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安劉同為
(1.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2.上海體育學院中國武術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論中國武術之“藝術門徑”
張平安1劉同為2
(1.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2.上海體育學院中國武術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文章運用藝術辯證法“辨?zhèn)巫C真”的理念,圍繞武術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觀眾四個層面,對技術表達與接收中所存在的“藝術門徑”問題進行了剖析,提出了“藝術技術化非經(jīng)驗化”,并強調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同時,運用藝術辯證法相關原理,在對線條、形體、動作、聲音、節(jié)奏、色彩、光等感性材料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武術中“圓、無、反、轉、省”的“藝術門徑”,為提高和豐富武術動作的藝術表現(xiàn)力與美學價值,增強武術動作的整體感和內涵力等方面提供理論依據(jù)。
武術 藝術 發(fā)展
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武術主管領導就已提出“難度大、質量高、形象美”的武術技術發(fā)展方向“,高、難、美、新”成為運動員追求的目標。2000年全國武術訓練工作會議上,提出了“突出競技特點,提高藝術水平,鼓勵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方向。在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中,盡管中國武術一直徘徊于藝術殿堂門外,卻始終保持著若即若離的“曖昧”關系。
伴隨著社會文明的進程,對美與藝術的追求成為必然趨勢。與其說中國武術中那些“原汁原味”的東西逐漸被藝術所沖淡,“曖昧”關系下所形成的“藝術門禁”壁壘,阻礙了通往中國武術之“藝術門徑”。然而,一旦觀念革新,原本束縛的門“禁”便是今后自由創(chuàng)造的門“徑”。
本文圍繞武術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觀眾四個層面,對技術表達與接收中所存在的“藝術門禁”問題進行了剖析,提出了“藝術技術化非經(jīng)驗化”。同時,運用藝術辯證法相關原理,在對線條、形體、動作、聲音、節(jié)奏、色彩、光等感性材料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武術中“圓、無、反、轉、省”的“藝術門徑”,通過特有的外形透視內在的生命精神。為增強武術動作的整體感和內涵力,豐富藝術表現(xiàn)力等提供理論依據(jù)。
現(xiàn)代武術中技術面臨的第一道“藝術門禁”,出現(xiàn)在對藝術觀念的認識上。武術歸屬于體育屬性,藝術自然地成為了錦上添花的裝飾物。加之缺乏系統(tǒng)的藝術理論,中國武術中藝術觀念的認識不增反減,單純?yōu)榱嗽鰪姳憩F(xiàn)力與藝術感染力的欲望,使創(chuàng)編時運動員、教練員不由地編入“非武術”動作,刻意地改變動作性質使之“舞蹈化”。這不僅使武術裁判員左右為難,觀眾更是踟躕迷茫。這些現(xiàn)象是由“藝術經(jīng)驗化”所致。
不論武術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還是觀眾,在缺乏藝術理論教育下,自己所積累的藝術經(jīng)驗成為了唯一判斷與實踐的準則。經(jīng)驗的多寡決定了藝術成分的高低,這種特殊現(xiàn)象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那些有經(jīng)驗的人比那些只懂道理而沒有經(jīng)驗的人有更多的成功機會。其原因在于經(jīng)驗只知道特殊,技術才知道普通?!盵1]然而,僅憑借個人經(jīng)驗或對生活機械的被動反映,很容易出現(xiàn)“畫蛇添足”或“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效應。
藝術與其說是審美心靈的彰顯,還不如說是經(jīng)過藝術加工和創(chuàng)造的高級審美形態(tài)。藝術家只有在深入自然社會的基礎上,通過對客體主動且深入的審美把握,才能達到主客體統(tǒng)一,實現(xiàn)物我的超越,以心靈投射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一個獨特且審美的藝術世界,并使自己進入最高藝術體驗境界。這已遠遠超出一般經(jīng)驗的范疇,在于“有經(jīng)驗的人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有技術的人則知道其所以然,知道原因”。[2]這也為“藝術技術化”提供了哲學依據(jù)。
