君挑大梁,與尚長榮、王珮瑜、金喜全等聯(lián)袂獻演《四郎探母》、《白蛇傳》和折子戲?qū)觥?/p>
80后的丁曉君年紀雖輕,但是在北方觀眾中已是小有名氣。這次是丁曉君第一次在上海正式亮相,所以“心里還是挺緊張的”,她說:“在來之前,我的老師杜近芳就經(jīng)常跟我說,上海是個(戲曲)大碼頭,所以我非常珍惜這次演出的機會,一定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lǐng)來。”而這次演出的《白蛇傳》、《四郎探母》、《霸王別姬》就是丁曉君的拿手戲。
演出還特別邀請到了滬上京劇名宿尚長榮,他和丁曉君合作演出《霸王別姬》。然而促成這“大霸王小虞姬”共演的,說來還有一段梨園佳話。原來,唱“梅派”的丁曉君心中的偶像就是杜近芳。2005年尚長榮在看了丁曉君在“青京賽”的演出之后,十分喜愛這個功底扎實,充滿靈氣的女孩。于是寫信給杜近芳,力薦丁曉君拜師門下。師生之緣,由此開始。丁曉君從此深得杜近芳真?zhèn)?,成為京劇青衣年輕一代中最具希望的新星。為感謝尚長榮的伯樂青眼,丁曉君的恩師杜近芳極力促成此次合作。另外,杜近芳也表示,自己和尚長榮多年來十分希望能合作一次《霸王別姬》,但因為地域、身體等諸多原因,始終都未能實現(xiàn)。丁曉君與尚長榮的這次合作,展現(xiàn)了杜近芳傳授的全部精粹,兩位藝術(shù)家的多年夙愿。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白蛇傳》?!栋咨邆鳌肥嵌沤嫉拇碜?。丁曉君表示,白素貞是她最喜愛的戲曲人物,只要演出,都會傾注深情。而丁曉君的全本《白蛇傳》也曾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創(chuàng)下了戲曲類演出的最佳票房,受到過年輕人的追捧。尤其近年來《白蛇傳》的演出大多是臺演,即“游湖”、“借傘”、“斷橋”等唱功折子由一人主演,而“盜草”、“水斗”等武戲則由另一名演員演出。此次丁曉君則一人演到底,以此來展現(xiàn)自己文戲武戲的全面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