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經濟牌“生不逢時”,搞政治改革心浮氣躁:島內輿論評說不一——
馬英九上臺兩年有余,其執(zhí)政風格和能力與民眾期待存在較大落差,民調滿意度持續(xù)低迷。11月即將舉行的臺北,新北、大臺中、大高雄和大臺南等五大“直轄市長”選舉,囊括全臺約60%的人口,被視為攸關2012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的關鍵一戰(zhàn),其結果將對島內政局演變產生重大影響。受馬英九執(zhí)政不佳拖累,目前國民黨選情相當嚴峻,島內輿論對馬團隊能否借年底選舉止住一連串的“骨牌效應”存有疑慮,甚至滋生預測“后馬英九時代”將提前到來的苗頭,馬英九在政壇的地位究竟走向何方成為關注焦點。
無風不起浪
在臺灣改壇,馬英九向來堅持清廉、正派的從政原則,被島內輿論冠名為“不沾鍋”,在公眾中口碑不錯。正是這種與陳水扁貪腐失德構成強烈反差的清新形象,成為馬高票當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的重要原因。馬英九上臺兩年來,堅持與黑金政治保持距離,倡導清廉問政,并以積極開放的大陸政策推動兩岸關系取得突破性進展,卻因壘球金融危機導致“拼經濟”政策跳票,“八八水災”處理失當被貼上無能標簽,政治聲望快速下挫,滿意度大幅下降,陷入嚴重的執(zhí)政困境。目前島內輿論出現“后馬英九時代”的聲音,有以下主要背景。
第一,馬英九的政治光環(huán)喪失,民意期待大幅下降。2005年馬英九首任國民黨主席,曾在島內掀起一股空前的“馬英九旋風”,其溫良恭儉讓的清新形象贏得多數民眾肯定,不僅泛藍選民對馬帶領國民黨重新執(zhí)政抱持高度期望,向心力和凝聚力空前增強,而且一部分中間選民因為“挺馬”轉而支持國民黨??上А吧环陼r”,馬英九執(zhí)政伊始便遭遇罕見的全球金融危機,無法兌現“馬上好”的“拼經濟”政見,臺灣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社會民意對馬的期待落空。2009年,馬當局政治敏銳度不足、危機處理能力差在“八八水災”中進一步充分暴露,被牢牢貼上無能標簽,馬英九被迫改組“內閣”,執(zhí)政困境進一步加深。隨后,馬當局又因輕忽島內民意造成“美牛事件”擴大升級,再度陷入執(zhí)政風暴。一次次的風波和疏失反映出馬未善用執(zhí)政優(yōu)勢創(chuàng)造政績,欠缺魄力與經驗,致使政治光環(huán)快速消退。臺《遠見》雜志8月份民調顯示,馬英九的滿意度僅剩31%,不滿意度則高達57%。
第二,馬英九推動的國民黨改革陷入進退兩難,黨政權威遭遇挑戰(zhàn)。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后,任命親信金溥聰任秘書長,結成“馬金體制”。為提升國民黨形象,馬、金大動作啟動黨務革新,要求出清黨產,清廉提名,端正選風,強化組織,力圖推動國民黨朝向選舉機器轉型。然而,“馬氏改革”過于理想化,忽視政治的現實復雜性,且缺乏周密籌劃與部署,推動又過急過猛,尚未取得成效即已引發(fā)黨內強烈反彈。首先,泛藍民眾對馬英九執(zhí)政意在討好泛綠、“拿自己人開刀”的做法很反感,對改革缺乏信念與熱情。其次,馬、金為提升黨務組織運作效率,實施“深耕專案”,對基層黨工“汰弱補強”,令不少基層支持者心寒,埋怨馬“不近人情”。再次,馬英九不僅不愿用權力和利益交換招攬地方派系,反以清廉提名、打擊賄選等措施限制地方派系的發(fā)展空間,強調“地方派系發(fā)展不可凌駕公共利益,更不可壟斷地方資源”,造成地方派系不再無條件挺馬,不愿積極投入輔選,甚至強勢脫黨參選,直接沖擊國民黨重新執(zhí)政后的多場選舉。此外,馬英九為擺脫長期被民進黨窮追猛打的黨產包袱,處分“中央投資公司”,加快出清黨產,將募款作為未來競選經費的主要來源,被黨內批評為“自斷手腳”。當前,“馬金體制”主導下的黨務革新尚未取得明顯成效,反而導致負面效應持續(xù)擴大,使馬的黨政權威面臨挑戰(zhàn)。有島內評論稱,“馬既缺乏魄力,又沒有良策,面對盤根錯節(jié)的地方派系和老官僚系統(tǒng),根本指揮不動”。
