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剛
(長春工程學院勘查與測繪工程學院,吉林長春 130021)
應用型本科非測繪專業(yè)“工程測量”教學改革的研究
呂忠剛
(長春工程學院勘查與測繪工程學院,吉林長春 130021)
為適應測繪發(fā)展的需要和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在分析應用型本科非測繪專業(yè)“工程測量”的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教學改革的方案,建立了課程的新體系、新框架及內容的新模式,并指出改革的過程控制與保障措施。
非測繪專業(yè);應用型本科;工程測量;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改革
自20世紀90年代起,非測繪專業(yè)設置的“測量學”課程逐漸地轉變?yōu)椤肮こ虦y量”課程,意在加強工程應用能力。尤其是近幾年,工程單位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土木、交通、水利、水電、勘查等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不僅會利用測繪成果解決專業(yè)問題,同時還要求其具有提供一般性工程測量成果的能力[1](如測圖、放樣等),即要求“懂測繪、會應用、能測繪”。這些專業(yè)的學生在近幾年的測繪職業(yè)資格認證中,也在紛紛申請考證,一方面為就業(yè)提高競爭力和擴大就業(yè)面,另一方面為從業(yè)提供發(fā)展空間。工程單位和學生對測量的這些要求并非暫時的,而是一種長遠趨勢,因此,測量教學必須以滿足這些需求為前提,解決諸多矛盾,深化教學改革[2]。
1.課程現(xiàn)狀
目前,“工程測量”課程普遍設置為理論課與集中實習這兩大部分。其中,理論課為 50~60學時,實習為 2~3周,內容結構與學時分布見表 1、表 2。
表 1 理論課程內容結構及學時分布
續(xù)表1
表2 實習內容結構及學時分布
課程內容以基礎為主,基本兼顧了常規(guī)與現(xiàn)代測繪的原理、方法等,這些可以從近幾年出版的各類規(guī)劃、精品教材中得出結論。
儀器設備的配置以一個標準班為 40人、4~5人為一組計,各類儀器均需配置 8~10套,但隨著班數(shù)(同時上課或實習)的遞增,每班的實際配置卻在明顯遞減,其概略統(tǒng)計數(shù)量見表 3。
表3 主要設備配備統(tǒng)計表
2.突出矛盾
分析課程現(xiàn)狀,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中“工程測量”課程最為突出的矛盾,有以下三大方面,即:
1)課程內容多與學時少的矛盾。測繪事業(yè)發(fā)展迅速,應用廣泛,新內容不斷增多,要求逐漸提高,但學時未增甚至壓縮。盡管已進行過多種多樣的內容與方法改革,但這種矛盾還在加劇。
2)教學設備投入不足,及設備條件與實際應用脫離的矛盾。非測繪工程單位以全站儀為主要測量設備,而目前教學則以經(jīng)緯儀、水準儀為主,全站儀為輔,造成教學與實際脫離的現(xiàn)象。盡管教學工作中這種局面在逐漸改觀,但投入明顯不足,尤其在多班同時(≥4個)上課或實習時現(xiàn)代測繪技能訓練近乎演變?yōu)檠菔?常規(guī)設備數(shù)量也明顯滿足不了要求。
3)單一教學與綜合應用的矛盾。面向專業(yè)進行測繪教學的這一傳統(tǒng)理念對應用型本科畢業(yè)生面向的工程單位顯得單一,工程單位對于相近專業(yè)的劃分比較模糊,勢必要求教學在這一模糊的區(qū)域內進行綜合。盡管在教學過程中已進行了舉一反三的工程應用,但從我們目前調研的 30多家單位反饋的信息來看,還必須給以綜合應用更高程度的重視,加大改革力度。
面對課程現(xiàn)狀與突出的矛盾,“工程測量”課程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教學改革,以適應學科發(fā)展的需要和滿足工程單位的要求。
1.課程體系改革
構建新體系、新框架。條件具備的,應將目前的工程測量課程拆分并擴展為測量基礎及實習、測量應用及實習、現(xiàn)代測繪技術這三方面課程,詳見文獻[2]。條件不具備的,仍按現(xiàn)行理論與實習設置,但理論應按兩模塊設置,即基礎、現(xiàn)代測繪與應用,學時比按 1∶1配置;實習按三模塊設置,即基本技能、應用技能、綜合能力訓練,學時比按 1∶1∶1配置。這樣表 1、表 2將調整為表 4、表 5,表 5依能力要求按項目列出。表 4較表 1層次更加鮮明,基礎部分壓縮了約 10學時,補充至現(xiàn)代測繪與應用;表 5較表 2明顯增加了應用,使三種能力在交錯中遞進提高。
表4 理論課程內容結構及學時分布
表5 實習內容結構及學時分布
2.課程內容改革
