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華,洪蝶玟,蔡志雄,劉少玲,陳 平,朱稚丹,黃月英
(中山大學附屬汕頭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汕頭 515031)
冠心病是危害中老年身心健康的常見病,其發(fā)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1]。絕經(jīng)后的冠心病患者作為一個較特殊的人群,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患病后往往比男性患者有更大的心理負擔[2],在住院接受治療護理期間易產(chǎn)生焦慮、緊張情緒,從而發(fā)展為焦慮癥,給患者和家庭、社會來沉重的經(jīng)濟和精神負擔。本文對2008年2月~2009年5月入住我院心血管內科CCU病房的冠心病合并有焦慮癥狀的患者進行了心理干預,效果滿意,現(xiàn)將護理總結如下:
2008 年2月~2009年5月符合WHO CHA診斷標準的入住我院心血管內科CCU病房的患者20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100 例)和對照組(100 例)。 干預組平均年齡(61.0±2.5)歲;對照組的平均年齡(60.3±2.6)歲。病例納入標準:①年齡≥55歲;②冠心病患者;③意識清楚,智力正常,能夠配合完成量表檢查;④無精神病史。兩組患者在文化程度、職業(yè)以及住院費用支付方式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礎特征比較(例)
1.2.1 采用焦慮自我評定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進行問卷調查
在患者入院當天進行問卷調查。由受試者進行自評問卷中的項目,研究者當場收回問卷并對問卷的完整性進行檢查,對患者進行焦慮情況的測定評分,其中,評定分數(shù)0~7分屬正常,8~10 分屬輕度,11~14 分屬中度,15~21 分屬嚴重。分數(shù)越高,反映焦慮程度越嚴重[3]。干預后在患者出院前1天再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及內容同前,收回問卷196份,然后將干預前后的結果進行分析。
1.2.2 系統(tǒng)性的心理干預
1.2.2.1 心理支持 女性患者是人群弱者,尤其是絕經(jīng)后的冠心病患者,環(huán)境的改變以及疾病的長期折磨、昂貴的治療費用甚至對于疾病的預后的設想,多數(shù)患者開始表現(xiàn)為抑郁、情緒低落、悲觀的現(xiàn)象,繼而出現(xiàn)了焦慮不安的癥狀,對此應耐心聽取患者的各種主訴,讓患者知道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質、治療計劃及可能的預后是關鍵。同時,入院后當班的護士應主動、熱情地接待他們,耐心細致地做好入院宣教,采取不同方式與患者交流,采用語言技巧與實際行動去增強患者的信任感,保持周圍環(huán)境的安靜、舒適、安全 ,讓患者心理得到安慰與滿足,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在治療及護理操作過程中,關心體貼患者,認真傾聽患者的內心感受,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幫助其建立自尊、自信的信心,使患者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讓患者了解負性情緒對疾病轉歸的影響,引導患者當處于一個無法拒絕的事實的時候,以調節(jié)情緒、穩(wěn)定心態(tài)來應對事實則是最好的選擇。向患者家屬展開家庭性支持方面的教育指導,普及絕經(jīng)期及絕經(jīng)期后的基本知識以及心理衛(wèi)生知識。指導患者家屬與患者的談話技巧、講解家庭支持性因素、家庭和社會應急事件的處理以及應對技巧等,讓患者家屬理解了家庭的支持是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的良好藥劑,也是幫助疾病轉歸的“效應器”。
1.2.2.2 認知干預 由有經(jīng)驗的主管護理師或護理組長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冠心病的醫(yī)療及健康知識的教育指導,內容包括疾病因素與預防、預后、治療疾病的新的發(fā)展趨勢、如何疏導患者的情緒以及康復保健等信息內容,主要形式為知識小手冊、宣傳欄、講座和交談等方式進行,每周1次,30~60 min/次。同時,以患者樂于接受的形式提供其需要的信息,從而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增加了患者的信心以及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克服了失衡的心理狀態(tài),以積極的情緒配合各種治療方案。
1.2.2.3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包括了精神支持與物質支持,它有效地緩沖社會心理應激,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個體緩沖生活事件帶來的心理壓力。在護理干預中重視患者的社會屬性,發(fā)揮社會、家庭系統(tǒng)的作用,調動患者及親朋好友、同事、領導等社會資源參與,為患者提供一個正性的支持,使患者能夠獲得穩(wěn)定的精神支持與物質支持,有效地緩解慢性應急事件引起的各種反應以及導致疾病的反復發(fā)作與病程的遷延。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兩組患者在心理干預前應用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分別在軀體化癥狀、焦慮因子以及SAS評分進行評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的SAS評分情況(±s,分)
表2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的SAS評分情況(±s,分)
?
