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京偉
(洛陽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2)
·學校體育·
也論“體質論”與“技能論”
——與張磊商榷
衛(wèi)京偉
(洛陽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2)
通過與《再論“體質論”與“技能論”——兼評張洪潭之“技術健身論”》作者商榷,認為體質論與技能論的矛盾是我國學校體育教學體系的基本矛盾,體質論與技能論構成對等的兩個流派,技能論和體質論一樣也是在目的層面持論,互補原理的引入對技術健身論必不可少。
學校體育;體質論;技能論;互補原理;技術健身論
2009年第10期《體育學刊》刊發(fā)張磊《再論“體質論”與“技能論”——兼評張洪潭之“技術健身論”》一文(以下簡稱《再論》),該文認為體質論與技能論不構成學校體育教學同一層次的相互對立的兩個問題,并質疑技術健身論及其對互補原理的引入。筆者認為該文的論點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其論證也欠周全。從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發(fā)展歷史看,體質論與技能論的矛盾是我國學校體育教學體系的基本矛盾,體質論與技能論構成對等的兩個流派,技能論和體質論一樣也是在目的層面持論,互補原理的引入對技術健身論必不可少。《再論》并未對技術健身論進行全面評價,本文也僅針對《再論》引出的技能論與體質論是否構成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目的層面對等的兩個流派進行論述,并簡要評述張洪潭先生的技術健身論,特與《再論》作者張磊商榷。
在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體育教學的目的正是各流派爭論的焦點,其中兩大流派自然凸顯,“體質派”與“三基派”在張洪潭先生技術健身論中被改稱為“體質論”與“技能論”。而技術健身論立足體質論與技能論的紛爭,恰抓住了我國學校體育教學體系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正是技術健身論立論的源發(fā)點,技術健身論正是為排解體質論與技能論紛爭,而提出的一種新教學理念。
縱覽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系統(tǒng)的基本矛盾,技術健身論從百多年史實中得出的啟示之一,便是“只要有學校體育教學系統(tǒng)存在,就會有體質論與技能論的矛盾與之相伴”[1]16。從20世紀30年代的“土洋體育”之爭,到20世紀80年代體育概念大討論,映射到學校體育教學領域無不是體質論與技能論的激烈論爭。“所謂土洋體育之爭,實際上是體質論和技能論這一基本矛盾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表現(xiàn)”[2]191,而“就其實質而言,20世紀80年代那場不同體育思想觀念的交鋒,多么類同于 30年代的土洋體育之爭”[2]194,因其“反映在學校體育系統(tǒng)內的便是體質論與技能論之爭,爭論的焦點是體育教學基本目標的抉擇”[2]196。
同屬體質論者各論在具體表述上雖略有不同,但都固守學校體育教學目的為增強體質,體育課應以鍛煉身體為主。而技能論者“極力主張體育教學要突出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技能的傳習”[1]9。然而,在歷史論爭中,也許為力戒偏激,各論者在“表明自己所堅持的主要觀點之后,緊接著就要把自己不大贊成的觀點也加以概括并納入自己的體系”[1]18。更有結合論者欲周全兼顧而把增強體質與傳授技術的目標對等看待,但每每總是偏斜到體質論的一邊?;蛘呷缬腥诵Q的“體育課教學的主要任務具有不確定性”[1]19、“增強體質和三基教學任務不應有主次之分”[1]19以及“學校體育的根本目的應該與教育的目的相一致,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學校體育要以育人為根本目的,把教育的育人標準作為學校體育的育人標準”[1]19等各色理論或言論都顯層次錯位而難以自洽,雖層出不窮但都無力與體質論和技能論抗衡。
