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之友》2009年第2期發(fā)表了拙作《淺談“冒號+‘因此’”句式的不成立》(為行文方便起見,以下簡稱《淺談》),文章是與《編輯學報》長年來將一些說明因果句處理成“冒號+‘因此”’的句式的做法以及與《編輯學報》2003年第3期“同仁”的“答疑”進行商榷的,不意卻引來李興昌、陳浩元兩先生的副題為“答安拴虎先生”的文章(《編輯之友》2009年第11期),主張:“說明原因的復句+冒號+‘因此”’的標點法是對的(以下簡稱《是對的》)!
說實話,我于《淺談》一文已就“冒號+‘因此’”句式的謬誤作了比較深入的辨析,本不打算繼續(xù)回應下去了。但有二三朋友以為問題雖小,卻牽涉是非對錯,而且鑒于《編輯學報》及兩辯友在編輯學界的地位和影響,若此一問題無法辨明,以非為是、自以為是、積非成是的情況就會繼續(xù)乃至擴散。因此,考量再三還是覺得有必要再作申辯。
一 《是對的》一文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對的》一文立論舉例有違“孤證不立”的學術通則。
梁啟超先生在他的《清代學術概論》中說道:“孤證不為定說。其無反證者姑存之,得有續(xù)證則漸信之,遇有力之反證則棄之?!奔赐ǔK^“孤證不立”的學術通則。
反觀《是對的》一文,與“同仁”先生風格相諧,通篇舉例不出古典小說《三國演義》部分點校本,此外再無權威的現(xiàn)代漢語例句,殊為可怪。這樣做是不是有違“孤證不立”的學術通則,答案自然清楚。
其次,《是對的》一文用古典文獻作例討論現(xiàn)代漢語語法與學術常識不合,而且缺乏現(xiàn)代例證。
《是對的》一文通篇用半文半自的古典白話小說作例來討論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問題,顯系方法論的錯誤,殊不應該。即便“抽查了14家出版單位50多年來出版的《三國演義》,其中有岳麓書社、中國文史出版社等8家在‘因此’前都用了冒號”是事實,那也無法用來證明“冒號+‘因此”’句式或“說明原因的復句+冒號+‘因此’”的句式就是對的。正如我在《淺談》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樣,“用古典文獻作例討論現(xiàn)代漢語語法或用現(xiàn)代文獻作例討論古代漢語語法,都是錯誤的做法”。這是一條原則,本來也不應成為問題加以討論的。二位先生卓然以“學理工科出身”白居,對一些原則動輒有“超?!币娊?,但不經(jīng)充分論證率爾操斛,遽下結(jié)論,則不知其伊于胡底。
另外在這里表達一點希望,就是在討論現(xiàn)代漢語語法問題時,立論應以充分的現(xiàn)代漢語例句作依據(jù)和基礎。因為不論是二位先生的《是對的》,還是“同仁”先生的《答疑》,都仿佛故意忽略權威的現(xiàn)代漢語例句而不舉,這實在是匪夷所思。因此,在此有必要呼吁兩位先生不吝筆墨舉一些能夠支撐立論的權威的現(xiàn)代漢語例句。
再次,《是對的》一文沒有就“自證自”的質(zhì)疑作出解釋。
在《編輯學報》2003年第3期“同仁”先生的“答疑”中,有這樣一個例句:若收稿日期可以確定成果的優(yōu)先權,則編輯部在收到具有首創(chuàng)性的論文后,根本無需花大力氣使其以最快的速度發(fā)表,早發(fā)和晚發(fā)沒有質(zhì)的區(qū)別;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只有早發(fā)才能獲得成果的優(yōu)先權,這是因為誰的成果首先在刊物上以(發(fā))表,誰就占有了某一領域的所有權:因此,確定成果優(yōu)先權的是論文公開發(fā)表的日期即刊物的出版日期而不是收稿日期。
這個例句沒有交代原始出處。由于資料所限,筆者至今尚未查到這個例句的來源,我曾于《淺談》一文懷疑是“同仁”“自證自”的做法。引文到底出自何處?是不是屬于“自證自”的情況,自然應由“同仁”先生或二位先生來作出解釋。殊為遺憾的是,二位先生在《是對的》一文中對我的質(zhì)疑嗤之以鼻的同時,卻只字未作交代和說明。
二 對《是對的》一文所謂“三個觀點”的回答
《是對的》一文在進行辯解的同時,拋出“三個觀點”值得一一檢視和回應。
乍看之下,這三點都冠冕堂皇得很有道理,我本不該有何異議。問題是在堂而皇之的道理后面是概念的偷換和錯誤的邏輯置換。
首先看第一點。
“討論或爭論問題,或者批駁別人的觀點,絕不要把曲解了的別人的觀點拿來當靶子,因為那是不應當?shù)?,也是毫無意義的。”——這一概念或論點無疑是正確的,也是我愿意舉雙手贊成的。但接下來,《是對的》就偷換概念,攻擊我歪曲了《答疑》的觀點,誤指我將“說明原因的復句+冒號+‘因此’”的“模式”“曲解成‘冒號+‘因此’”這一普遍化的句式”。這一指責實未允當。試問,《答疑》一文何處曾述及“說明原因的復句+冒號+‘因此’”的“模式”?而且所謂“前提條件”又何所指“莫非”“總結(jié)上文”不一定都要用“因此’”,“‘最后一句都是總結(jié)性話語,無論它有沒有“因此”,之前都要用冒號’這些話語”便是所謂“前提條件”?我不是“學理工科出身的”,實在弄不懂這些指責的邏輯性在什么地方。
