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首“花兒”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有人說:“情到詩的語言即止”。有人關注“花兒”的結構,有人重視”花兒”的形式,也有人關注唱“花兒”的韻調(diào)。但在我看來,好的“花兒”,最重要的是要有種直指人心的力量。作為青海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的河湟“花兒”,僅僅沉溺于口傳心存、炫耀與表演之中,已經(jīng)是一種失敗?,F(xiàn)代“花兒”的發(fā)展,已經(jīng)越來越強調(diào)其語言、張力、格調(diào)、口語、理性意識,有意回避沉溺感傷的“花兒”主體和情緒宣泄,而朱仲祿《鳳凰山插下的五彩旗》正是這一樣一組理智與情感交融的“花兒”。
《鳳凰山插下的五彩旗》看似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由于沒有放棄依附于“花兒”的華麗的語言和情感的色彩,因而,“花兒”格調(diào)和韻調(diào),帶給讀者(聽眾)心靈上的強烈震撼,形成強悍有力的視聽沖擊力。
鳳凰山插下的五彩旗,/迎風擺,/就像鳳凰的尾巴;/花兒阿姐的好聲氣,/放得開,/真像是金子的嗩吶。
短短的“花兒”,我突然看到清韻之情,樸素之美。仿佛隨著“花兒”歌手的歌聲,進入一個異常動人的情境:夏日,天高云淡,寧靜而深遠;五彩旗,迎風招展,而“花兒阿姐的聲氣”,不僅“放得開”,而且“真像是金子的嗩吶”,無形中打破了這種寧靜致遠的平靜生活,使平靜、單調(diào)的生活有了新氣色……這種美,不就是“花海茫茫者歌悠悠”嗎?也不就是“山柳兒點頭者繞手”,一種不加修飾的樸素美?!皹闼氐拿馈本哂小俺绺吒小保ㄏ照Z),《鳳凰山插下的五彩旗》在敘事方面,充滿了“樸素的美”不失為一部風格清新、溫暖人心且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形成這種樸素美的因素有多種,其中最重要的是氣氛的渲染和烘托。諸如《青海湖為什么這樣清》、《尕日子活像一首歌》等,都呈現(xiàn)的就是氣氛的渲染和烘托嗎?
所謂氣氛,在文藝作品中是指一種生活情態(tài),是指人的行動、思想與環(huán)境在情緒上的統(tǒng)一。任何一篇成功的作品力求使所表現(xiàn)的人物(包括作者本人)的內(nèi)心狀態(tài)在外部環(huán)境中對象化、物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對此有過論述:“有我之境,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边@也是我們常說的情與景在藝術形象上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地揭示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展示生活的畫面。而要達到情與景在藝術形象上的高度融合,就必須加強氣氛的渲染與烘托。正如愛森斯坦分析狄更斯小說時所說的,“這種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氣氛正是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與精神面貌的最典型的手法之一。”在《鳳凰山插下的五彩旗》里,朱仲祿先生無疑將這種手法運用得相當成功。
那么,《鳳凰山插下的五彩旗》籠罩著一種什么樣的氣氛?這種氣氛又是怎樣渲染出來的呢?
