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菲菲
20世紀初手風琴甫一傳入我國,就以其音色優(yōu)美、和聲豐富、表現力強及演奏伴奏簡便靈活、攜帶方便等特點,逐漸為國人所接受,成為我國社會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對促進社會進步和諧,繁榮大眾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縱觀手風琴音樂在中國近百年的發(fā)展,作為一種外來的、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很快就以其獨特優(yōu)勢奏響中國人民文化的心聲。
75年前,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手風琴作為伴奏救亡歌曲的樂器便出現在各種宣傳抗日救亡的演出中,為抗日救亡宣傳活動搖旗吶喊。它是一種和聲樂器,以其攜帶方便、普及性強而成為人民群眾最受歡迎的高唱救亡歌曲相伴樂器,頻頻出現在各種宣傳演出中。
解放后,在“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指導下,群眾性的歌詠活動在全國蓬勃開展。時代歌曲大家唱是最能抒發(fā)千百萬群眾對新時代、新生活感受的藝術形式,而歌曲的演唱用手風琴伴奏已成為一種時尚,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由于當時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準十分落后等諸多因素和條件所限,手風琴以其獨特的功能占領了大小舞臺,并迅速被人民大眾所喜愛和接納,頗受大眾歡迎。當年,手風琴的演奏曲目都是由人民群眾耳熟能詳的名曲改編而來,如風靡一時的有楊智華根據京劇 《智取威虎山》選段改編的《打虎上山》;曹子平根據舞劇《紅色娘子軍》改編的《快樂的女戰(zhàn)士》;曾鍵根據同名歌曲改編的《我為祖國守大橋》;儲望華改編的《白毛女組曲》;曹子萍改編創(chuàng)作的《保衛(wèi)黃河》等手風琴歌曲。這些歌曲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優(yōu)美的琴聲喚起了更多聽眾對手風琴的熟悉和熱愛??梢哉f:手風琴在“甘當綠葉護紅花”的同時,也為自身音樂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改革開放后,手風琴音樂從舞臺逐漸走向大眾,學習手風琴音樂成為了一種時尚。首先是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開始普及;全國各地文化館、少年宮紛紛開辦多種手風琴業(yè)余培訓班;舉辦了各種形式的國家、省、市手風琴比賽;在專業(yè)教學方面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國際藝術交流,開闊了眼界,先后有多國外手風琴專家前來表演和講學,我國也派出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和比賽。這一時期的手風琴音樂創(chuàng)作呈現多樣化,有獨奏曲、重奏曲、組曲、協(xié)奏曲、奏鳴曲等;題材比以往進一步拓寬,包括改編移植的古曲、民間音樂、地方戲曲等,具有濃郁的民族音樂風格;大量為傳統(tǒng)手風琴所寫的優(yōu)秀中國作品誕生了,創(chuàng)作上既借鑒西方技巧,又保持了民族神韻,逐漸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手風琴作品創(chuàng)作之路。1990年我國成為國際手風琴聯(lián)盟的第24位成員國,這標志中國手風琴音樂已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進入九十年代后,音樂教育百花齊放,各種樂器爭奇斗艷,手風琴的發(fā)展速度卻趨于減緩。從現象上看,是專業(yè)熱,業(yè)余冷;圈內熱,圈外冷。手風琴音樂日漸“衰落”。
手風琴音樂是大眾的音樂,當年作為花中牡丹的手風琴,成就了無數人的音樂之夢,知名音樂家李遇秋、徐沛東、李云迪等都是在手風琴音樂的引領下走進音樂殿堂的。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人們欣賞的品位也隨之變化,手風琴音樂的發(fā)展卻沒有揚長避短,而是沿襲以往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模式。加上手風琴音樂考級的推波助瀾,將手風琴音樂的空間縮小許多?!袄蠋熃虒W生,學生拉給老師家長聽,曲目是越拉越深,等級是越考越高,證書是越考越多”。在自我感覺良好中,手風琴音樂不知不覺地走進了怪圈,脫離工、農、兵,偏離了大眾文化。要改變我國手風琴界的現狀,關鍵在于能否贏得大眾的喜愛,大眾的喜愛是手風琴音樂得以生存的土壤。立足點應放在回歸大眾文化上,要讓人民大眾感受手風琴音樂的快樂。
