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慧, 卿貴華, 鐘 川
(1.西昌學院園藝系,西昌 615013; 2.西昌學院農學系,西昌 615013;3.四川涼山州農業(yè)局多經站,西昌 615000)
石榴(Punica granatum Linn.)為石榴科(Punicaceae)石榴屬(Punica L.)落葉果樹,其果汁、果皮、籽、葉片中,都含有豐富的天然活性物質,特別是抗氧化活性物質,近年來的多項研究成果表明了其延緩衰老、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減緩癌變進程的作用優(yōu)于綠茶、紅酒以及幾乎所有水果[1],因此石榴具有很高開發(fā)利用價值。
在石榴生長過程中,受到多種病害的危害,如:麻皮病(Sphaceloma punicae)、干腐病(Coniella granati)、褐斑病(Cercospora punicae)、“太陽果”病(Alternaria alternata)、枯萎病(Ceratocystis f imbriata)等[1-3],這些病害不僅嚴重影響石榴的產量,同時也使石榴果實的商品性下降。在石榴生長后期,褐斑病一直被認為是造成石榴提早落葉的主要病害,作者自2004年以來,對引起石榴提早落葉的病害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癥狀與以往報道的褐斑病有較大差異,因此,對該病病原進行了分離鑒定。
2004-2008年分別從四川西昌市禮州田壩村、西昌學院石榴園采集病葉,并隨即進行病菌分離。
參照方中達的方法用PDA培養(yǎng)基進行組織分離[4],在22℃恒溫箱培養(yǎng)4~5 d后,待產生大量的卵圓形、橢圓形、近圓形的分生孢子后在水瓊脂培養(yǎng)基上進行單孢分離純化。
1.3.1 離體葉片接種
將純培養(yǎng)后產生的分生孢子制成分生孢子懸浮液,用針刺法接種于經表面消毒的健康離體石榴葉片上,石榴葉放入直徑20 cm的消毒培養(yǎng)皿內,接種葉片下墊經無菌水濕潤的滅菌濾紙,放入28℃恒溫箱內培養(yǎng)4 d,設無菌水對照。
1.3.2 果園接種
本試驗在西昌學院石榴園中進行。將純培養(yǎng)后產生的分生孢子制成分生孢子懸浮液,用針刺法接種于經表面消毒的西昌學院石榴園健康石榴葉片上,接種后的石榴枝條套上塑料袋進行保濕,設無菌水對照。
該病一般發(fā)生在石榴生長的后期,通常先從下部葉片開始發(fā)病。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發(fā)病,逐漸向下擴展,形成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圖1a),略帶油漬狀,病健交界不明顯,后期葉背面密生橄欖綠色霉層。
圖1 石榴葉霉病的癥狀
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簇生,屈膝狀,表面平滑,褐色。分生孢子鏈生,卵圓形、橢圓形、近圓形、黃褐色,雙層壁,有隔膜0~2個,孢子大小(3.88~25.9)(12.3)μm×(2.88~4.8)(3.92)μm(圖2)。鑒定為極細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圖2 極細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果園接種及離體葉片接種7 d后葉上出現(xiàn)與田間相同的癥狀,針刺部位病斑擴大并形成褐色病斑,葉背密生橄欖綠色霉層,再分離成功(圖1b)。
石榴葉霉病主要發(fā)生在石榴生長的后期,是引起石榴提早落葉的主要病害之一。通過顯微觀察,對病原菌進行形態(tài)觀察和測量,根據觀察結果參考張中義主編的《中國真菌志》第14卷進行分類鑒定,其病原菌為極細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Cooke)。
在石榴生長后期,葉片上發(fā)生的病害主要是石榴葉霉病和由Cercospora punicae引起的褐斑病,在病害的診斷上有時容易混淆,其實兩者從病害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到田間癥狀均有顯著的區(qū)別。石榴褐斑病在石榴整個生長季節(jié)均可發(fā)生,既危害葉片,在葉片上形成圓形、近圓形,褐色或黑褐色小而密集的病斑,后期在病部可見呈同心輪狀的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子座。同時還危害果實,在果實上形成很多黑色或黑褐色不規(guī)則微凹病斑,對石榴的產量和質量都造成很大的影響,是石榴的主要病害。而石榴葉霉病發(fā)生在石榴生長后期,一般只危害葉片,所形成的病斑比褐斑病大,但病斑數量沒有褐斑病的多,同時,在病斑上可見密生的橄欖綠色霉層,對石榴造成的影響遠沒有褐斑病大。
在張中義主編的《中國真菌志》第14卷中報道了目前我國胡蘿卜、梧桐、黃花落葉松、美人蕉、月季花、千里光、石榴等18種植物上由C.tenuissimum引起的病害[5],但并未對C.tenuissimum引起的石榴病害進行描述,其標本的采集地為云南蒙自和昆明,因此,不能確定是否就是作者研究的石榴葉霉病。近年來國內研究報道了由極細枝孢引起的新林木病害雪松針葉枯斑病[6],國外報道了由極細枝孢引起的黃瓜果實畸形病害[7]以及芒果花穗病害[8],但一直未見有極細枝孢危害石榴引起葉霉病的系統(tǒng)報道。對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防治的研究,將在以后的工作中進行。
[1] 鄭曉慧,易言郁,徐彪,等.石榴“麻皮"病病原研究[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19(4):498-499.
[2] 鄭曉慧,徐彪.石榴“太陽果”病病原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2005(2):387-389.
[3] 劉云龍,何永宏,王新志.國內一種果樹新病害——石榴枯萎病[J].植物檢疫,2003,19(4):206-208.
[4] 方中達.植病研究方法[M].第 3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8.
[5] 張中義.中國真菌志(第十四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66-168.
[6] 雷桂林,劉云龍,劉雪峰,等.雪松針葉枯斑病病原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J].林業(yè)科學研究,2003,16(4):453-458.
[7] Batta Y A.Clad osporium tenuissimum Cook e(Deuteromycotina:Hyphomycetes)as a causal organism of new disease on cucumber fruits[J].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4,110(10):1003-1009.
[8] Dagoberto G S,Maria J YM,Daniel T O,et al.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ladosp or ium tenuissimum(Deuteromycotina:Hyphomycetes)on mango tree panicles:symptom,pathogenicity and severity of the fungus[J].Fruits,2007,62:36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