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藝術具有深邃的民族底蘊,這與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性與欣賞密不可分。 不僅琵琶的改制與演奏方法的變化與之有關, 而且,每個階段都有其特點的方面。表現(xiàn)在無數(shù)優(yōu)秀詩詞曲描寫中。平民百姓也用于抒發(fā)情感, 這是琵琶藝術經久不衰、成為雅俗共賞的樂器表演藝術的原因之一。
一、在學習琵琶過程中,科學練琴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它既是上課的繼續(xù),又是自我檢查指導的過程。根據(jù)上課時老師提出的要求、問題和所留作業(yè)的情況,學生下課后要制定一周內完成作業(yè)的計劃和方法,練琴時要養(yǎng)成精力集中、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訓練和提高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練琴的效率和質量。
1、每日練琴的時間。一般每天最好安排兩個練琴時間。(無論專業(yè)和業(yè)余,最佳練琴時間為早晨)按45分鐘為一堂課計算,每個練琴時間為一至兩節(jié)課,每節(jié)課為90分鐘,中間可休息10分鐘。練琴時一定在精力和體力充沛的情況下進行,以保證學琴取得較快的進步。
2、每日練琴的內容。一是練習基本技法:主要是右手的彈挑、輪指;左手的按音、換把等。
二是練習新學的技巧。包括:練習曲、樂曲中的難點等。
三是練習樂曲。包括琵琶獨奏曲、自己喜歡的樂曲等。
四是練習保留曲目。這一點很重要,學生不要養(yǎng)成學新曲、丟舊曲,邊學邊忘得壞習慣。要經常復習和完善保留曲目,這樣才能做到溫故而知新,不斷提高自己的琵琶演奏水平。
二、扎實練習基本功
主要從縱、橫兩個方面練習,縱的方面以練習左手的把位為主。先從第一把位練起,練好基本的按指位指法。然后再練習第二、第三、第四把位或相把位。在此基礎上練習換把、跳把等技巧。橫的方面是練習右手的基本技巧及各種手法為主。如在練習左手把位的同時,練習彈、挑、輪,再練習滾、掃、搖、半輪等技巧。綜上所述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活指練習。以把位活指為主,固定基本的手型與按指方法,繼而練習耐力。
2、音階與換把練習。在熟悉了各個八位的基礎上,再進行五聲音階、七聲音節(jié)的練習,然后進行各種換把和跳吧的練習。
3、彈、挑練習。要注意掌握右手的基本技巧、力度和靈活度。
4、過弦練習。掌握了彈跳的方法后,要進行彈挑正反組合練習及各種節(jié)奏型組合練習。
5、輪指練習。要單獨進行輪指分解練習,半輪練習、長輪練習等技巧。做到手指的獨立性和顆粒性。
6、揉弦練習。揉弦必須單獨專門練習,先練單音揉弦,再練長音揉弦。
7、 左右手各種技巧綜合練習。包括彈挑、輪指、搖指、匯組指法和其他左手指法練習。
8、快速練習。要練習左右手在快速進行中的密切配合,鍛煉提高演奏各種旋律曲調的適應能力。
9、綜合練習。加強左右手各種技巧的配合,以練習琵琶練習曲和琵琶獨奏樂曲為主,注意培養(yǎng)自己處理樂曲的演奏能力,包括樂曲的力度、速度、表情、音色的表現(xiàn)等等。
三、怎樣處理音色變化
豐富多彩的音色變化,是琵琶演奏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在演奏中采取不同的技術方法,可使樂曲產生不同的音色變化效果。
其音色的主要變化表現(xiàn)為:柔和與剛勁;圓潤與干澀;渾厚于單??;結實與纖細;粗獷與細膩;明亮與暗淡;松弛與緊張等。