眾所周知,俄羅斯是手風琴音樂的超級大國。他們所以能夠稱霸世界,不僅因為擁有數量眾多的手風琴演奏家,更因為擁有大批優(yōu)秀的手風琴作品。當年,一首《我為祖國守大橋》拉響全國,吸引了無數聽眾對手風琴音樂的想往和熱愛。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優(yōu)秀的手風琴作品大量涌人中國,趕時髦的現代作品越來越多,但能讓老百姓聽得懂的手風琴作品越來越少,中國手風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卻日漸沉寂。因此,創(chuàng)作喜聞樂見手風琴作品是中國手風琴謀劃新一輪發(fā)展的重中之重。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手風琴能否健康發(fā)展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手風琴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要以培養(yǎng)娃娃對手風琴音樂的興趣為主,讓手風琴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將手風琴音樂變成階梯,成就更多的孩子們由此進入音樂的天地,獲得美的陶冶和快樂的體驗,讓祖國的花朵在美妙的音樂中陶冶情操,增強學習興趣。引導家長把學琴當作對孩子進行審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手段,切記在演奏程度上和學習進度上不要逼人太甚,更不要以手風琴考級為目標,抱有太狹隘的功利目的,過分追求專業(yè)化。要讓手風琴音樂成為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讓他們在手風琴音樂中茁壯成長,這樣有利于孩子的發(fā)展。也有利用于中國手風琴音樂的發(fā)展。
謀劃手風琴新一輪持續(xù)發(fā)展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手風琴音樂要重振雄峰,駛入發(fā)展的快車道,當務之急是要著力解決阻礙我國手風琴音樂發(fā)展的桎梏。
發(fā)展手風琴音樂離不開手風琴方面的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手風琴方面的人才是我們每一個從事手風琴教育的工作者所義不容辭的責任。要通過實施手風琴人才戰(zhàn)略,來構建手風琴人才高地。要從基礎入手,打牢根基,因人施教,鍥而不舍,不斷發(fā)現和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新穎的教學方法,使學琴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融入大眾文化是前提,依靠市場推動是關鍵:一是要大力發(fā)掘手風琴音樂的文化內涵,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形式豐富內容形成引領作用;二是要大力研究大眾對手風琴音樂的需求,使手風琴音樂與大眾文化結合的更加緊密。通過文化搭臺,手風琴挑大梁來形成氣候;三是要調動和協(xié)調好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培育手風琴音樂市場,除了業(yè)內人士要全力以赴外,更需有識之士的鼎力相助。要多聽聽專家和企業(yè)家們的建議,通過多辦公益性手風琴音樂會的牽引,建立起大眾共享的暢通渠道,降低手風琴門檻,讓手風琴音樂走向大眾。
手風琴音樂的發(fā)展,既需要價廉物美的國產手風琴做保障,更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手風琴做鳳頭。雖然,我國手風琴制造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由于國產手風琴存在做工粗糙、品種不全,高檔琴維修率高居下不等諸多問題。國內一些優(yōu)秀選手,為了能在比賽中獲得理想的演奏效果,往往都選用進口手風琴,而一臺進口自由低音手風琴約需10萬人民幣,巴揚手風琴(鍵鈕手風琴)約需15萬人民幣,高的價位,讓大多數學琴者是望洋興嘆,愛好者望而卻步。這大大影響和挫傷了廣大手風琴愛好者的積極性。因此,振興手風琴制造業(yè)刻不容緩,通過引進、消化、改進、提高,借鑒國外優(yōu)秀工藝等方法,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手風琴產業(yè)發(fā)展的道路,使我國的手風琴制造業(yè)盡快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和接軌。要以手風琴文化建設為主,通過創(chuàng)意手風琴產業(yè)園,打造手風琴博覽館、手風琴文化廣場、手風琴主題公園、多功能音樂廳和手風琴產品展示中心、文化藝術培訓中心、高級手風琴制作鑒賞中心及文化旅游用品購物中心即“一館一場一園一廳和四個中心”。將市場化,民族化、大眾化、通俗化、娛樂性、流行性等融為一體,使手風琴有更多的機會拋頭露面,吸引感染更多的聽眾和愛好者使用國產手風琴。
綜上所述,我國手風琴音樂要在眾多的音樂中脫穎而出,就要搶抓發(fā)展機遇、豐富發(fā)展內涵、彰顯發(fā)展特色、提升發(fā)展水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不遠的將來,手風琴音樂一定會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為推動了我國手風琴音樂的發(fā)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