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從芹 楊成平
(江蘇省漣水縣蠶桑技術指導站 223400)
小蠶共育是實行科學養(yǎng)蠶,保證蠶繭高產穩(wěn)產增收的關鍵措施,小蠶共育應根據其生理特點,切實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小蠶共育室要與化工、磚瓦、發(fā)電、化肥等廠礦以及常施農藥的農田、果園保持一定距離,避免小蠶發(fā)生中毒損失。并應離開壯蠶室、上蔟室100m以上。
小蠶共育室面積由飼養(yǎng)數量決定,同時要建造與其面積相應的貯桑室、調桑室、附屬室。共育室宜朝南,減少陽光直射。并設在房屋的東面,避免秋季太陽西曬。
共育前將共育室內外打掃干凈,蠶具用潔凈水清洗,使病原微生物完全暴露,便于藥劑消毒。室內墻壁用20%新鮮石灰漿粉刷,地面如果是泥土的要刮去表層污泥,換上新土,室外的蠶沙、垃圾、雜草要認真清理。藥物消毒時選用含有效氯穩(wěn)定的消毒凈、消殺精等廣普性消毒藥,做到配制準確,用量充足,噴灑全面,保濕適時,薰煙補消,保管密封,消后隔離。
小蠶共育期間,門前每天要換上新鮮石灰粉,室內配制洗手盆,消毒缸、蠶沙筐,做到踏灰入室,洗手給桑,弱小蠶、病死蠶入缸,蠶沙入筐,蠶沙及時運出共育室統(tǒng)一放于蠶沙坑處理。定期進行地面消毒,空氣消毒,把消毒防病工作貫穿于整個共育過程中。
領種時密切注意蠶種安全,選擇有空調裝備的車輛,便于調節(jié)溫濕度,避免強烈震動、悶熱、日曬雨淋,防接觸不良氣體。蠶種入室前,共育室要先行加溫,排除不良氣體,然后降溫至21.5℃,并用黑布遮光,保持室內黑暗。蠶種入室溫度在攤卵的同時逐步升高溫度,攤卵結束溫度要達到24℃。第二天下午達25.5℃,收蟻時升至26.1℃,干濕差1~1.5℃。收蟻結束后,根據品種要求,達到飼養(yǎng)目的溫度27.2~27.8℃。
共育室溫濕度直接影響小蠶的生長發(fā)育,因此在小蠶飼養(yǎng)過程中,應在適溫適濕范圍內才能充分發(fā)揮優(yōu)良性狀。根據小蠶生長發(fā)育特點,各齡蠶溫濕度以 1齡27.2~27.8℃,85%~90%;2齡26.6~27.2℃,80%~85%;3齡26.1~26.6℃、75%~80%為宜。為保持桑葉新鮮,使蠶兒充分飽食,發(fā)育齊一,使用有孔薄膜。1齡采用上蓋下墊四周折,2齡采用上蓋下墊四周不折,3齡采用只蓋不墊,同時適當注意通風透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小蠶生長發(fā)育快,對葉質要求嚴,必須給予營養(yǎng)豐富,老嫩一致的適熟葉。收蟻當日用葉,應選擇黃中帶綠,枝梢頂芽下第2~3葉。1齡期選擇嫩綠色,枝梢頂芽下的第3~4葉。2齡選擇將轉濃綠色,枝梢頂芽下的4~5葉。3齡選濃綠色,三眼葉飼喂。
小蠶生長發(fā)育快,活動范圍小,感知距離短,應做好超前勻座,擴座。達到平、勻、適三個標準。平:每次擴座將蠶沙抖松攤平,便于給桑,減少伏 蠶,遺失蠶。勻:擴座時將蠶匾內各個部位的蠶頭分布均勻,稀密一致。適:擴座面積與各齡期及其不同發(fā)育階段生長發(fā)育相適應。1齡最大面積0.7~1m2,2齡1.7~2.2m2,3 齡 4~5m2,各齡期應在盛食期將蠶座面積擴至最大。蠶座面積稀密適當,利于蠶兒食盡食飽,蠶沙疏松、干燥、清潔,促進眠起整齊,增強小蠶體質,為養(yǎng)好大蠶打好基礎。
蠶沙在蠶座中堆積過多,造成蠶座蒸熱多濕,妨礙蠶的生理活動,利于病原體繁殖,增加病原傳染機會。要養(yǎng)好小蠶,在小蠶飼養(yǎng)過程中必須適時除沙。由于小蠶期普遍采取防干育,給?;財瞪?,通常在1齡由于蠶沙薄,蠶體小,不除沙,以減少遺失蠶。2齡起、眠除各一次,3齡起、中、眠除各一次。另外每次加網除沙時,在飼喂兩次蠶以后等小蠶全部爬上網后再除沙,并將除后蠶沙攤平攤薄,用桑葉在上面吸引一些被遺失的小蠶,盡量減少遺失蠶,保證足量的蠶頭數,確保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