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
群體性事件,是一定時期基層社會穩(wěn)定的“晴雨表”,也是反映社會沖突的“痛苦指數”。2009年,這一社會管理的“敏感事項”,對各級政府的沖突管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如果將2008年孟連膠農事件和重慶出租車罷運等視為一種經濟型直接沖突的話,2009年云南“躲貓貓”、湖北石首等事件就屬于典型的社會型間接沖突,而后者帶來的社會震蕩顯然要比前者深刻得多。
美國社會學家科塞在《社會沖突的功能》一書中說,“當群體在現實問題上卷入沖突,他們更有可能尋求在實現利益的手段上達成妥協,這樣沖突更不具有暴力性;而當群體在非現實問題上卷入了沖突,情感喚起與卷入的程度更高,這樣沖突更具有暴力性”。
經濟型的直接沖突,通?;诮洕妫幸粋€矛盾積累的過程,矛盾較為明顯,可以發(fā)現與預防。社會型的間接沖突,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具有偶然性,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爆發(fā)并不確定,往往以突發(fā)事件的形式爆發(fā)出來,較難控制。
任何的現實利益問題都有談判的余地和妥協的可能。從這一角度說,我們就不難理解,重慶出租車罷運風波之所以能夠圓滿解決,不僅僅得益于政府危機處理的方法和藝術,還在于這個事件本身具有“討價還價”的可能性。而2009年,番禺垃圾焚燒發(fā)電廠選址風波的平息,也正是因為其有明確的利益訴求。市民聚集“散步”只是實現目標的手段,能夠以一種較為理性、平和的方式,給政府施加壓力,而沒有出現非理性的過激行為。
反觀甕安事件和湖北石首事件,一個女學生與一個年輕廚師的非正常死亡,這樣的社會治安事件成為“導火索”,卷入沖突的參與者均以臨時聚集起來的人群為主。由于不具有理性化的目的,且處于匿名化的狀態(tài),因此,也不具有自我約束能力,一旦社會控制失當,沖突的烈度與破壞性更強更大。
從近幾年群體性事件的應對來看,對經濟型直接沖突的處理,政府慢慢積累了一些經驗;而社會型間接沖突的發(fā)生,則會給地方主政者帶來難以規(guī)避的政治風險。
沖突升級,管理也要升級。對于群體性事件,各級政府都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其發(fā)生之后的應對策略和技巧,而不是建立和完善“安全閥”制度,去紓解社會的緊張感。
“安全閥”理論作為現代沖突論的重要成果,認為社會應該保持開放、靈活、包容的狀態(tài),通過可控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機制,使得各種社會緊張能夠得以釋放,社會訴求得以回應,社會沖突得以消解。
中國傳統社會,就有“攔轎告狀”、“擊鼓鳴冤”作為“弱者的武器”;現代社會,信訪本應該也成為一種制度化的社會“安全閥”,但是這項本屬于公民權利救濟的合法途徑,已經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功能錯亂”。
其實,每一個信訪個案,就是一個微觀的沖突源,近年來的“信訪洪峰”表明,基層積壓著大量的社會矛盾。但是,我們看到,許多地方政府將信訪與維穩(wěn)掛起鉤來,地方主政者也將“上訪=不穩(wěn)定”視為一種必然邏輯。而“一票否決”制度的剛性壓力,更變相地否定了憲法所設置的這種權利的意義,各級政府以公民不使用這種權利為榮,也將“零上訪”視為一種政績。
當利益表達的管道堵塞之后,沖突就會如約而至。在目前,行政調解、司法仲裁的成本居高不下,群體性事件成為“經濟”的選擇,也就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