我?guī)е@樣的疑問,重新閱讀了《青?;▋盒缕分兄熘俚摰囊唤M《鳳凰山插下的五彩旗》.我們從朱先生“花兒”樸素美里,探求便可發(fā)現(xiàn),“花兒”的樸素美,實質上一種恬淡、泥土氣息濃厚的美?;\罩在“花兒”詞語里的也是一種恬淡的氣氛,朱仲祿先生曾經(jīng)說過,“花兒”“我認為,歸根到底,與她形象地表達老百姓的愛情,逼真地反映群眾的心聲,以及她萬紫千紅的風格,琳瑯滿目的曲令,深厚的民間土壤和土色土香的野味兒,層出不窮的創(chuàng)新是分不開的。”(《青?;▋赫摷贰断部瓷交裰荨返?0頁)這便是朱先生創(chuàng)作主張的最好體現(xiàn)。而且由于氣氛的渲染和歌詞烘托意象,使他的“花兒”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充分體現(xiàn)出朱先生濃厚的故土情結。
在制造和渲染氣氛過程中,朱仲祿先生始終抓住一個“淡”字、扣準一個“景”字、描繪一個“情”,結合景物的特征,用淡淡的筆墨,輕輕地、有層次地展開情感的氛圍,好像與心愛的人對歌,在瑯瑯上口的同時,還要動人、感人。
“花兒”一開頭,簡單地、從容地運用“移步換景”的手法。通過描繪景物,并借景喻人、說理、談情,而且靜中求淡,淡中展示自己的空曠、悠揚、明快。這種看似平凡、簡單而清淡的筆墨,其實給我們傳達了一個這樣的信息:“花兒”是鮮活、熾烈、醇厚、大雅、大美的。對朱老先生而言,是他的“生命之歌”故事的再現(xiàn)。
請看:“金黃的麥穗兒低下頭,/你瞅瞅,/活像是新媳婦含羞;/揮鐮的阿哥有勁頭,/撒開手,/懷兒里摟下的金秋。”(《越唱時越有了興頭》)“這一首新‘少年’給你送,/不算本,/十八兩黃金的手工;/我不說禮當有多重,/你甭領情,/要你有對歌的本領?!保ā哆@一首新‘少年’給你送》)等等。所有這些“花兒”景情描寫中,在朱先生細膩的筆下,各自從形態(tài)、色彩、香味、感覺、感悟等方面顯示著動人的樸素美、恬淡美。這種美含義蘊蓄深遠,因為作者給一景一物一葉一花一光一影,都不乏貼進了喜悅的情感。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在“花兒”奔放的情緒之中得到了統(tǒng)一,于是,“花兒”的美的氣氛產(chǎn)生了,而且似乎在每一首“花兒”的結尾都被渲染到飽和程度。當然,這些氣氛也反過來生動形象化地影響著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表達作品的思想主題。這樣一來,籠罩著景情—人的意境便顯得格外悠遠了、寧靜而美了。
所以,我認為,“花兒”應該有一種濃濃的氣氛。氣氛不是游離“花兒”之外的因素。從朱先生的《鳳凰山插下的五彩旗》中,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示,當我們成功地運用了氣氛渲染這一表現(xiàn)手法時,能夠給“花兒”賦予景物形象以激情生命,使其藝術魅力表現(xiàn)得格外強烈。而氣氛的形成,又離不開人物(花兒本身)的行動、思想和環(huán)境方面的極為融洽調(diào)和的描寫,這些描寫,自然而然地傳達出一種和諧之美,也是人們喜歡這種情感表達方式的根源所在。因為,“花兒”,是在中國西北地區(qū)漢、回、東鄉(xiāng)、保安、撒拉、藏、裕固及土族等八個民族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民歌。據(jù)有關資料可知,“花兒”同信天游、爬山調(diào)共同組成了中國北方三大民歌體系。這無疑把“花兒”提到很高的高度,當然這種高度與朱老的努力是分不開。據(jù)著名作家井石先生在《花兒王朱仲祿對花兒的貢獻》一文中所提到:“整個花兒這門民族民間藝術領域里面,從挖掘整理到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作、研究,朱仲祿先生立下了汗馬功勞” (胡松華)……
由此,我們深深地體會到,近年來,“花兒”的研究方面,成果累累,而且還有許多新穎獨到之處,這已被國內(nèi)外關注“花兒”的學者所公認。然而,如何把“花兒”研究引向更深的層次,如何開拓“花兒”研究更為廣闊的領域,把“花兒”研究提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方法論現(xiàn)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問題了。我認為,我們在繼承發(fā)揚朱老這種創(chuàng)作、研究精神的基礎上,應把“花兒”的創(chuàng)作、研究提到一定的高度。這種高度,我們就是接受美學原理和方法在“花兒”創(chuàng)作、研究時的運用。