中國武術中“藝術經(jīng)驗化”現(xiàn)象在阻礙藝術觀念認識的同時,所衍生出的“曖昧”關系形成的“藝術門禁”壁壘,是不利于藝術的廣泛交流與傳授的。倡導“藝術技術化”,也只因“我們主張技術比經(jīng)驗更接近科學,技術能夠傳授而經(jīng)驗不能傳授?!盵3]由于技術的表現(xiàn)與獲取總是伴隨著對武術素材的發(fā)掘、生發(fā)、凝練和虛構,因此,教練員創(chuàng)編、運動員展現(xiàn)、裁判員評價和觀眾賞析等過程,都需要“技術化”來催動涵蘊深厚且富有藝術表現(xiàn)力的形象誕生。
其實,不管“藝術經(jīng)驗化”還是“曖昧”關系,種種的“藝術門禁”根源在于缺乏必要的藝術教育。格式塔心理學認為,“藝術教育不僅可以用來指導人們認識一個物體,還可用于指導人們去對這個物體進行視覺再現(xiàn)?!盵4]大量事實表明,“對色彩、形狀的把握能力會隨著觀看者所在的物種、文化集團和受訓練的不同而不同。但在有限的程度上,教育又能使某些個人分辨出的范疇或類別更加微細。[5]”
從技術接收的角度來看,由于武術動作表現(xiàn)力的作用機制與知覺對象(觀看者)有著最密切的關系,那么,只有當觀看者的藝術教育水平與相應的知識儲備提高時,才能更好地把握與理解武術動作表現(xiàn)力在藝術與審美方面的價值。畫家吳道子因見裴旻舞劍,乃“揮毫益進”。草圣張旭因觀公孫大娘的劍器之舞茅塞頓開,成就了落筆走龍蛇的絕世書法。往往“暗示能”的作用會使那些原本屬于美的享受之武術素材成為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源泉。這就是說,藝術教育的程度對武術裁判員的品鑒能力和觀眾的賞析能力有著直接的影響。
從技術表達的角度來看,武術動作表現(xiàn)力,不僅取決于基本功,還需借助于暗示、象征等藝術表現(xiàn)手法。無論武術教練員還是運動員,只有具備純熟的藝術功力和技巧,盡量增大武術動作表現(xiàn)力,方能達到寫意的最大可能。據(jù)研究,訓練目的(任務)本身可能會在各種知覺特征之間確立一種輕重緩急的次序。這樣的編碼,正是藝術潛移默化作用背后所要求的技術表現(xiàn)。格式塔心理學發(fā)現(xiàn),“在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或技巧)所應遵循的原理時,如果使之與直接的操作活動相融合,也有可能使這種行為成為熟練的或運用自如的?!盵6]藝術教育就在于能夠形成一種明確而又獨立的概念,并在武術訓練中不斷得以加強。
當然,“要想達到對某種狀態(tài)的科學性理解,就要發(fā)現(xiàn)這些狀態(tài)的‘力’的式樣,并通過這種‘力’的式樣來解釋所研究的那種事物的結構特征。”[7]藝術教育能夠使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和觀眾很好地理解這種“力”的式樣。因為具備了較高的抽象能力以及藝術鑒賞力,才能夠通過觀察“視覺意象”(如圖1)的主要結構特征,發(fā)現(xiàn)由之變形而來的“標準意象”(如圖2),以及二者之間衍變所形成的特有“張力”,同時為這一高度的抽象過程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
圖1 蛇拳
圖2 自然中的蛇
阿恩海姆認為:“所有藝術構圖中的平衡反映了一種趨勢,這種趨勢也就是宇宙中一切活動所具有的趨勢。藝術品所要達到的平衡,是構成人類生活的那些反復出現(xiàn)、重疊發(fā)生的動機所永遠無法達到的?!盵8]其實,中國的太極圖正寓意了這種平衡——二元對立中的“圓動”。所謂二元,《藝概·經(jīng)義概》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盵9]剛與柔、動與靜、虛與實、藏與露、隱與顯、曲與直、正與反、主與賓、明與暗、疏與密等范疇,不僅蘊含著對稱的美學,更體現(xiàn)著“變化”的藝術。陰即陽,陽即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周易·系辭》),既對立又統(tǒng)一,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無處不動,萬物皆靜。中國武術中上驚下取、聲東擊西、欲左先右、避實就虛的攻防意識,以及避其鋒芒、引進落空、見縫扎針、四兩撥千斤的技術動作,無一不是這種“變化”哲學的反映。
“圓是藝術美創(chuàng)造的優(yōu)化結構形式,是藝術靈寄的顯影,顯示了藝術蘊涵量的最大值?!盵10]根據(jù)現(xiàn)代物理學動態(tài)平衡原理,圓在平衡中最富于動感,且運動最為流暢。相反,方形或三角形,雖最具有穩(wěn)定感,卻也最為滯澀?!皥A動”的藝術美學的價值,就在于平衡中產生出來的種種變化,其形式本身就是一種美的存在。如圖3所示,下方弓步扎槍動作所構成的四邊形,給人一種穩(wěn)定感,明確的方向性使人們很難引起遐想;而上方騰空動作所構成的圓形,雖看似靜止,卻給人無窮的“動”的想象空間?!皥A”平衡使靜止的事物充滿了動態(tài)的特性,使觀看者不僅在感知,更在思考。
圖3
當然,這種“非物化”的審美形式,僅從事物外在的形圓去理解是遠遠不夠的。畢竟,生命結構是有機完整而不可分割的,這就需要從藝術的內在聯(lián)系和意態(tài)氣貌上去認識“氣運”推動了“圓動”,產生了變化,貫通情與志、意與趣、感性與理性的媒體作用,正是氣的美學價值所在。圖3騰空動作在傳達“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提氣”感時,也賦予了“力劈華山足千斤”的“沉氣”感,多層次、全方位的心理投射與視覺刺激,充分顯示了創(chuàng)造性直覺把握的力度和厚度。