我在《淺談》中曾指出:“在現(xiàn)代漢語語法中,‘因此’只能用在因果復句中,這樣的復句結(jié)構是一個分句說明原因,另一個分句指出結(jié)果。由于這類復句有這樣的特點,因此也被稱為‘說明因果句’?!边@是常識,恕不作贅論。我在文中并認為,“說明因果句的句與句之間往往用逗號隔開。但也有用句號隔開的,這往往是原因分句的內(nèi)容比較多、語意紛繁復雜,逗號甚至分號已然運用其間,此時,整個原因分句組成一個完整的語句,結(jié)尾處用句號(個別情況下用嘆號或問號)作結(jié)比較妥當,句號的后面用‘因此’等關聯(lián)詞來銜接上下,承擔‘總結(jié)上文’的作用”。為r行文的方便,也為了凸顯與興昌、浩元先生觀點之相異,在此寧愿將這種句式簡約表述為“說明原因的復句+句號(偶作問號或嘆號)+‘因此”’的“模式”。我堅持認為,這種句式無疑是正確的,也是大家所普遍認同的,而且這樣的例句不勝枚舉。
興昌、浩元先生于《是對的》一文中提出一個“說明原因的復句”概念,并且認為“如果遇到前邊是說明原因的復句這種情況,即可以用‘說明原因的復句+冒號+‘因此’”這一模式,這是‘總結(jié)上文’用法的一種特殊情形。對比發(fā)現(xiàn),興昌、浩元先生所謂“說明原因的復句”與我所說的“原因分句的內(nèi)容比較多、語意紛繁復雜,逗號甚至分號已然運用期間,此時,整個原因分句組成一個完整的語句”是一回事。
如此,就更加有助于厘清我們之間存在的爭議在哪里。爭議在于是認為現(xiàn)代漢語中,“說明原因的復句+冒號+‘因此’”的句式正確,還是“說明原因的復句+句號(偶作問號或嘆號)+‘因此’”的句式正確。
我們常說,立論要有充分的論據(jù)和論證作基礎?!妒菍Φ摹芬晃呐c《答疑》一文一樣在立論的時候,依然我行我素地采用一語帶過、不作說明、不作切實論證的行文風格和方式。比如認為我在《淺談》中列舉的5個例句“與《答疑》所討論不是一回事”卻又不作論述,也不作相反的舉例來反駁。我所舉的5例都是在說明“因此”遇到“總結(jié)上文”的用法時所舉的實例,每一句中“因此”之前的部分都是“說明原因的復句”形式。為了搞清是非,筆者再舉兩例加以佐證。
?、偈裁词屈h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呢?簡單地說,它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它認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黨對于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黨必須密切聯(lián)系群眾和依靠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不能站在群眾之上;每一個黨員必須養(yǎng)成為人民服務、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量和同群眾共甘苦的工作作風。(鄧小平《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1956年9月16日,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69113/69684/69694/4949605,html,上網(wǎng)日期2010年6月18日)
?、诹暯街赋觯寒斍皣H金融危機還在蔓延,尚未見底。世界經(jīng)濟增長明顯減速,可能陷入全面衰退,世界貿(mào)易投資增長放慢,貿(mào)易和投資保護傾向有所強化,國際市場大幅波動風險增加,外部經(jīng)濟環(huán)境更加嚴峻,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更復雜的情況、更嚴峻的考驗,可能還在后頭,香港特區(qū)政府的評估是今年香港經(jīng)濟會出現(xiàn)收縮,出口可能在上半年出現(xiàn)雙位數(shù)跌幅,失業(yè)可能會升至6.5%甚至更高,今年初至年中是香港經(jīng)濟最困難的時期;澳門特區(qū)政府也預計澳門經(jīng)濟也將出現(xiàn)下滑。因此,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zhàn),繼續(xù)保持港澳繁榮穩(wěn)定局面,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兩個特區(qū)的首要任務。(《中國評論》新聞2009年3月7日社評《習近平三點意見正是港澳困惑處》,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上網(wǎng)日期:2010年6月18日)
這類的例句俯拾即是、不勝枚舉。不解興昌、浩元先生是不是因其不合己意故作視而不見。如果按照興昌、浩元先生“說明原因的復句+冒號+‘因此”“‘模式”的邏輯——“如果遇到前邊是說明原因的復句這種情況,即可以用‘說明原因的復句+冒號+‘因此’”這一模式”,則“因此”前面的句號都要換成冒號,那么這兩段話就會標點成這樣:
