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國股市從成立之初就帶有極強的政府烙印,所以中國股市在為企業(yè)、尤其是國企融資方面能力超強,但其長期偏高的估值使得其投資功能被異化,中國股市更像投機者和冒險家的樂園,同時卻是普通投資者的財富吞噬場所。
辛也
2010年11月16日,上海證券綜合指數大跌3.98%之后,收于2894,54點。加上11月14日的暴跌,3天之內上證指數跌去了10%左右。
不過,如果你知道上證指數曾經創(chuàng)造過一天大漲104%的歷史,個別股票更是有過3天之內價格飆升3000%的傳奇,你—定會看淡云卷云舒,寵辱不驚。從“債臺高筑“說起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國家向富家大戶舉貸和王侯給平民的放債,形成了最早的債券。東周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向富人借債組織一支軍隊去伐秦,錢花完了,伐秦卻沒有成功,債權人們拿著那些債券天天來找周天子追債,周赧王無奈之下,只好叫人修筑了一個很高的樓臺,然后自己跑臺上去躲債。
這就是成語“債臺高筑”的由來。
明末清初之時,在一些投資大、收益高又具有較大風險的行業(yè),如四川井鹽業(yè)、云南礦冶業(yè)和山西金融業(yè)等,已經較多地采用“招商集資、合股經營”的經營組織形式,這可謂是中國最早的“股份制公司”。
真正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證券在中國出現(xiàn),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事。隨著第一批外國洋行進入中國通商口岸,西方的有價證券及其交易在中國出現(xiàn),外資在華設立的各類股份制公司企業(yè),引入了集股籌資的理念。
1872年,上海輪船招商局成立,隨著其第一期股本的認定和籌集,中國第一家近代意義的股份制企業(yè)和中國人自己發(fā)行的第一支股票誕生。隨后,股份制公司在中國大量涌現(xiàn),企業(yè)股票的發(fā)行量也隨之大幅度增加。
為籌措甲午戰(zhàn)爭費用,清政府于1894年仿效西方國家政府發(fā)行債券,向國內發(fā)行“息借商款”公債,后來又發(fā)行了“昭信股票”和“愛國公債”公債。
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上海的外商證券交易日趨活躍,于是在1891年成立了“上海證券掮客公會”,這就是中國最早的證券交易機構——“上海股份公所。
1904年,上海股份公所在香港注冊,定名為“上海眾業(yè)公所”,交易的證券有中國和遠東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債券、南洋各地的橡膠股票以及中國政府金幣公債,后來又增加了市政公債等品種。
1913年,上海一些兼營證券買賣的大商戶成立了“上海股票商業(yè)公會”,北洋政府還頒布了《證券交易所法》,舊中國的證券交易開始走上正軌。1920年2月,“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創(chuàng)立會,而“上海股票商業(yè)公會”經批準也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胛,以上海為龍頭的全國證券市場開始形成。
南京政府成立之后,“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逐漸成為中國乃至遠東規(guī)模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主要經營國家債券、公司債券、地方政府債券以及股票交易。
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得中國證券業(yè)一落千丈,抗日戰(zhàn)爭勝利之后,南京政府指定由杜月笙牽頭籌建上海證券交易所,但國民政府所執(zhí)行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得證券市場在經歷極短暫“繁榮”后迅速陷入衰退,再無起色。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證券交易所停業(yè)。
“老五家”與“老八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為了吸納、疏導社會游資和支持股份制企業(yè)公司,政府一度成立了天津證券交易所和北京證券交易所,但至盯1952年10N,兩個交易所先后關閉。此后—直到1978年,中國一直實行著否定商品、貨幣、信用和市場的計劃經濟體制,證券交易所自然無從談起。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證券市場再度成為中國推動社會資源配置改革的重要力量。
1984年11月,上海飛樂音響面向社會發(fā)行1萬股股份,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支公開發(fā)行的股票,引起海內外巨大反響;1986年9月26日,上海飛樂音響的股份在上海南京西路的靜安證券業(yè)務部正式掛牌買賣。
1988年4月,深圳發(fā)展銀行的股份在特區(qū)證券公司柜臺開始了最早的證券交易。隨后深圳市國投證券部和中行證券部相繼開業(yè),萬科、金田、安達、原野等公司的股票也陸續(xù)上柜交易,這五家公司的股票被稱為“老五家”。
1990年11月26日,由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建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幾天之后的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試開業(yè)”。
1990年12月19日,黃浦江畔—聲鑼響,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始正式營業(yè),包括延中實業(yè)、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股份、申華實業(yè)、飛樂股份、豫園商場、浙江鳳凰在內的8支股票開始上市交易,他們被資深股民們稱為“老八股”。
當天,上海證券綜合指數基點設為100點,當天開盤96.05點,無量漲停。
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也開始正式營業(yè),同年10月31日,首家B股公司深南玻B也開始了公開招股。
在遠離證券市場近40年后,中國再度開始與證券交易所“親密接觸”。
20年風云激蕩
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20年來,中國的證券市場可謂是風云激蕩、幾經沉浮,在締造無數財富神話的同時,也讓許多人夢碎股市,鋃鐺入獄甚至喪失性命。
證券市場形成初期,股票點燃了人們的財富夢想,大量的投資者涌向深圳和上海交易所,爭相人市搶購股票。一時間交易所內人山人海,一些持有原始股的股民一夜暴富,證券交易達到十分瘋狂的地步。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鼓勵開展股市試驗,5月21日上證所取消股市交易價格限制(開始是1%,后來是0.5%),交易價格嘗試由市場引導。當天,上證指數直接跳空高開在1260,32點,較前一天漲幅達104.27%,隨后3天,所有股票價格都一飛沖天,5支新股的市價竟狂升2500%至3000%!
