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加,雷 揚,鄒曉東
(北京大學 物理系;北京大學 元培計劃委員會,北京 1 0 0 8 7 1)
再看寒武紀碰撞性生命進化的機制
張維加,雷 揚,鄒曉東
(北京大學 物理系;北京大學 元培計劃委員會,北京 1 0 0 8 7 1)
在深入研究寒武紀大爆發(fā)時期地球環(huán)境和生命過程后大膽提出假說:前寒武紀晚期,地球上尚無主大陸.5~6億年前,某天體側擊在古赤道附近淺海,直接導致主大陸生長、起源.碰撞導致的裂隙與切向力造就了現(xiàn)代板塊運動.碰撞的高溫結束了大冰期,使生物信息得以交流,并啟動基因調控機制、釋放HSP90變異.然后,在新生臭氧層保護與有氧呼吸能量供應下,地球另一端幸存地下生命爆發(fā),產生硬殼及復雜的新陳代謝以適應高溫高壓.
古生物節(jié)律;等比例加速膨脹;寒武紀天體撞擊
目前,寒武紀研究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學者.本研究目的為探索遠古地球及其所在天體系統(tǒng),探索寒武紀天體撞擊事件及與之相關的一系列環(huán)境變化、地質變化、生命變化.
2.1 碰撞性高溫高壓
當時整個地球處于巨大冰期,并且在今所有鄰近大陸上找到了當時冰河的證據.這樣的冰固條件下地球只有極原始的單細胞生命.
而斯坦福大學諾曼·斯利普模擬[2]表明大規(guī)模碰撞會造成全球性高溫高壓.寒武紀,第二次新元古代冰期M a r i n o a n(約6 0 0 M a)突然消融,洪水泛濫了地球[3],這說明當時有一股巨大熱量!這也正可解釋古陸水體沖刷的痕跡.“寒武紀大爆發(fā)”中,后生動物迅速起源,構成了今日生物的幾乎所有門類,而且主要以硬殼類為主.這也說明,當時確有巨大的高壓,熾熱的溫度,且造就了一場進化[1].
而且這些硬殼類又有一個有趣的特征:早寒武世的三葉蟲,一般頭部巨大,尾部短小,如小遇仙寺蟲;中寒武世的,頭尾大小近乎相等如德氏蟲;晚寒武世的頭尾多半光滑圓渾.這說明早期三葉蟲乃至其他所有寒武紀生物所承受壓力大、溫度高.而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熱量散失了,造成高壓的碰撞也遠去了.
2.2 碰撞性生命進化
碰撞會造成舊生命體系大滅絕.而撞擊產生的大量有利條件又重新促成生命進化:
①碰撞消融冰川:冰期水體流通不暢,生物難以交流和交換遺傳信息.但碰撞無疑會終結冰期,使進化信息交流得以進行.
②碰撞分解產生 O2:據 B e r n e r,1 9 8 9[13]:寒武紀之前大氣中O2的水平是極低的.(條狀鐵沉積、水體溶解氧含量低、含鈾礫巖的存在等也說明了這一點.)寒武紀時突增至現(xiàn)在7%-1 0%,最終達到現(xiàn)在水平.臭氧的增加也是巨變性的.而這種巨變性增加正好由S u p e r-c o l l i s i o n的海水分解提供!
P a u lG.F a l k o w s k i小組通過分析海底原始沉積物中碳和硫的同位素記錄,計算出過去數億年內大氣中的氧含量.結果也發(fā)現(xiàn),6億年前的大氣氧含量約為2 0%,與現(xiàn)在相近.[11]
有氧呼吸的效率是無氧呼吸的1 8倍,進化的能量就此產生!同時由于當時大氣成分是氮氣,產生的氫氣除了大量通過氫冕逃逸外,將與氮氣反應生成氨氣,氨氣溶于水成肥!
③碰撞產生臭氧層:寒武紀臭氧層突生[14].
④碰撞啟動基因調控機制:調控基因負責控制所有其他基因的表達.已發(fā)現(xiàn)調控基因最早在形成伯吉斯頁巖的5.3 5億年前存在[4].
⑤碰撞啟動熱休克蛋白9 0(H S P 9 0):H S P 9 0能積累很多突變.一旦環(huán)境條件驟變,所有D N A突變就表現(xiàn)出來,在很短時間內演化出形態(tài)各異的許多生物.且這些差異能遺傳[5].
⑥碰撞造成雙倍體發(fā)達:寒武紀天體碰撞事件會導致生命雙倍體進一步發(fā)達,從而有性生殖能力得以普及,極大地加速生命進化:A.環(huán)境劇變可導致染色體加倍.震旦紀冰川碳酸巖層正說明了氣候突變[6].B.碰撞必然會誘變造成菌落中單細胞生物的某些個體間細胞膜融合,這樣就有一部分生物可以最終成為雙倍體.