?、偈裁词屈h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呢?簡單地說來,它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在一方面,它認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黨對于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黨必須密切聯(lián)系群眾和依靠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不能站在群眾之上;每一個黨員必須養(yǎng)成為人民服務、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量和同群眾共甘苦的工作作風。
②習近平指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還在蔓延,尚未見底,世界經(jīng)濟增長明顯減速,可能陷入全面衰退,世界貿(mào)易投資增長放慢,貿(mào)易和投資保護傾向有所強化,國際市場大幅波動風險增加,外部經(jīng)濟環(huán)境更加嚴峻,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更復雜的情況、更嚴峻的考驗,可能還在后頭,香港特區(qū)政府的評估是今年香港經(jīng)濟會出現(xiàn)收縮,出口可能在上半年出現(xiàn)雙位數(shù)跌幅,失業(yè)可能會升至6.5%甚至更高,今年初至年中是香港經(jīng)濟最困難的時期;澳門特區(qū)政府也預計澳門經(jīng)濟也將出現(xiàn)下滑:因此,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zhàn),繼續(xù)保持港澳繁榮穩(wěn)定局面,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兩個特區(qū)的首要任務。
大家看,由這種“模式”邏輯編輯加工造成的結(jié)果就是整個語句的語義支離、殘缺及混淆不清!興昌、浩元先生所推重的這種“模式”也好,“標點法”也好,筆者期期以為不可。
再看第二點。
我很贊同林穗芳先生“標點的規(guī)則是根據(jù)正常的用法歸納出來的。它不排斥標點在特定條件下的超常應用”的觀點,我想學術界沒有什么人會對此論點抱持異議;我也不反對“語言是發(fā)展的、變化的,語法,包括標點符號的使用,也應當是發(fā)展的、變化的”這一說法。我反對的是對此一命題的片面理解,因為真理即使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yōu)橹囌`。因此,筆者不能茍同“從這一點出發(fā),我們不能認為過去沒人或很少有人那樣去應用某一種點號……就一定是用錯了……相反,我們認為這種合情合理的‘超常應用’可能有它的新意,是一種應用的發(fā)展”的說法。林穗芳先生所說的“超常應用”,我理解應是指在“特定條件下”而且還要不違背“標點規(guī)則”大的原則和精神,絕不是指違背“標點規(guī)則”大的原則和精神的胡亂標點。切不可打著“超常應用”的幌子去做違犯“標點規(guī)則”的所謂“超常應用”的事,更不可動輒以“不斷地豐富和完善標準的內(nèi)容”而自鳴得意。像“說明原因的復句+冒號+‘因此”’的“模式”就根本不屬于“超常應用”,因為一種違背“標點規(guī)則”大的原則和精神的標點方式一旦“模式”化、常態(tài)化,它也就失去了“超常應用”的屬性。
再看第三點。
“標點用法具有規(guī)范性和靈活性?!瓨它c的藝術在于把規(guī)范性和靈活性的矛盾處理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在不違背基本準則的前提下,允許作者選用標點同選詞一樣有個人自由”。在這里,林穗芳先生指出了標點用法的兩重性(規(guī)范性和靈活性)以及對待標點用法所應抱持的正確態(tài)度。
我想沒有誰會對此持有異議,我本人也深深服膺這一原則,而且在實踐中也是這么做的。這要求我們在標點的運用上既不能亂用也不能僵化,如此才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只強調(diào)規(guī)范性而否定靈活性,墨守成規(guī),就會陷入僵化的泥淖。同樣,建筑在“違背標點的基本準則”基礎上的靈活性,譬如人為建構的“說明原因的復句+冒號+‘因此”’的所謂“模式”,其“靈活性”則殊可議也哉!因為標點符號的“活用”與標點符號的“誤用”畢竟不可同日而語。
三 結(jié)語
綜上所述,探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問題和標點的用法僅靠古典白話小說作例以及“自證自”是無法成論的;無論是打著“標點用法靈活性”的幌子還是以“在特定條件下的超常應用”為借口,都無法掩蓋“說明原因的復句+冒號+‘因此’”這一所謂“模式”“違背標點的基本準則”的事實,這也正是這一“模式”缺乏現(xiàn)代漢語例句的主要原因;依照這一所謂“模式”編輯加工所造成的結(jié)果就是襤個語句的語義支離、殘缺及混淆不清。因此可以肯定地說,“說明原因的復句+冒號+‘因此’”的所謂“模式”為我們做出了錯誤的編輯示范。而令人遺憾的是,如此的示范竟然出自《編輯學報》、出自因編排規(guī)范而享譽編輯界的名家之手,不啻誤己誤人,亦貽害學術無窮矣!素仰興昌、浩元兩位先生襟懷大度、雅量高致,幡然而悟,擇善而從,于己于人于學術,無損而有益,則安某于此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