琵琶的音色變化主要是通過各種演奏技法的運用而產生。其中右手技法對于產生豐富多彩的音色變化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右手指尖觸弦點、指甲觸弦的面與鋒,指甲觸弦時與弦構成的角度,運動的速度和觸弦時對弦的作用力的改變等,都可以產生音色變化。
四、如何掌握觸弦點
觸弦點即右手指尖觸弦的部位。觸弦的部位不同,導致弦的張力不同,泛音振動也不同。觸弦點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個不同的觸弦點。中:為靠近復手處5公分處為最佳點,是最常用的觸弦點。彈奏此處弦的張力適中,發(fā)音洪亮,音質良好,顆粒性強,音色松硬適度。初學者必須掌握好這個部位,手指不要上下移動。
一般地說,上和下是對比性的變化,以常用的觸弦點為中心,根據(jù)需要可以上下移動觸弦置位,向上移動到品位處,弦的張力小,產生和諧的泛音列也比較多,余音延長,點的感覺減弱,音色圓潤,柔和。向上移動的距離越大,音色變化的幅度就越大。觸弦點在第二把位時(即弦身的二分之一處),產生諧和的泛音列就越多,其余音延續(xù)的更長,點的感覺更弱,音色則漂浮。比如《彝族舞曲》結尾的琶音觸弦點就在上邊,恰當?shù)氖褂媚芙o人以遙遠或逐漸消失的感覺。
觸弦點向下移動到復手處,顯得張力大,導致弦的振動頻率加快,產生清脆而單薄的音色。觸弦點過分靠下(到復手時),其音色尖銳、干癟、生硬,一般很少用。但根據(jù)音樂表現(xiàn)的需要,可使樂曲產生明顯的音樂對比色彩。例如《狼牙山五壯士》第二段描寫日寇主題的音樂,觸弦點就是靠近復手處模仿小號加弱音器的效果,使音樂灰暗、干枯、陰冷的音樂特點。
五、如何運用指甲觸弦的面與鋒
觸弦的面與鋒就是右手指甲與弦的接觸部分。一般地說指甲觸弦的大小與入弦的深淺成正比,即入弦深接觸面就大,其發(fā)音飽滿、厚實;入弦淺接觸面小,其發(fā)音輕柔、圓潤。因此,接觸面大小,決定音響效果不同,在演奏過程中,觸弦面的變化要取決于弦的粗細,音的強弱及樂句的情緒而定。如彈一、二弦時,應當縮小接觸面;彈三、四弦時,應當擴大接觸面;彈清晰活潑的樂句時,要適當縮小接觸面;彈強音時,要適當擴大接觸面;彈弱音時,要適當縮小接觸面;漸強時,要逐漸擴大接觸面;減弱時,要逐漸縮小接觸面。用以上擴大和縮小接觸面的方法演奏,是琵琶演奏右手觸弦面的最基本方法。
為了更好的掌握和運用好接觸面的方法,取得完美準確的音色變化,我們可把指甲的用鋒分為中鋒、偏鋒、側鋒三類指鋒:
1、側鋒。所謂側鋒就是指甲的上下(左右)邊沿。側鋒觸弦面最小,其音色剛健、結實,搖指大多用側鋒。如要求音色比較柔和或弱奏時,要用側鋒的偏上方部位,入弦要淺。如果要獲得明亮、渾厚的音色,就要使用上側鋒或下側鋒,彈得方向要斜。
2、偏鋒。即指甲面的左右面。由于指甲面呈弧型,偏鋒接觸弦的面積較大,它的音色渾厚,柔潤,一般多用于慢彈挑、掃弦等指法。慢彈挑多用演奏文曲和慢節(jié)奏的曲調,使用偏鋒指甲經過弦的速度慢,再輔以手腕和小臂動作的演奏,可獲得及深沉、柔和的音色。掃弦也多采用偏鋒,因為它接觸面大,作用于弦上的時間長,力量大,故音色剛勁有力,強而不爆。
3、中鋒。就是指甲中間的面。中鋒接觸弦的面積較大,但比偏鋒小,所以中鋒發(fā)音具有明亮、清晰、飽滿的音樂效果。中鋒是我們常用的指法,前邊說的基本觸弦面就是中鋒。
因此,指甲的用鋒不但與音色有關,而且與演奏方法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例如輪指,一種是腕部運動的方法,其手心順時針方向略向外翻轉,因此他的手指適用偏鋒,這種用鋒其音色柔和、暗淡。另一種輪指是腕部不動,主要靠每個手指運動,它的每個手指的用鋒都是中鋒,音色色明亮、結實。這些指鋒的運用要與其他的手法配合使用,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怎樣掌握觸弦的角度