3天時間財富暴漲25倍、30倍,想想這種暴富模式的示范效應有多大?!
1992年8月6日,深圳對外公布將發(fā)售500萬張新股認購抽簽表,但當來自全國的120多萬人涌向深圳的發(fā)售網點并通宵達旦的排隊之后,卻被告知股票認購證在1小時之內就全部售完。8月10日,群眾的不滿情緒爆發(fā)出來,不少人到深圳市政府門前游行示威,少數人乘機煽動鬧事,搞打、砸、搶。
這就是著名的深圳的“8·10事件”。事件震動了中央和國務院,政府意識到成立一個專門監(jiān)管機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考慮針對證券市場建立一個統(tǒng)一監(jiān)管機構。
1992年10月,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證券委,主任由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兼任,13個部委和最高檢察院的部門負責人擔任委員。同時,國務院決定成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劉鴻儒任主席——這兩家機構于1998年合并為證監(jiān)會。
在政府干預之下,1992年11月上證指數跌到386點,較當年高點1429點下跌
73%。隨后的1993年,股票發(fā)行試點正式在全國推廣全國各大省會城市相繼出現(xiàn)證券公司營業(yè)部。
1992年底開始股市被再度爆炒,到1993年2月已上漲至1558點,3個月內暴漲303%,隨后出現(xiàn)暴跌,這成為了中國股市的第一次熊市。由于莊家操縱股價明顯,管理層采IR--系列打壓股市措施,被戲稱為“12道金牌”,1996年12月開始實行10%的漲跌停制度,并開始新股網上認購。
交易所在最初成立之后,國債交易—直占交易量的大頭,1995年5月,政府宣布國債期貨暫停交易,股市從此占據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
199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建設步入法制化和正規(guī)化階段,同年9月,滬深兩市上市股票突破1000支。
2000年開始,因為政府擔心國內股市擴容壓力,所以優(yōu)質企業(yè)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江西銅業(yè)、中國鋁業(yè)、中國人壽等紛紛到海外上市,國內證券市場在“服務于國企改革”的指導思想下,成了部分國企圈錢的工具。
2005年4月30日,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股權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行,不僅改善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而且極大提高了投資者信心,在樂觀經濟前景和充裕流動性的支持下,2005年至2007年A股市場走出了氣勢磅礴的大牛市。
2007年10月,上證綜指達到牛市頂峰6124點,如果從2005年5月的1000點算起,一共上漲了5倍。接下來的股市一路下跌到2008年10月底的1664點,跌幅達73%,一年時間完成了牛熊轉換。
由于金融危機爆發(fā),中國大幅度降低利率,貨幣供應刨出天量,于是從2008年底到2010年上半年,中國股市再度走出一波牛市,一度漲到3400點以上。
距離成熟有多遠
無論是國有企業(yè)還是民營企業(yè),無論是大型企業(yè)還是小型企業(yè),無論處于傳統(tǒng)行業(yè)還是新興行業(yè),證券交易所成立之后,多層次、多元化的證券市場為眾多上市公司圓了創(chuàng)造非凡財富的夢想。
根據世界證券交易所聯(lián)合會(WFE)數據,截至2009年底,A股市場以24.27萬億人民幣的總市值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場。在為企業(yè)融資方面,近幾年來中國證券市場已經成為全球融資能力最強的市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中國證券市場融資額達到9400億元、5600億元和8200億元,穩(wěn)居世界第一。時至今日,上市公司已經成為中國企業(yè)的骨干和中堅力量,這其中,證券交易所可謂功不可沒。
但是,市值全球第二、融資世界第一就能代表中國證券市場成熟了么?結論很明顯:未必。由于中國股市從成立之初就帶有極強的政府烙印,所以中國股市在為企業(yè)、尤其是國企融資方面能力超強,但其長期偏高的估值使得其投資功能被異化,中國股市更像投機者和冒險家的樂園,同時卻是普通投資者的財富吞噬場所。
有人做過統(tǒng)計,從中國股市建立以來,投資者從股票中獲得的分紅和利潤,還抵不過證券交易所的印花稅,股票交易純粹成了零和、甚至是負值游戲。
更為嚴峻的是,從上證所成立之初到現(xiàn)在,不斷有股市操縱案被披露,許多操縱股票的莊家狂賺之后神秘失蹤、出逃,也有不少人獲刑,基金公司動輒就玩“老鼠倉”,企業(yè)財務造假更是屢見不鮮
難怪吳敬璉稱中國股市是“賭場”。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從國民總收入、市場深度和流動性、政府監(jiān)管、潛在投資風險、外匯管制等方面對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做出區(qū)分,新興市場包括了印度、韓國、俄羅斯、中國等21個,而成熟市場包捂r美國、以色列、法國和中國香港等24個。
從這幾個指標來看,中國證券交易所也的確與“成熟”相距甚遠。
2002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實施;2004年5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場內設立中小企業(yè)板塊。2009年10月30日,中國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正式啟動,28家創(chuàng)業(yè)板掛牌上市。2010年3月31日,深滬交易所融資融券交易試點正式啟動;4月16日,股指期貨正式上市交易,中國股市單邊做多時代結束。
至少,中國的證券交易所仍在一步步前行,“成熟”也—定是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