體質論和技能論者固然有意欲兼顧對方觀點認識上的取向,但其主要傾向還是顯明的,體質論和技能論的紛爭構成體育教學體系的基本矛盾還是成立的。如此長久持續(xù)的歷史狀態(tài)乃是顯然的事實,《再論》輕易下結論說:“‘體質論’與‘技能論’不能成為對立的兩派”[3],是以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于客觀存在而已。邏輯上有應然和實然之分,應然是人們對事物提出的帶有傾向性的判斷,不一定是事實;而實然是擺在面前的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實,是實際出現(xiàn)的結果。理想和現(xiàn)實、想象和現(xiàn)實是有差距的,更別說虛幻的想象了。
黑格爾說:“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固然有其局限性,如將“合理”理解為有其一定道理、一定緣由,還是有其一定啟發(fā)意義的。當然,現(xiàn)實事物的不合理之處比比皆是,但我們不能因其不合理就否認它的存在。換言之,凡是存在著的都是存在著的,這一事態(tài)總不會有錯,因懷疑其合理性進而懷疑其存在性,實在是犯了邏輯的大錯。兩大流派的對立現(xiàn)實地存在著,我們當然“可以對它適當?shù)靥岢鰡栴};它們是如何可能的;因為它們必定是可能的這一點通過它們的現(xiàn)實性而得到了證明”[4]15?!对僬摗纷髡唠y道可以退回幾十年去責怪體質論和技能論紛爭的錯位不成?何況,就學校體育教學系統(tǒng)中的兩個流派論爭的存在,其合理性果真不存在嗎?《再論》稱技能論不是學校體育教學目的層面的論說可有依據(jù)?退一步說,假使技能論不是在目的層面立論,我們難道就可以由外部去指責它,而完全不顧實際情況是如何發(fā)生的嗎?
當然,《再論》中的想象也不是“全無依據(jù)”,其主要依據(jù)為體質論和技能論“實質上是在就不同的問題進行論說”[3],其理由為體質論屬于目的層面,而技能論應為手段層面。果真如此嗎?技能論何以不屬于目的層面呢?它真的屬于手段層面嗎?“所謂體質論,強調體育課完全是或主要是為增進學生體質健康服務的,但也不否認增強體質須以運動技術為手段”[5],可見體質論確乎持目的層面的論點?!八^技能論,強調體育課按教學本分主要是為傳習運動技術而展開的,但又把技術傳習的目的歸結為增強體質”[5]。《再論》說“‘技能論’應該是手段層面,即以傳授技能為手段達到‘強化體能’之目的”[3],此論說如果不計前提原亦不假,技能論確乎是“把技術傳習的目的歸結為增強體質”[5],但《再論》確乎又忘記了自己討論的前提——體育教學的目的。而體育教學的目的在技能論那里又確乎是傳習運動技術,至于傳習運動技術的目的又歸結為何處應該是另外的問題了,當然,在技能論那里是把其歸結為增強體質的。
如此,技能論的論說原也是明顯可見的,體育教學的目的即技術傳習。而其進一步的引申技術傳習之目的是增強體質,一面把很多人包括《再論》作者繞了進去,一面又暗示了自己的命運?(當然,體質論在處理增強體質與傳授技術兩方面上和技能論一樣也頗多躊躇,完全舍棄對立一面似乎自覺于理難合,因此總要程度不等地“兼顧”對方)。20世紀30年代“土洋體育之爭”,其結果是學校體育基本模仿西方國家注重體育技術傳習;而20世紀80年代體育概念大討論后,體質論在學校體育教學系統(tǒng)中逐漸占了上風,直至今日。技能論的式微,固然有種種外部原因,但與其欲以兩全兼顧的引申也不無關系。但反過來想,在當時的認識狀況下,兩全兼顧又確實難以做到。那么有沒有解決之道呢?