觸弦角度,(又稱吃弦深度)即右手指甲于弦所構成的角度。我們演奏琵琶經常用的觸弦角度為45度角,因為這種角度即便于發(fā)揮手指向前運動的沖力,又便于手指對弦施加一定的壓力,也就是說“沖力”和“壓力”結合得比較好。所以它的音色既有厚度又有亮度。如果指甲觸弦在30度以下,甚至接近平行,指甲就會從弦上一滑而過,造成擊弦無力,這樣因為指甲觸弦的面過大,導致雜音較大。如果指甲觸弦角度在110度以上,弦身上方得不到指甲的壓力,而造成音色淡薄、漂浮、缺乏共鳴。因此,只有運用45度的觸弦角度,才能更好的發(fā)揮演奏技巧。
45度角度是我們常用角度。根據(jù)音樂情緒而變換觸弦角度和音色變化就會出現(xiàn)多種層次。以輪指為例:如滿輪,輪雙弦時,擊弦的角度接近90度,手指伸的較直,音色剛勁有力,適合演奏氣勢磅礡的音樂形象。如五指長輪時,擊弦角度為45度,手指基本成拳型,其發(fā)音柔和圓潤,適合表現(xiàn)優(yōu)美抒情的旋律。長輪漸長時,角度由原來的45度逐漸增大到接近90度,同時指甲面由原來傾斜逐漸變成垂直面板,目的是增加指甲與弦的對抗度,音色由厚、軟,變成脆、硬。漸弱時反之。
在實際演奏中,角度與音色的強、弱、堅、揉、厚、薄關系極大,反應也特別靈敏。因此,必須練好各種不同的角度的控制能力,并形成習慣,尤其在進行連續(xù)演奏時,也能隨時做到對各種不同角度的控制、變換自如。
七、如何用好觸弦的速度與力度
指甲經過弦時,有快速、中速、慢速之分,(也就是指甲在弦上停留的時間有長短)之別。
1、速度變化。由于速度層次的不同,而帶來力度層次的變化,繼而產生音色層次的變化。實際指甲經過弦的速度快,沖力就大,弦的振幅增大,頭音也大,音色剛健。反之,指甲經過弦的速度慢,沖力就小,弦身的變化較緩慢,弦的振幅平穩(wěn),音頭圓潤,音色純正柔和。所以指甲經過弦的速度、力度不同,產生的音色就不同。
2、力度變化。速度快,力度就大;速度慢,力度就小,指甲經過弦上的速度快、作用力短,其音色就??;指甲經過弦上的速度慢,作用力長,其音色就厚。
3、壓力變化。指甲對弦的壓力大,發(fā)音就深沉、厚實;壓力小,發(fā)音就纖細、柔和。指甲經過弦的速度快,壓力小,發(fā)音則跳躍、短促。由于壓力的大小變化,使樂曲中的樂句形成了鮮明的音色對比,從而使音樂更具感染力。
八、怎樣處理用力與放松的關系
在琵琶演奏中,用力與放松是兩者不可分割的矛盾統(tǒng)一體,手指的運動是由于肌肉的伸縮引起的,每一個音的奏出,都經過對琴弦用力與放松的過程。演奏中要求手指在觸弦的一剎那間用力,離弦后立即放松。沒有用力無所謂放松,不會放松也就談不上用力。我們在演奏過程的用力與放松,實際運作是:用力——放松,再用力——再放松的交替過程。用力與放松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只強調放松,手指就會松懈無力;只強調用力,就會造成緊張生硬,達不到靈活生動的演奏效果。
九、如何處理樂曲和演奏音樂作品
我們拿到一首樂曲,首先要進行如下步驟:
1、認真了解樂曲的內容、主題、風格、特點、產生年代、創(chuàng)作意圖等等。有些樂曲標題與內容一致,我們可以通過標題來理解音樂內容。也可以用聽錄音磁帶的形式幫助我們掌握和熟悉音樂內容、主題和風格。
2、要養(yǎng)成先唱再彈的習慣。要成功的演奏好一首樂曲,必須先掌握曲子節(jié)奏、打好拍子。把各段的節(jié)奏唱準,然后再彈。因為節(jié)奏的準確如否,是演奏好樂曲的關鍵一步。
3、學會分段分句。演奏樂曲之前,先搞清楚樂曲的段落之后,再逐段、逐句的進行練習。根據(jù)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分析、想象和情感,對樂曲分段分句的進行處理,這就叫二步再創(chuàng)作。樂段樂句的處理,主要是對音樂的速度、力度、音色,選擇變化手段的有機結合而完成的。同時演奏中所采用的各種技法還要符合樂曲作品內在的情感要求。