中國武術中的“神韻”,是一個具有強烈暗示力與潛在能量的概念。正是這種力量的推動,使武術漸漸擺脫了簡單的肢體運動,提升為高級的藝術形式。運用寓意的方法,武術家在意境創(chuàng)構中獲得了虛擬的整體效果?!罢嬲哂兴囆g品位的形象或形式,都是藝術家善于運作藝術抽象的強度,盡量使藝術具象虛幻化、抽象化,由此造成形式的張力與意味空間。”[11]武術中表現(xiàn)形象的存在(圖4),也是表現(xiàn)幻象的非存在(圖5)。其藝術含蘊量,主要取決于它指向“無”的力度,愈是指向“無”的終極,愈能擁有廣大的藝術時空。
圖4 鷹拳
圖5 自然中的鷹
武術動作只有具備藝術的暗示力、刺激力,方能產生審美效應,“通過‘有聲’、‘有形’的部分,達到‘無聲’、‘無形’的藝術效果,進入‘無中生有’、‘似有若無’的藝術境界。”[12]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形式的媒介作用,以及藝術外延力與內涵力的有機融合,都要通過“用無”來實現(xiàn),來構造形而上的審美境界的想象空間。當然,形式對時空的超越,一般要求有較大的暗示力與暗示能的聚變。只有到達頂點之前的“頃刻”,才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暗示作用。
圖6 劍術
圖7槍術
圖6 、7中的武術動作所蘊含的暗示能,不僅以感性的形式美存在于觀眾的眼前,更能激發(fā)人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以獲得“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其藝術表現(xiàn)力,就在于形象的感性與虛幻性的統(tǒng)一。微妙的形象誘導著人們進入意的境界,在虛幻的意態(tài)下發(fā)生著復雜的審美效應。
武術作為肢體藝術,只有運用“反動作”且能駕馭,才能很好地克服動作機械、笨拙、僵死,以增強動作的表現(xiàn)力與形體創(chuàng)造的能力。同時,作為活的藝術形式,只有掌握有機生命和美感的統(tǒng)一體的節(jié)奏結構,才能在緊張與松弛之間建立和諧的變化關系。“張弛更能表現(xiàn)變化速度和緊張氛圍,起伏則更直接標志情節(jié)矛盾的變化和發(fā)展的狀態(tài)?!盵13]這種全新的審美視野和思維向度,是利用慣性思維的反慣性思維,是逆向思維的突出體現(xiàn)。
武術表現(xiàn)中“反動作”起到了視覺反襯的效果。一般來說,視覺反射與大腦思維本身存在一定的延擱時間,相對運動速度慢的太極拳,延擱時間小于動作的關聯(lián)時間,大腦思維活性降低,刺激強度減弱,延擱時間加長,導致大腦思維先于視覺反射,出現(xiàn)慣性思維,易造成視覺疲勞。反之,相對運動速度快的長拳,延擱時間遠遠大于動作的關聯(lián)時間,大腦思維遠跟不上視覺反射,雖能提高思維活性,增強視覺意味,但因缺乏充分的反應時間而使印象不夠深刻。以顯襯隱、以靜襯動、以慢襯快,是在武術動作的關聯(lián)時間略小于或近似于延擱時間的“頃刻”,或出現(xiàn)慣性思維之前,形成的一種逆向思維。
在造成較大的視覺張力和信息彌生的藝術空間的同時,這種藝術反彈往往給人以審美的驚喜,使觀者以“好奇心”進入欣賞的藝術狀態(tài)??梢哉f,逆向思維和反動作的運用,是增強武術動作表現(xiàn)力與藝術品位的高超技巧,是一種高級的藝術創(chuàng)構的手段。
電影中蒙太奇手法,是將發(fā)生在不同場合的事情或者把截然不同的生活場景與事物連接在一起,自由迅速地變換鏡頭,交替地出現(xiàn),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樣所形成的強烈對比,不僅有助于拓展電影情境的內涵,更造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武術動作的表現(xiàn)雖然是沿著時間軌道單鏡頭的播放,也受到了一定空間的限制,但仍然可以用這種蒙太奇的手法。武術運動員通過對節(jié)奏的把握,即“轉”的表現(xiàn),用“奇”打破原本固定的思維模式,出現(xiàn)明顯的質的突變,創(chuàng)造出某種“無時空”的審美意境。
節(jié)奏的“轉”主要表現(xiàn)在動靜關系的處理上。特定的情境里,靜,更能表現(xiàn)動的效果;動,也更能表現(xiàn)靜的效果。如高速運動的武術動作突然停止而制造一種情境建構的靜態(tài)契機,就是以靜顯動的例證,這種靜中之動比動中之動的藝術表現(xiàn)力要高得多。高低、張弛、抑揚、頓挫、開合、斷連、曲直、快慢等“轉”的處理,都能很好地制造出一種充滿情感色彩的節(jié)奏氛圍。
同樣,空間中也存在著節(jié)奏。武術套路演練動作的疏密表現(xiàn)了空間意象組合的秩序感、意蘊感。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相間所表現(xiàn)的“轉”,除了打破布局、結構的簡單呆板,使之參差有致,更間接地引導觀者的視覺思維,不同強度的感官刺激,在影響觀者情緒的同時,很好地傳達了武術動作所包孕的情感內容。武術的“神韻”也在這種“密而不塞,疏而不空”的連接和流動中得以體現(xiàn)。
