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江紅
電視藝術和理論宣傳的無縫鏈接
□ 彭江紅
電視講究通俗,音畫具備,直觀感性;理論側重思辨,深奧晦澀,抽象理性。如何實現電視藝術和理論宣傳的無縫鏈接,是一個宏大的課題?!肚橄得裆I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這部八集電視理論文獻片在探尋電視藝術與理論宣傳的完美結合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成功,使深奧的理論通過巧妙的電視音畫的傳播,變得通俗易懂、直入人心。
《情系民生》的設計者和創(chuàng)作者有著異常敏銳的政治嗅覺和新聞意識,他們在幾百萬新聞從業(yè)人員中,率先提出“民生”這一重大選題并獲通過,用電視手段來真實記錄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偉大實踐和成就,視覺化地展現黨的宗旨以及共產黨人“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燦爛光輝形象,為電視觀眾展開了一幅又一幅共產黨人執(zhí)政為民的生動畫卷。這是一種政治榮耀,更是一項業(yè)務挑戰(zhàn)。盡管在此文獻片中,創(chuàng)作者熱情謳歌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但整體看來不生硬、不做作、不牽強,難能可貴地避免了一般理論文獻片高高在上、遠離群眾的通病。
《情系民生》選題大氣磅礴,在眾多的同類題材中,有著天然的競爭力。從古至今,民生歷來是執(zhí)政者必須苦心經營的根本。對于共產黨人來說,尤其如此。通看《情系民生》文獻巨片,不難強烈地感受到,從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到第四代領導集體,無不勵精圖治,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情系民生》第一集開宗明義,點出“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從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來密不可分。歷史反復證明,誰真正解決了老百姓的民生問題,誰就會贏得老百姓的真心擁護,就能獲得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奔幢闶窃诟锩鼞?zhàn)爭年代,共產黨人領導的革命的前途和命運尚不明朗,他們也從未放松對民生問題的重視。無論是發(fā)生在國內革命戰(zhàn)爭期間的“瑞金紅井”的生動事例,還是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毛澤東在延安發(fā)表紀念張思德的《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演講,一樁樁心系民生、貌似細小的事例,成為共產黨人取得革命成功和新中國建設成就的最好注腳。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 “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報告中明示,民生是黨的執(zhí)政之根本。
事實上,民生也一直是新聞界爭取受眾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但長期以來,一提及“民生”,從電視屏幕或報紙版面上呈現出來的,無外乎是民眾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百姓身邊的平凡事、麻煩事、稀奇事等屬于“小民生”概念的內容。然而,《情系民生》的編導,較好地回避了或者說是解決了這一長久困擾新聞界的痼疾。他們樹立了“大民生”理念,拓寬了民生電視理論文獻片的發(fā)展空間。
從民生的角度對國計進行解讀和詮釋是整部紀錄片的宗旨,并形成了更利于促進國計的影響力,使一些“國計”深入民心。編導們站在民生的角度,關注民生、民情、民意,對百姓“身邊事、麻煩事、稀奇事、關心事”用老百姓的語言進行解讀,增強了其服務大眾的功能;通過記者現場調查、跟蹤報道,嵌入式體驗等靈活多樣的方法來采編制作,使得節(jié)目的實用價值、情感價值得以爆發(fā),增強了電視理論文獻片的感染力,也實現了新聞媒體的“三貼近”原則,從而使得整部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正確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為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完成《情系民生》這一電視理論文獻片的一大障礙?!肚橄得裆返木帉г谏鐣鹘y(tǒng)的就業(yè)、教育、分配、社保、穩(wěn)定等幾大現實問題的基礎上,不是停留在關注老百姓的生活瑣事上,而是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政府部門的舉措等以民生的角度進行解讀。從而具象分類明晰了民生之本——勞有所得、千秋基業(yè)——學有所教、健康福祉——病有所醫(yī)、人間晚晴——老有所養(yǎng)、廣廈萬千——住有所居、碧水藍天——環(huán)境保護、精神家園——文化生活等幾大方面的問題,并一一進行了事實論證,完成了理論的闡釋和實踐的正面證明。
在《民生之本》這一集中,編導娓娓道來,就業(yè)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國家大力解決下崗工人再就業(yè),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yè)轉移,抓好高校畢業(yè)生、復員退伍轉業(yè)軍人、新增勞動力的就業(yè)問題,制定勞動者自主擇業(yè)、市場調節(jié)就業(yè)、政府促進就業(yè)的方針,使人人有活干,有飯吃。
在《千秋基業(yè)》這一集中,編導則著重講述了教育是黨和國家民生之千秋基業(yè),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富民強國的基礎。繼而闡述了國家如何加大教育投入,特別是加強農村義務教育,以及解決進城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等問題。
英國學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提出公共新聞之說:“新聞媒介應該擔當起更積極的角色,致力于提高社會公眾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基礎上的行動能力,組織和推動公眾討論和復興公共生活,告訴社會公眾如何去應對社會問題,幫助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痹谌粘5男侣剤蟮乐?,廣大農民歷來都是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弱勢群體,反映到新聞傳播上,農民的弱勢地位也沒有什么改變。盡管“三農”問題已越來越廣泛地受到社會關注,但在媒體的日常報道中卻總是忽視農民和農村生活。難能可貴的是,《情系民生》這部作品,極大地關注了農村生活和農民,使城鎮(zhèn)居民更加了解“三農”問題。
《情系民生》在完成上述史學和電視美學價值的同時,還將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付諸實踐,突出了紀實性和原生態(tài)的特點。
傳統(tǒng)新聞為了政治宣傳的需要,往往把畫面和話語權全部交給了權威人物。而《情系民生》在緊緊抓住權威人物為節(jié)目本身服務的同時,更注重回歸電視新聞的本質,通過采訪上百位基層百姓,拍攝一系列民生故事,來突出電視媒體的畫面優(yōu)勢。拍攝手法上,使用了紀錄片的手法,增強了可看性和真實性。
整部作品強調人文關懷和平民視角。所有的選擇不是從事或物出發(fā),而是從人出發(fā),體現了民生的視野、民生的態(tài)度、民生的情懷,反映了真正關系到群眾利益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問題,這也是政府關心的,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這樣,就遠離了低俗和平庸,提高了《情系民生》這部作品作為民生新聞電視作品的品質。
創(chuàng)作中善于抓情節(jié)、抓細節(jié),注重現場感和畫面感。這有賴于編導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仔細斟酌篩選事件,并在事件發(fā)生時攝錄相關素材,獲得第一手資料,通過還原現場,增強片子的可視性。其次,在聲音上,盡管很少有編導記者出鏡,但由于大量地使用了同期聲以及合理恰當的背景音樂,整部片子立體而生動。
在受眾意識越來越強的當下,作為一部民生主題的電視理論文獻片,《情系民生》不是簡單地就事論事,而是站在媒體特有的高度,用科學的操作方式,實現了由一般性貼近向高度貼近、深度貼近的躍升。
《情系民生》憑借電視和理論兩者無縫鏈接的大手筆、大制作,成為以高度成功、以深度取勝的典范。這種操作方式是提升媒體民生新聞品質的重要保證,也給社會及業(yè)界帶來了又一電視創(chuàng)作理念的奉獻。
江西電視臺)
欄目責編: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