證據:A.張昀等1 9 9 5年:6億年前進化產生了具有有性生殖方式的生物[7].B.寒武紀大爆發(fā)古生物絕大多數行有性生殖.
⑦碰撞導致快速有殼化的生物化學機理:A.新生命爆發(fā),大量新生藻類發(fā)達,從而大量的磷被富集,為生命體的有殼化提供了原料準備;B.由于產生大量極易溶解于水的氨氣,海水P H變?yōu)閴A性,生物體很難把多余的生成物排除到體外,因而形成甲殼;C.高溫高壓促使生命進化出殼體,否則被淘汰.
⑧碰撞造成廣泛大陸坡加速生命進化:大陸斜坡的產生為生物體提供了一個富有陽光的理想場所.
⑨碰撞高溫加速分子進化:我把香農信息論引入[8],導出自然選擇學說的微觀表達——有利基因變異是更真實地反映了客觀世界的D N A記載,起到信息作用.要使信息增加1 b i t,則外界至少輸入K T l n 2J的熵流.一個物種進化所需要的熵作為有效熵S有效,該物種利用攝取的熵流補充生命體產生的負熵的利用效率記為η.則有:S有效=S熵流×η
正是碰撞產生的高能環(huán)境致使S熵流增加,有氧呼吸致使η增加1 8倍,從而獲得足夠的有效熵以補充寒武紀進化產生的負熵!
還可以解決著名分子鐘疑難.Wr a y計算出寒武紀早期分子進化速率為常速的6 5倍.這可解釋為碰撞造成高溫熵流加速分子進化.而D o o l i t t l e于1 9 9 6計算出前寒武紀分子進化速率低于常速也可用此解釋.
幸存地下生命在新的天地里自由地爆發(fā)!
2.3 撞擊位置在古赤道的原因以及穩(wěn)定性的驅使導致其成為極地
寒武紀晚期,推算出古澳洲當時應位于赤道附近,可是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冰河的遺跡!前寒武紀冰川相關的巖石經古地磁測試,古緯度多為中、低緯[21].所以我猜想,當時的地球以今日赤道附近某一連線為軸自轉:
證據:據發(fā)現(xiàn),古南極洲在岡瓦納大陸中位于古“赤道”附近.也可見當時撞擊劇烈,致使地球改變了自轉軸.大碰撞后,撞擊所在兩端板塊會逐漸成為自轉軸的兩端,可以用轉動模型的能量最低原理和平行軸定理說明.
這也恰好可解釋新元古代冰期數值模擬結果[12].
圖1 碰撞過程圖示
寒武紀存在天體撞擊事件,導致大陸主體起源、生命進化.
〔1〕劉羽.寒武紀大爆發(fā)之前生命和地球環(huán)境演變過程新解[J].自然科學進展,2005(6):39.
〔2〕保羅·戴維斯.第五項奇跡——生命起源之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3〕Kaufman A L.et al.Isotopes,ice ages,and terminal Proterozoic earth history [J].Science,1997,95:6600-6605.
〔4〕陸放.基因變異與生命大爆發(fā)[J].飛碟探索,1998(5):44.
〔5〕Rutherford S L.etal.Hsp90 ascapacitorfor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J].Nature,1998,396(6709):336-342.
〔6〕Hoffman PF.Comingsand goingsofglobal glaciation on aNeoproterozoictropicalplatform in Namibia[J].GSA Today,1998,8:1-9.
〔7〕我科學家發(fā)現(xiàn)生命性別起源于6億年前[J].科學中國人,1996(10):61-62.
〔8〕袁聰,等.Shannon信息論及其新發(fā)展[J].通信技術,2002(10):77-79.
〔9〕J.D.A.Piper.The Neo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Rodinia or Palaeopangaea? [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0,(176):131-146.
〔10〕Joseph G.Meert.A synopsis of events related to the assembly ofeastern Gondwana[J].Tectonophysics 2003,(362):1–40
〔11〕Paul G.Falkowski.The Rise of Oxygen over the Past 205 Million Years and the Evolution ofLarge PlacentalMammals[J].Science .2005.9.30:2202-2204.
〔12〕張啟銳,等.從“全球冰川”到“雪球假說”——關于新元古代冰川事件的最新研究[J].高校地質學報,2002(4):110-118.
〔13〕Berner RA et al.A new mold for atmospheric oxygen overPhanerozoic time[J].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1989,289:333-361.
〔14〕Iwasaka.Y.Earth Environment.Iwaba Press,1996,4.
Q 9 5 1
A
1673-260X(2010)10-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