這如同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當讀者用文學作品來滿足自己的閱讀需要和對文學的興趣時,他把文學當作審美對象,當作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擴充知識、加強文化修養(yǎng)、進行娛樂的手段,當作深入了解作家、了解文學語言、文學技巧、文學規(guī)則和擴大文學知識的手段。”因為,大家知道,無論“花兒”演唱家,還是聽眾(花兒愛好者),他們同時也是“花兒”創(chuàng)作、研究者。諸如朱老先生,就是演唱、創(chuàng)作、研究同步進行的。誠如蘇聯(lián)美學家曾有這樣的論斷:“在民間創(chuàng)作中,音樂作者,往往還有歌詞作者,同時又是演唱者,而且演唱本身常常采取即興的形式。”因而,接受美學原理,就是“花兒”的“別樣的風情,不變的情懷”。
高爾基說“文學是人學”,“花兒”亦然?!盎▋骸惫倘灰枥L社會的面貌,但更要展現(xiàn)人們的心靈。我是常常將“花兒”當作人們的心靈史。若把“花兒”等同于文學,那么我認為“花兒”的關鍵詞和精彩處,應該用兩個字便可表達:獨特。用黑格爾的話說,就在于擁有一個“自滿自足的世界”。如果人云亦云,追漲殺跌,怎么時髦怎么寫,可能會討好一時,但絕不能成“一家之言”的作品,極易被讀者的火眼金睛所識破。這樣的“花兒”,很可能是一枝美麗的曇花。一個人的心靈與視野決定他的才情,而才情則直接影響文章的優(yōu)劣。這好比女人,有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有的則是靠后天的培養(yǎng)才出落得儀態(tài)萬方、魅力四射。“花兒”創(chuàng)作,當屬于后者,是屬于那種可以打動讀者心靈的筆墨的“培養(yǎng)”。
“花兒”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口傳心授”。也就是說,創(chuàng)作于口,修改于口,傳播于口,保存于口。其語言要求活潑、通俗、流暢、自然、清新、明朗,節(jié)奏明快,富于音樂性,唱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凝練得像珠玉般的完整。另外色彩鮮明,狀物寫景,富有詩情畫意,激起聽者的想象,還要有一種音韻回環(huán)的興味。所以,我們創(chuàng)作、研究“花兒”要接受美學的原理,而且很有必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精確美。古人說:“辭達而已矣?!鞭o要達意,應當是一切文章的超碼要求。所謂的“達”就是準確、精當?shù)孛枋鍪挛锾囟ǖ那闋?,抒發(fā)創(chuàng)作者或者演唱者特定的思想情感。二是雋永美。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意則期多,言惟求少?!焙玫目谡Z初讀似乎一覽無余;再讀卻如啜香茗饒有余味。三是和諧美。這是根據(jù)表情達意和藝術構思的需要,使“花兒”具有鏗鏘的音調(diào)、內(nèi)在節(jié)奏的連貫文氣,“合而讀之,意節(jié)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劉大魁《論文偶記》)?!盎▋骸敝械目谡Z,還同書面語、方言詞語的并用中顯示出錯落有致的和諧之美,這才是好的“花兒”。正如劉頤載的《藝概·文概》中說:“淺者但知諧之是取,不知當拗而拗,拗亦諧也?!边@就是說,如果我們把方言、口語、書面語,聯(lián)系起來并用的話,就會雅俗融合,別具風格。四是情韻美。朱老先生的“花兒”口語,不僅創(chuàng)造出一種藝術氣氛,而且在特定的氣氛和情調(diào)中透出一股韻味,這就是所謂的情韻美。
總之,對于美的“花兒”藝術來說,它給予人的即使是最輕松的審美方式,也不僅僅純粹是感官的快適,更不是把人引向頹廢和沉淪,就像魯迅在談小品文時所說的,雖然它“能給人以愉快和休息”,但這種愉快和休息“不是撫慰和麻醉”,而是“勞作和戰(zhàn)斗之前的準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把美,把美的藝術與宗教一樣都比作是人的“精神家園”,是人的生存需要;否則,人的精神就無法寄托,靈魂就無法安頓,世界就沒有亮色,人生就失去意義。
(作者簡介: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青海省作協(xié)副主席,青海省花兒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