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漢書》對圣人進行的神學(xué)渲染中,數(shù)劉邦最多。在世襲制社會中,劉邦以一介平民而成為天下帝王,當(dāng)時的人們是很難理解的。司馬遷與班固都試圖為其尋找合理性,二人雖然都描寫過有關(guān)劉邦的一系列異聞,但二人的出發(fā)點卻不同,司馬遷描寫神秘文化為了探尋劉邦成功的原因,而班固卻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為劉邦建國登基尋求合理性,作神學(xué)宣傳,強調(diào)天意或天命。二人不同的出發(fā)點造成劉邦形象的差異,一個更加現(xiàn)實,一個更加被神化。而司馬光出于“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的編輯思想,在描寫歷史人物時盡量客觀公正,不帶任何思想感情,以實錄精神還原歷史人物,這樣劉邦在他筆下又變成了一個客觀的歷史人物。
一
《史記·高祖本紀(jì)》一開始,司馬遷就不惜筆墨地記錄了有關(guān)劉邦的一系列“異聞”。先寫他的出生便不平凡:“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苯又鴮钇娈愅饷策M行了描述:“高祖為人,隆準(zhǔn)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七十二在古代一直是個神秘的數(shù)字。從那個時代再稍往前一點的戰(zhàn)國時代,那個時候的陰陽論中將萬物歸結(jié)于“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zhì)的五行說。按這種學(xué)說,七十二這個數(shù)字指的就是土。而“土”又等于“赤”。這就是劉邦后來自稱是赤帝化身的全部依據(jù)。不管這其中牽強杜撰成分有多少,總之,劉邦的出生是非同尋常,是驚世駭俗的。其后對劉邦的異聞的記錄便愈顯神奇,諸如“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老夫相面“君相貴不可言”、“斬白帝子”等等。讓讀者愈加認為劉邦不是“凡夫俗子”,而是“真龍?zhí)熳印?。可是司馬遷真的相信這些奇異之事嗎?不然,他又為什么要對此大書特書呢?聯(lián)系整個傳記,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這里面包含有揭露劉邦令狡詐的深意,我們來看這一段記錄:
“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dāng)徑,愿還?!咦孀?,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shù)里,醉,因臥。后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嗽唬骸畫炞雍螢橐姎?’嫗曰:‘吾,白帝子也,化為蛇,當(dāng)?shù)?,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后人至,高祖覺。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p>
《評鑒闡要》卷一《劉季拔劍斬蛇有老嫗夜哭及亡匿芒碭山中所居常有云氣目》下寫道:“斬蛇夜哭,云氣上覆,多史臣附會興王之詞。然以此而惑眾煽亂者,亦有之矣?!彼^“史臣附會興王之詞”,與朱熹所謂“是當(dāng)時特故撰出此等言語”,是一種意思。當(dāng)時這種傳聞的發(fā)生,正“如丹書狐鳴之事”,屬于“以此而惑眾煽亂者”。明人凌稚隆《史記評林》亦說:“適然遷蛇而斬之,無足怪者。若神母夜哭,神其事以鼓西行之氣耳。田單守墨而天神下降,陳勝首禍而魚腹獻書,類可概見?!笨梢姟吧衲敢箍蕖笨赡苁莿钪圃斐鰜淼?,只不過是“駭天下愚夫婦”的鬼蜮伎倆罷了。
諸多的神異事件的描寫非但未把劉邦神化,反而把他的狡詐性格揭露出來了。在司馬遷筆下劉邦不是什么真龍下凡的神仙,而跟其他人一樣普通,只不過他更會運用手段達到目的,司馬遷對他的這些手段具有雙重感情:由衷的欽佩與掩飾不住的憎惡。
二
班固在《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說:“是非頗謬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此其弊也?!卑喙虒Α妒酚洝返闹T多記錄頗有微詞,這與班固所處的時代及思想有關(guān)。班固所處的時代,思想領(lǐng)域內(nèi)經(jīng)歷了從“獨尊儒術(shù)”到東漢章帝白虎觀會議的召開,儒家思想已經(jīng)神圣化,可以說,整個《漢書》都是在封建正統(tǒng)思想指導(dǎo)下寫成的。因此,《漢書》的寫作宗旨是“綜其行事,旁貫五經(jīng),上下洽通”,也就是用儒家的正統(tǒng)思想,將漢朝200年的歷史妥帖講通,以為漢王朝的統(tǒng)治服務(wù)。因此班固會極力維護劉邦的形象,不惜借神秘文化來神化劉邦?!稘h書·高帝紀(jì)》最后的“贊”語中,概述自堯到劉邦的世系延續(xù),用來證明劉邦是古代圣賢帝王的后人;又借符瑞征兆說明漢繼堯后,以火德得天下。他又在《郊祀志》中說:“高祖始起, 神母夜號, 著赤帝之符, 旗章遂赤, 自得天統(tǒng)?!币勒瞻喙趟f,劉邦的得天下符合五德的順序, 是神意的安排。
