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 李潔超
“紅色經典”影視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河南科技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 李潔超
“紅色經典”影視作品作為受眾最廣的藝術形式,在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素質方面具有特殊的優(yōu)勢。將“紅色經典”影視作品中的紅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凸顯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對全民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紅色經典影視 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 價值
“紅色經典”影視作品蘊藏著獨特的民族記憶與民族文化,它負載著國家意志和社會規(guī)范,體現著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理想、愛國情懷、價值觀念和道德訴求,作為一種弘揚主旋律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它具有較強的隱性教育功能。同時,作為獨特的精神文化,“紅色經典”影視作品所傳承的民族精神、集體主義觀念和愛國主義信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它所傳達的紅色精神,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與我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高度統(tǒng)一的,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紅色經典”就是指以革命話語為主要形式創(chuàng)作的影視作品。從廣義上說可以認為,凡是反映共產黨人、愛國進步人士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所進行的浴血奮斗,以及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付出的艱辛努力的影視作品,都可以視為“紅色影視”。狹義上說,“紅色影視”則是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人和愛國人士先進事跡的作品。[1]比如,《長征》、《開國大典》、《風云兒女》、《紅日》、《烈火中永生》、《延安頌》、《鐵人王進喜》等等。這些優(yōu)秀作品構成了“紅色經典”影視長廊,反映了共產黨人、愛國進步人士和千千萬萬中華兒女在建立新中國過程中所展現的艱苦奮斗、甘于奉獻、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堅守信念、執(zhí)著理想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紅色經典”影視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1、政治性?!凹t色經典”影視作品反映了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品格,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優(yōu)良作風和先進文化,以及社會主義事業(yè)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反映了特定時期黨和國家的政治要求,凸顯著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價值取向和歷史使命。[2]“紅色經典”影視作品所傳遞的價值理念正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具有十分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導向。
2、藝術性。作為“紅色經典”的影視作品雖然有強烈的政治性,但其不是簡單的停留在政治教化的層面,而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生動曲折,場景的真實具體,人物形象的豐滿可信,語言的質樸純真和演員的出色表演來凸現其政治性,即通過藝術形式來傳遞政治理念。從中滲透出來的對政治信仰的執(zhí)著和對國家的忠誠展現了崇高精神境界、道德境界之美、正氣之美、大愛之美、執(zhí)著之美,增強了“紅色經典”的藝術價值。
3、教育性?!凹t色經典”影視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誠信教育等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它所傳遞的革命先輩理想與激情、光榮與夢想以及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激勵、鼓舞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使我們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凹t色經典”影視作品真實生動又感人至深,使觀眾在藝術欣賞中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教育,它擁有的獨特魅力成為提高人民群眾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基礎條件,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而生動的精神資源。
4、持久性?!凹t色經典”表達了這類題材的突出特點——經典,這意味著這類作品擁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在同時代、同題材作品中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并得到觀眾廣泛的認可和接受?!凹t色經典”影視作品從20世紀50年代誕生以來,歷經歷史變遷和時代推移,它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退,反而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更加顯示出其獨特價值,在歷史的變遷中展現其經久不衰的獨特魅力。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3]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是鼓舞中華兒女團結奮斗、昂揚向上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動力。“紅色經典”影視作品承載的紅色精神所傳達的本質正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它詮釋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為了取得民族解放、民族獨立,為了國家利益,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可歌可泣的經典愛國事例。
“紅色經典”影視作品作為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鮮活教材,體現了不同時期、不同群體和個人在不同條件和環(huán)境下的愛國主義行動,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例如,影片《風聲》中的中共地下黨員顧曉夢為掩護上級領導,傳遞情報,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只因她心懷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才會留下如此遺言:“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將與你們同在。敵人不會了解,老鬼老槍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同樣,電影《劉胡蘭》、《紅巖》歌頌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驗下的堅貞節(jié)操,展現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愛國情操,成為令人難忘的革命英雄并深深的鼓舞了觀眾的愛國熱情。若不是毫不猶豫的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若不是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在小我與大我間的取舍就不會有視死如歸的毅然之情。