在體質論和技能論均困境重重,而結合論等其他論點難以真正確立的情形下,技術健身論應運而生?!绑w育教學,包含強化體質和傳習知識兩個相互獨立的圖景,此二者相對于各自所歸屬的上位系統(tǒng)來說,是不完整的但又是自洽的。當這兩個圖景共同對應于一個新的上位系統(tǒng)的時候,它們便以互補的方式組成一個完整圖景。當體育教學作為另一個更大系統(tǒng)的局部圖景時,其內在的矛盾過程是以一個主導傾向而外顯的。根據(jù)體育教學的詞序邏輯及歸屬特點,我們確認其內在規(guī)定性是傳習知識。體育教學,雖具有強化體質和傳習知識的雙重功效,但它作為學校體育的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就是應當以傳習特殊知識即運動技術為主旨;經(jīng)驗表明,這運動技術傳習雖具有卻不追求而雖不追求卻必有強化體質(能)之功效,用‘技術健身論’一詞恰好簡捷鮮明地表達了這一思想”[1]181。以上引自《技術健身論教學論》的論述完整準確地表述了技術健身論的思想線索。
張洪潭先生的技術健身論,是在謹守學校體育教學本分,適當借助互補原理,并深切體認體育教學基本矛盾運作的歷史遭際的基礎上提出的第4種體育教學思路。技術健身論運用上位概念,從學理上解決了技能論持論體育教學旨在傳習技術,又意欲兼顧體質增強而不能的困惑。學校體育教學主客體均與人自身緊密相關,而人的主觀認識對體育教學實踐影響甚大,技能論之所以多年來在與體質論論爭中難占上風,和它難以從觀念上解除人們的顧慮關系甚大。理論上既難完善,實踐上難以前行當屬必然。
學理既已明晰,疑惑或可迎刃而解。“單純的運動技術傳習活動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正式規(guī)范地、系統(tǒng)有序地開展起來;只要體育課名副其實,堅持數(shù)年,整個學校體育的狀況必定會發(fā)生根本改觀,從而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這個勇敢的單刀直入而拒絕左顧右盼的思路,顯然不同于畏首畏尾、瞻前顧后、終被收編的技能論思路;既已果斷地卸掉體質論的緊箍咒,當然也就與體質技能結合論劃清了界限”[5]。按技術健身論的解說,技術傳習當然具有健身強體之功效,但此一功效卻不應該是技術傳習的追求,體育教學應該把技術傳習這一目的緊緊把握,而把急功近利增強體質的功效有意識忘卻,因之體質增強不僅有體育教學之外的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活動的貢獻,更有“生活條件、營養(yǎng)狀況、作息習慣、遺傳習慣以及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2]213等共管。果如此,我們才能保證學校體育教學的純粹,也才能排除各種干擾,進入學校體育教學的正途。技術健身論這樣的論說,可能最初會使久已習慣在技能論和體質論乃至結合論的圈子里繞來繞去的我們難以習慣,但正如互補原理的創(chuàng)始人玻爾[6]106所說的那樣,“在起初,這種情況可能顯得令人很不舒服;但是,正如科學上常常發(fā)生的情況那樣,當新的發(fā)現(xiàn)使我們認識到一向認為不可缺少的那些概念也有其本質的局限性時,我們就獲得了這樣的報酬:我們得到更全面的看法和更高的能力,可以把過去甚至可能顯得相互矛盾的那些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奔夹g健身論既已成形,所需的大概只有等待實踐的主動對接,而對此也許尚需時日。
[1] 張洪潭. 技術健身教學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 張洪潭. 體育基本理論研究[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張磊. 再論“體質論”與“技能論”——兼評張洪潭之“技術健身論”[J]. 體育學刊,2009,15(10):11-13.
[4] 康德[德]. 純粹理性批判[M]. 鄧曉芒,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張洪潭. 《技術健身教學論》源流紀[J]. 體育與科學,2009,30(3):56-60.
[6] 尼爾斯·玻爾[丹]. 尼爾斯·玻爾哲學文選[M]. 戈革,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On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and “skill theory” too——A discussion with Mr. ZHANG Lei
WEI Jing-w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By discussing with the author of A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and “skill theory”–also a review of the “Fitness via technology theory” by Mr. ZHANG Hong-tan,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and skill theory are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in China;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and skill theory constitute two opposite schools; the same as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the skill theory is a theory about purpos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plementary principle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fitness via technology theo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onstitution theory;skill theory;complementary principle;fitness via technology theory
G807
A
1006-7116(2010)06-0043-03
2009-12-18
衛(wèi)京偉(1971-),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