具體到神異事件時班固也是極力維護劉邦的形象,神化劉邦。我們先來看《史記·高祖本紀(jì)》這樣一段記載:“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于是因東游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于芒、碭山澤巖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咦嫘南?。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毙戽谶\評曰:“高祖隱處,豈不陰語呂后耶?隱而求,求而怪,皆所以動眾也?!闭媸墙衣兜靡会樢娧?。但《漢書·高帝紀(jì)》卻是這樣記載的:“秦始皇帝嘗曰‘東南有天子氣’,于是東游以當(dāng)之。高祖隱于芒、碭山澤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睂τ谶@件事記載的不同之處在于《漢書》比《史記》少“高祖即自疑”五字,但卻很好地掩飾了劉邦的狡詐個性。劉邦“亡匿”不是因為如《史記》所言“自疑”“東南有天子氣”,而是因為私放徭役或者其他的原因而逃亡的,這樣便不能提前告訴呂后,而呂后借云氣找到劉邦便順理成章了,說明劉邦真的有云氣,真的是“真龍?zhí)熳印薄?/p>
班固用字十分謹(jǐn)嚴(yán),往往少用幾個字便替劉邦掩飾了諸多劣跡,突出了劉邦的偉大來。漢三年四月,劉邦趁項羽東征齊國的時候偷襲了楚國的都城彭城,在劉邦正在“收羽美人貨賂,置酒高會”時,項羽率三萬鐵騎反撲過來,打得劉邦幾十萬大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劉邦最后只得帶著幾個隨從從死人堆里逃了出來,在路過家門口時順便把自己的一對兒女孝惠、魯元帶上。但后邊的追兵追得太緊,劉邦怕自己被追上,于是幾次三番把自己的兒女踢下車。在此,《漢書》中是這樣記載的“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二子。滕公下收載,遂得脫”。在這樣生命攸關(guān)的時刻,人往往會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自己無法控制的荒唐事來,而劉邦此時做出的這一件不近人情的事是可以原諒的,這也是班固輕描淡寫的原因。而在《史記》中是這樣寫的“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再三?!彼抉R遷在此添加了一個“常”,一個“如是再三”就讓這件事的性質(zhì)給改變了。在司馬遷筆下,劉邦不止一次把自己的兒女踢下車,而是三次甚至更多,這就說明劉邦不僅僅是“急”而昏了頭腦做出的糊涂事,而是故意而為之。這足以表現(xiàn)出了劉邦的冷酷無情不講親情的一面。應(yīng)該說,司馬遷更加真實地刻畫了劉邦,不避權(quán)勢,而班固卻往往有所保留,前怕狼后怕虎,對劉邦的某些缺陷輕描淡寫,甚至一筆代過,由此可看出二者寫作態(tài)度的差異。
在評論司馬遷與班固寫史異同時,蘇洵說:“遷喜雜說,不顧道所可否;固貴諛偽,賤死義?!碧聘嗾f:“司馬遷敢亂道,卻好;班固不敢亂道,卻不好。”過分的替劉邦掩飾缺點劣跡,過分強調(diào)劉邦建國登基的天意或天命,雖然神化了劉邦,但卻有失史實,有諛偽之嫌。
三
翦伯贊在《翦伯贊歷史論文選集》中這樣評價:“《通鑒》……敘事則提要鉤元,行文則刪繁就簡, 疏而不漏, 簡而扼要; 言必有據(jù),沒有空話;事皆可征,沒有臆說;文字精練,沒有費辭?!边@些評價充分肯定了司馬光的編輯才能和成就。司馬光傾盡畢生心血編撰此書的目的是為封建統(tǒng)治者服務(wù),希望此書成為朝廷治理國家的訓(xùn)世寶典。《資治通鑒》這個書名為宋神宗欽定,取意“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資治”兩字意思是有助于治理國家,“通”指明此書內(nèi)容涵蓋古今,“鑒”則有引為借鑒之意。“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是司馬光在編撰過程中的指導(dǎo)思想。因而在描寫歷史人物時力求客觀公正,不因自己個人感情好惡來歪曲或神化某個歷史人物。
司馬光也記錄過劉邦的神異事件,但只記錄了一處:“劉季被酒,夜徑澤中,有大蛇當(dāng)徑,季把劍斬蛇。有老嫗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dāng)?shù)溃癯嗟圩託⒅?!’因忽不見。劉季之匿于芒、碭山澤之間,數(shù)有奇怪,沛中子弟聞之,多欲附者?!眲睢皵厣摺惫适掠锌赡茴愅暗Q之事”,經(jīng)“史臣附會興王之詞”的渲染,被看作預(yù)言高祖帝業(yè)成功的標(biāo)志。因此此事在歷史上影響較大不得不記,但司馬光完全是以政治事件來記的,而不是當(dāng)作神化劉邦的異聞來記載的。劉邦以后多次自稱“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可見劉邦以“布衣”、“匹夫”身份通過武裝斗爭登上帝位而自豪。劉邦早年曾經(jīng)使用的“斬蛇劍”,后來成為武裝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象征,成為“布衣”、“匹夫”成就帝業(yè)的紀(jì)念。“斬蛇”之事政治意義大于神秘文化意義。其后對于劉邦的描寫便注重于個人才能的描寫,再也沒有諸如《史記》《漢書》那樣大肆渲染劉邦的神異之事,劉邦又還原成了一個血肉豐滿的歷史人物。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4.
[2]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歷代名家評史記[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l986.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64.
[5]韓兆琦.史記賞析[M].成都:巴蜀書社,1988.
(作者簡介:王可端(1984.8-)山東濰坊安丘人,蘭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唐宋方向,批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