第三,馬英九執(zhí)政以來連遭敗選,年底“五都”選情較為嚴峻。2009年以來,由于馬當局執(zhí)政不佳引發(fā)民怨升高,國民黨在“立委”補選及縣市長選舉中連吃敗仗。與民進黨基本盤回籠、氣勢止跌回升相反,國民黨的傳統(tǒng)支持群體出現松動,投票熱情減退,泛藍“鐵票”開始流失,部分中間選民因對馬執(zhí)政失望轉向支持民進黨。在島內政局出現“國降民升”的態(tài)勢下,國、民兩黨均將年底“五都”選舉視為攸關各自生存發(fā)展的關鍵一役。目前,選情對國民黨較為不利,民進黨在大高雄、大臺南“南二都”大幅領先,在最有指標意義的臺北市和新北市與國民黨不相上下,僅在大臺中市居于落后。據9月臺TVBS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國民黨臺北市長參選人郝龍斌的不滿意度高達52%,民意支持度已落后民進黨的蘇貞昌3個百分點。如果屆時泛藍民眾仍繼續(xù)選擇沉默,不愿出來投票,不排除國民黨將面臨席次和得票率雙輸的可能,這對馬英九爭取2012年競選連任十分不利。
第四,李登輝等“臺獨”勢力極力操作“棄馬保臺”。馬英九執(zhí)政后推行合作開放的大陸政策,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成為“臺獨”勢力謾罵攻擊的“眼中釘”。今年以來,李登輝為首的“獨派”勢力加緊與民進黨分進合擊,極力詆毀馬“親中賣臺”,利用反對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ECFA)喊出“棄馬保臺”口號,在島內制造“反馬反中”的輿論氛圍,誤導民意。在“臺獨”勢力的蠱惑宣傳下,認為兩岸關系“走得太快”的島內民眾有所增加,對兩岸關系快速發(fā)展可能傷害臺灣“主權”和利益的疑慮仍然存在,這為“臺獨”勢力對馬英九不斷“抹紅”提供了空間,迫使馬不得不對外表示兩岸開放的速度“不必再快”。目前看,“棄馬保臺”僅限于“臺獨”勢力的鼓噪與炒作,未來如何演變還將取決于年底“五都”選舉結果。
“后馬9d747a152ee3447368dcb914cd7f3c17時代”會否真正來臨?
綜合島內分析,“后馬時代”是否會出現取決于年底“五都”選舉結果,若國民黨輸四席,秘書長金溥聰將辭職,宣告“馬金體制”解體;若五席全輸,馬英九將迫于壓力辭去黨主席一職,屆時不排除黨內“本土派”將伺機串聯(lián)反馬。即使出現上述情況,“后馬時代”到底是島內政局演變的真實圖像,還僅是政治人物和媒體煽動性的策略操作,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首先,馬英九和國民黨能否真正激發(fā)泛藍民眾危機意識,拉抬選舉投票率。近兩年來的選舉結果證明,泛藍民眾投票意愿始終低迷,成為馬執(zhí)政與連任的重大隱憂。為扭轉頹勢,提振支持者熱情,國民黨頻頻打出救急牌,試將年底“五都”選舉與2012年“大選”相連接,希望喚起泛藍陣營的危機意識。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特別顧問趙少康稱,若國民黨丟掉臺北市,會造成2012“大選”骨牌效應,馬英九競選連任時將很難逆轉。國民黨發(fā)言人蘇俊賓也表示,若輸掉臺北市,對國民黨執(zhí)政是很嚴肅的問題。國民黨是否能重新找回支持者的信任與信心將對馬執(zhí)政和連任至關重要。
其次,馬英九能否在島內民眾高度期待的施政問題上拿出真正魄力,做出切實政績。今年臺灣經濟復蘇步伐加快,據臺“行政院主計處”預測,全年經濟增長率將達8.24%,創(chuàng)近21年來新高紀錄。然而經濟增長與基層民眾切身感受仍有相當距離,去年島內最富有家庭與最貧窮家庭平均所得差距高達8.22倍,為歷史最高。馬當局已明確提出打造臺灣“黃金十年”的藍圖與愿景,未來是否能在島內社會高度期待的提高薪資所得、降低失業(yè)率、縮小貧富差距等方面拿出切實作為,對緩解民怨十分關鍵。此外,島內民眾長期以來對司法風氣低下、審判質量不高充斥不滿,對馬執(zhí)政后未展現決心推動司法改革表示失望。近來馬當局再次高調宣示加快司法改革步伐,在牽涉復雜的利益結構調整下,改革能否取得實質成效將關系到馬英九的執(zhí)政聲望。
再次,馬英九能否有力凝聚泛藍團結,提振黨內組織動員能力。馬上臺后慣于“小圈圈”決策,用人同質性高,急于推動改革觸及地方實力派利益等,導致黨內對馬不滿情緒升高,造成軍心士氣散漫。目前國民黨內暫未出現能從根本上挑戰(zhàn)馬英九權威的政治強人,馬在困境中也努力嘗試調整執(zhí)政風格,逐步理順黨政關系,未來是否能巧妙運用政治手腕安撫黨內各派山頭,凝聚地方派系支持,杜絕黨內出現“2012非馬不可”的聲浪,對其執(zhí)政和連任至為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