4、要單獨練好樂曲中的難點。一首完整的樂曲,無論級次高低,都有演奏的難點樂段和樂句。一是要把樂曲中的難點抽出來單獨練習,待練熟后再連貫起來練習。二是要放慢速度進行練習。因為慢速練習有利于進行思考、調整和改進動作。熟練后逐漸加快速度,這樣可以檢查演奏指法的靈活性和連貫性,通過這種從慢到快,精雕細刻的練習,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5、要有整體布局的演奏觀念。打好以上基礎后,再將全曲連續(xù)起來演奏,要明確每個段樂在整個曲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僅彈好指法就行,眾多的指法是為音樂形象服務的,不同的指法是揭示不同的音樂形象的手段。同學們不要顧此失彼,使曲子演奏的支離破碎。
十、如何進行樂曲表演
學習琵琶演奏的目的是為了舞臺表演。演奏者進行舞臺表演時,除了熟練的運用樂曲中的各種技法外,還要貼切地投入自己的真實情感,這是琵琶演奏最難把握的課題。
1、演奏時要自然、大方、得體。首先要注意外在的儀表和正確的演奏姿勢。其次要保持精神煥發(fā),鎮(zhèn)定自若,做到得心應手,心理平衡、穩(wěn)定。過于興奮會使演奏失控,過于抑制又會失去演奏激情,這就涉及到舞臺演奏的感覺問題,由于心情緊張,一旦在臺上找不到滿意的感覺,就會努力尋找平時練琴的表現(xiàn)來穩(wěn)定情緒。所以,平時練琴的狀態(tài)如何,對臺上演出的成敗有直接影響。因此,在平時練琴時就要認真鍛煉自己的良好心態(tài),學會控制情緒的本領,無論練琴或演出,都要高度集中精力,認真處理好每一個樂段和樂句,將音樂表現(xiàn)和演奏技巧有機的統(tǒng)一結合,達到“心手合一”,“聲情并茂”的藝術表現(xiàn)程度。切忌賣弄技 巧,影響演奏質量。
2、要把握好樂曲風格。樂曲風格的把握是舞臺表演中的重要一環(huán),他是諸多技術因素的綜合體現(xiàn),演奏風格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樂曲本身風格。就是樂曲本身所帶來的旋律、節(jié)奏等一系列的特征,如王惠然的《天山之春》和《彝族舞曲》,音樂本身的風格就截然不同,前者是新疆民族風格,后者是云南地方風格。其次音階、調式、節(jié)奏等都不一樣。要演奏好一首樂曲,首先要熟悉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年代、作曲家的個性等等,從整體上對樂曲有所把握。二是表演者自身的音樂素質和氣質。演奏者音樂修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對把握樂曲風格的粗細、高低、文野之別;首先技術上要弄懂所奏樂曲的創(chuàng)作手法、旋律與節(jié)奏的特征所在。個人演奏風格涉及方面較多,有的表現(xiàn)出明亮、清脆的音色;有的則喜歡渾厚、響膛的音色;有的細膩者從小處著眼;有的粗獷者從大處著手;有的喜歡力度與速度的較大對比;有的喜歡自然穩(wěn)妥的節(jié)奏變化等。這是由每個人的不同氣質所決定的,是學不到的東西,只能學習各種流派的演奏手段、方法、技巧等技法。
3、要學習各種流派的演奏風格。主要包括地方風格和演奏者個人氣質特點。演奏風格問題,起決定作用的是演奏者本人,沒有相當?shù)囊魳沸摒B(yǎng),就談不上表現(xiàn)風格。因此,初學者不存在把握樂曲風格問題,只有達到一定的演奏水平后,風格問題才能提到訓練日程上來。因此,我們還要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擴大自己的音樂視野,豐富音樂知識,提高音樂修養(yǎng)及藝術鑒賞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綜合表現(xiàn)能力,成為一名出色的琵琶演奏者。
(作者單位: 青海省戲劇藝術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