冠心病是一種身心疾病,社會心理因素在其發(fā)生、發(fā)展、康復、預后等各環(huán)節(jié)中起重要作用,已逐步得到人們的共識。目前冠心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在我國和世界上居疾病之首。絕經(jīng)后婦女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比絕經(jīng)前上升4倍,對于絕經(jīng)女性冠心病患者來說,患病后往往比男性患者有更大的心理負擔,在住院接受治療護理期間易產(chǎn)生焦慮、緊張情緒,從而發(fā)展為焦慮癥,國內外已經(jīng)對心臟病患者合并焦慮的患病率開展大規(guī)模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心內科住院病人焦慮癥狀發(fā)生率為80.0%~83.3%[4]?;疾÷矢?,對冠心病預后極為不利,提出有效干預措施、及時實施應引起心血管臨床關注焦慮[5],不但使住院的絕經(jīng)后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下降,而且自主神經(jīng)調節(jié)失常,去甲腎上腺素活性增高,心肌易激惹,加重或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肌缺血加重,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和預后。
在絕經(jīng)期女性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上,除了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加強對癥處理的同時,如何通過合理干預進行系統(tǒng)性的心理干預,對患者開展心理疏導及心理支持,減輕其情緒的焦慮傾向,改善其心肌耗氧,從而幫助疾病的轉歸,是目前心血管臨床所應重視的問題。如Benson[6-8]研究發(fā)現(xiàn)放松的心理狀態(tài)能降低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性,而從減輕心臟的負擔和降低心肌的耗氧量。Linden等[9]報道經(jīng)過心理咨詢治療后,冠心病的心理問題、收縮壓、心率和膽固醇都有明顯的下降,冠心病復發(fā)率和死亡率有明顯下降,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Lee[10]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治療能夠明顯減輕冠心病患者的心肌耗氧,緩解患者焦慮情緒的嚴重程度。
為進一步探討冠心病合并有焦慮癥患者的負性情緒和干預效果,本組患者采用了綜合性的心理干預措施,向患者進行了心理疏導、心理支持,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增強了安全感,從而增加了患者的信心,降低了不良因素的刺激,促進了疾病的轉歸,所以心理支持是綜合性心理干預的關鍵;認知的干預,向患者及家屬提供了有關疾病的知識,健康教育,不但要使患者認識了疾病本身的性質,還得向其演示疾病的可治療性,糾正患者的對疾病的錯誤認識,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對延緩病情發(fā)展,減少癥狀的發(fā)作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患者的認知干預,及早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的宣教,提供有效的治療信息,有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促使患者以樂觀的態(tài)度接受疾病的挑戰(zhàn),這是實施護理干預的首要保障。負性情緒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對疾病的康復起著積極的作用[11]。人是社會的一分子,社會的支持是建立在社會網(wǎng)絡機構的各種社會關系對個體的主觀與客觀的影響力[12]。社會支持作用是間接影響因素,能夠對應激反應起著緩沖作用,無論哪種形式的社會支持均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對疾病的恢復起著重要的作用。
本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不容樂觀,焦慮癥狀較為明顯,而通過干預后,SAS分數(shù)有明顯的下降,這說明對絕經(jīng)后患者及早實施系統(tǒng)性的護理干預,可以緩解患者的焦慮癥狀,改善心理健康狀況,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和預后。
[1]許慧,孫紅,李靜.冠心病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J].中國健康教育,2001,17(5):290-291.
[2]安思訓,楊曉華,張為眾.心理干預對中老年婦女冠心病治療的影響及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2671-2672.
[3]吳文源.焦慮自評量表(SAS)[J].上海精神醫(yī)學,1990,新2(增刊):42-44.
[4]Thurston RC,Kubzansky LD,Kawachi I,et al.Do depression and anxiety mediate the link betwee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CHD[J].Psychosom Med,2006,68(1):25-32.
[5]Wang W,Lopez V,Martin CR.Structural ambigu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06,26(4):6.
[6]Benson H.The relaxation response[M].New York:WilliamMor-row and Company,1975.
[7]Benson H.Systemic hypertension and the relaxation response[J].N Engl J Med 1977,296(20):1152-156.
[8]Benson H.The relaxation response:history,physiological basisand clinical usefulness[J].Acta Med Scand Suppl,1982,660:231-237.
[9]Linden W,Stossel C,Maurice J.Psychosocial interventrons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metanalysis[J].Arch Intern Med,1996,156(7):745.
[10]Lee HR.Effects of relaxing music on stress respons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Taehan Kanho Hakhoe Chi,2003,33(6):693-704.
[11]沈雪妹,汪敏.醫(yī)學心理學[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1998:267-268.
[12]吳小桃,劉旭峰.社會支持的本質及其測定[J].中國社會醫(yī)學,199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