“紅色經典”影視作品中的革命志士正是為了中華民族解放的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的縮影。革命先烈所堅持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革命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是中華民族的民族魂。在“紅色經典”影視作品中,所再現的長征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革命精神,深深的震撼和感染了每一位觀眾,激發(fā)了人們的愛國情懷。
“紅色經典”影視作品作為革命和建設年代積淀的特殊精神文化的代表,它本身就承載和蘊涵著為實現民族解放和共產主義事業(yè)而努力奮斗的理想信念。它所倡導的這種精神和信念,借助影視劇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來激發(fā)和引導觀眾,從而使觀眾在自覺不自覺的觀看過程中深化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社會主義信念。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在如今十分浮躁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我們特別需要用信仰的力量來讓浮躁的心靈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紅色經典”影視作品傳達的紅色精神正是我們心靈的“洗滌劑”。比如,電視劇《潛伏》中忠誠既是每個主角都面臨的最大考驗,也是每個堅定的革命戰(zhàn)士所必備的道德品質,正是這信仰的力量在不斷的支撐著余則成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與敵人的斗爭中去。電視劇《亮劍》中的主人公李云龍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對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心,就代表了革命時期所有革命志士的精神面貌。革命志士心中的理想信念使他們無論在何種艱難的處境中,都能夠頑強奮斗、堅定不移。電視劇《浴血堅持》給觀眾講述的是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的革命歷史,反映了周恩來、陳毅、項英等革命前輩率領的紅軍與敵人頑強斗爭的過程,劇中所展現的革命先輩們在艱難歲月里對革命信念的執(zhí)著堅守,滌蕩著觀眾的靈魂,激發(fā)了觀眾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紅色經典”影視作品中所蘊含的信念、誠信教育、意志力、責任心的培養(yǎng)和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它所展現的革命前輩為了實現理想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體現了樹立科學正確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艱苦奮斗精神的重要性,使觀眾自覺地接受了理想信念教育并自覺的明確堅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去尋找物質之外的不朽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4]“紅色經典”影視作品中所呈現的革命、建設年代積淀的獨特的民族記憶和民族精神,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氣息、民族感情、民族氣節(jié),這己經成為中華兒女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紅色經典”影視作品中所呈現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和境界,是一種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意志的體現,是一種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一種開拓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電視劇《井岡山》、《長征》、《遵義會議》、《延安頌》、《共和國的搖籃》等反映中央紅軍10年革命斗爭的“紅色經典”電視劇,通過表現革命英雄人物共產主義信仰和精神,謳歌革命先烈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堅定信念、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團結奮進、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能夠潛移默化地深入觀眾的思想,感染觀眾的心靈。使觀眾在藝術欣賞中自覺受到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的教育,不斷強化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20世紀的中國革命史,就是中華民族尋求解放、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演進的歷史。作為反映這段歷史的“紅色經典”影視作品對于我們繼承革命先輩光榮傳統(tǒng),珍惜生活、珍愛生命,把對國家的熱愛之情無私地獻給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著不可替代的時代價值。
縱觀“紅色經典”影視劇長河,一部部優(yōu)秀的作品無疑是一本本生動的教科書,既展現了英雄人物傳奇般的革命經歷,也展現了戰(zhàn)爭中“小人物”的英勇事跡;既反映了領袖、英雄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真諦。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不僅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它以其形式多樣、資源豐富、形式生動的優(yōu)勢,彌補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的不足。“紅色經典”影視作品在給觀眾提供精神產品的同時,也為觀眾打開了一扇通往其心靈和精神家園的大門,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1]柳禮泉、張紅明.“紅色影視”—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點[J].思想教育研究.2007,第02期:53-56.
[2]鄭安波、宋建國.利用“紅色經典”影視劇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時代文學.2009,第24期:213-214
[3]列寧.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8-169
[4]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8
10.3969/j.issn.1002-6916.2010.16.008
李潔超(1985-),女,彝族,云南楚雄人,河南科技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