“任何藝術形象(形式),只有產生‘虛’的藝術效果,即求之于‘形象之外’的效果,才稱得上被賦予靈性。”[14]武術中“虛”的境界形成依賴于“實”的動作,缺乏“實”的藝術創(chuàng)造,沒有“實”的暗示或象征的作用,就不可能產生“虛”的藝術效果。格式塔心理學稱之為從“不完全的形”趨向“完形”的必然結果,也就是朗格所說的“運動”、“生長”的視覺效果。其實,老子的“大成若缺”早已一言蔽之。
“省”效應是“用減”的藝術所呈現(xiàn)出的特殊的審美心理。即“以最簡的方法,獲取最大的效果?!卑⒍骱D贩Q為“藝術領域內的節(jié)省律”。當然,這種審美心理可以理解為一種“移情”作用,運動員將自己的情感移注到武術動作上,而通過模擬人或物的形象,觀者又能感知到這種情感,而含蘊量取決于藝術表現(xiàn)的力度與深度。
為了增強表現(xiàn)力達到“省”效應,變形是最快捷的途徑。通過形變的手段,達到神似的目的。在似與不似之間,求得統(tǒng)一。武術動作的變形,應以神制形,尚其神似,移其形似。這種“離形得似”的特有表現(xiàn),才能將武術動作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最大程度。
(1)藝術教育能夠形成一種明確而又獨立的概念,使教練員、運動員、裁判員和觀眾都能具備較高的抽象能力以及藝術鑒賞力。這就需要藝術“技術化”來催動涵蘊深厚且富有藝術表現(xiàn)力的形象誕生。
(2)“圓、無、反、轉、省”的“藝術門徑”,使中國武術通過特有的外形進而透視內在的生命精神。在提高其美學價值的同時,為增強武術動作的整體感和內涵力,豐富藝術表現(xiàn)力等提供理論依據(jù)。
[1][2][3]苗力田主編.亞里斯多德全集(第Ⅶ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28-29.
[4][5][6][7][8][美]魯?shù)婪颉ぐ⒍骱D分?,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5,240,256-257,38.
[9]劉熙載著.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82.
[10][11][12][13][14]姜耕玉.藝術辯證法:中國藝術智慧形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9,70-71,35-39,285,253.
On the Art Ways of Chinese Wushu
Zhang Pingan1Liu Tongwei2
(1.Wushu Dept.of Shanghai Sports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2.Chinese Wushu Institute,Shanghai Sports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
From the view of the art study way of finding false views to prove the ture opinions,around the four kinds of people:Wushu coaches,Wushu anthletes;referees and audience,the pape analyzes the art ways existing in Wushu techinique performance and intaking process,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rt education.Meanwhile,with the art study principles,the paper studies the lines,body,movements,sound,rhythm,color and light,these tangilbe materials,to find the art ways in Wushu,such as circle,turning,directing and other art ways.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improve and enrich the art expressing ability and aethetic value of Wushu movements,and increase the unity and connotation of Wushu movements.
Wushu art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0)04—0003—03
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編號:S30803。
1.張平安(1985~),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與軍事格斗。
作者簡介:2.劉同為(1953~),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際級武術裁判。研究方向:競技武術套路科學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