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盂縣有一個建筑格局很奇特的小村莊,這個村子整體建在一塊巨大的石頭上,已經(jīng)有1400年的歷史,遠遠望去,層層疊疊,極像經(jīng)典的南方小山村,這個村叫大汖村。
“汖”字不難寫,可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找不見它。村干部說《康熙字典》里有。翻開《康熙字典》,“汖”讀“pin”,當?shù)厝俗x“chang”,去聲。大汖村人說,山下有水,表示水從山上流下來,意即瀑布。很早以前,進到大汖村的山口時有三條瀑布,所以取名“大汖”。
進到村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株枝繁葉茂的老槐樹,樹齡多大,沒有人能說得出來,樹身之粗,兩人展臂合圍尚不能及。老槐樹的表皮斑駁,枝葉肆意張揚地向四周舒展著,站在樹下望不見天,就像是一張碩大的傘面。老槐樹的樹蔭下面就是村里最大最平坦的地方,也僅能容四五輛小汽車停泊。
老樹身后是屋群,一座座屋子像一塊塊積木一樣全在半山腰。屋子的建筑極為別致,它們看似連接其實各自分離,上下參差卻為一家。建筑的材料是就地取材,這里的先民們依山勢而建,用石頭壘壁,黃泥抹墻,木頭搭頂再鋪上青瓦,建起了這令人難以想像的村落。屋子下坐著的老人,就像那屋頂歷盡了歲月滄桑的青瓦一般。隨意走進一家小院,都是這樣的情景:簡陋的柴門,干凈的院落,碼放整齊的柴火,被煙火熏黑的屋脊和糊著白紙的窗欞。屋檐下吊著竹籃、玉米,還有閑置不用的小農(nóng)具?;@子里放著什么,每家有每家的不同,有的放食品,有的放日用品,但家家的屋檐下都會有筐子或是竹籃吊著。屋子里的光線不是很亮,但感覺很溫和,墻壁用報紙裱糊,已經(jīng)發(fā)黃。一具大躺柜就是簡單的家具,是主人用來收藏衣物和珍貴物什的唯一處所。這里的人們很好客,無論誰來,都像是曾經(jīng)的老友,熱情的主人會把自己曬制的柿餅、杏干拿出來讓你品嘗。
在大汖的一處山崖里,村民們?nèi)栽诠┓钪?尊石佛。一尊最大的石佛背上刻的文字至今依然清晰可辨。按石刻記載計算,大汖村應(yīng)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現(xiàn)在,這些留守的老人們靠種點簡單的莊稼和收獲核桃、花椒變賣零花錢度日,生活很艱辛。村人介紹說,大汖村在上世紀70年代比較繁盛,全村人口最多時有380多口,那時還有學(xué)校,還有一個小商店。但進入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后,年輕人就都走出大山去外面打工了,再后來大多年輕一代為了孩子上學(xué)和發(fā)展經(jīng)濟,舉家遷往山下的鄉(xiāng)鎮(zhèn)和縣城,村子就漸漸地敗落下來。如今的大汖村,沒有商店,沒有學(xué)校,沒有醫(yī)院,長期生活在村里的17位老人都姓韓。和許多人一樣,他們也說自己“家在洪洞大槐樹”。據(jù)說,這個村子已經(jīng)準備移民,真希望到那時,這座建筑奇特的村落不會因人去樓空而被歷史的煙塵徹底湮沒。

<img src="https://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jzgc/jzgc201019/jzgc20101906-2-l.jpg?auth_key=1736875911-82862426-0-b8f92c04fbe1ba1c1b48ccc933b94f60" hspace="15" vspace="5" 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