課程新體系很明確,就是要大幅壓縮傳統(tǒng)內容,增加現(xiàn)代測繪內容[3]及工程應用[4]。對于理論課,精簡水準、角度、距離、控制測量等內容,刪除或精簡模擬法測圖,增強 3S和工程應用內容,尤其要擴大應用工程的領域,增強全站儀、GPS在工程中的應用等。對于實習,以夯實理論為基礎,精選對應內容;以提高應用與綜合能力為重點,不強調“精”,而強調“能”和“會”。
3.教材改革
目前,各類規(guī)劃、精品教材較多,內容比較豐富,基本上反映了工程測量發(fā)展的主流。但目前的通病是:基礎部分中的儀器部分背離實際,如水準儀應已自動安平、經(jīng)緯儀應以電經(jīng)或全站儀為主;現(xiàn)代測繪部分零散,主流設備功能介紹與使用過于指向單一儀器,如說明書;應用工程部分僅面向單一專業(yè),幅度過窄。因此,教材改革必須結合發(fā)展、力求實際、層次清晰,拓寬現(xiàn)有專業(yè)應用范圍,使教材不僅僅為教學服務,也要為畢業(yè)生從事相關的工程技術服務。
4.教學理念與方法、手段改革
針對目前教學對象為“90后”的特點,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和研究教學方法,正確處理好教與學、課上與課下的關系,引導學習,提高興趣,提高自學和探知能力。在教學方法和手段方面,教師必須要學會換位思考,再去精心設計、組織教學,否則只能是啟而不發(fā)、灌而不入;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真題針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進一步開發(fā)將學習與情趣合一的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等,為學生學習提供良好的平臺。
5.實踐環(huán)節(jié)與學習方式改革
面對學時少、內容多、設備條件限制的突出矛盾,應進一步細化實踐環(huán)節(jié),實行課上和課下、必修和選修實驗的分流,實習的規(guī)定任務和任選任務的分流,充分利用實驗室和學生的課外時間,加強第二課堂的管理及自主學習;探討自主學習方式,加強課外管理,設立各種協(xié)會,促進研究性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6.考試與考核改革
考試暫時還像指揮棒一樣具有導向作用,因此,考試內容必須肩負起課程廣度和深度的重責,并且嚴肅、公正,才能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和實現(xiàn)。建立多題型、多內容、有基礎、有應用、難易結合的動態(tài)試題庫或試卷庫,隨機出題將會夯實改革成果。對于實習,將總任務分解為階段任務,形成任務驅動式實習,并按分解任務,逐次考核,按比例核算最終成績。這種理論和實習的考核改革,在我校已推行 3年,效果非常顯著。
要落實改革方案,實現(xiàn)改革目標,必須改善硬環(huán)境,加強軟環(huán)境建設[5],形成共識,不斷總結經(jīng)驗,即:
1)充分溝通,得到領導與專業(yè)的重視和認可,加快改善設備條件,推行深層次教學改革。
2)充分調研、總結,面對挑戰(zhàn),形成共識,切實加快各項軟環(huán)境建設,為教改深入提供支撐和平臺。
3)充分提高責任意識,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提高整體素質,落實責任目標,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科研水平。
4)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形成激勵機制,防止應對,夯實教學過程,實實在在地獲取教改成果,受益求知的廣大學生和用人單位。
對應用型本科非測繪專業(yè)的“工程測量”課程,只有進行深層次的教學改革,才能與測繪發(fā)展同步,與用人單位適應,否則很難滿足“懂測繪、會應用、能測繪”的要求。因此,本文立足現(xiàn)在,分析現(xiàn)狀,強調應用型本科畢業(yè)生的特點,強調與時俱進,全面推進教學改革[6]。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教改成果在我校土木、水電等專業(yè)已運行 3~5年,效果非常顯著,目前已推廣至其他十幾個專業(yè)。只要我們細心研究,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就會不斷地將“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改革推向深入,擴大就業(yè)市場,惠及學校及廣大學生。
[1] 朱愛民,萬德臣.土木工程測量教學內容新體系的建設與實踐[J].測繪通報,2004(8):53-55.
[2] 段貽民,杜國標.非測繪專業(yè)測量學教學改革方案的研究[J].測繪通報,2004(5):58-60.
[3] 聶志紅.《工程測量》教學改革實踐與思考[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35-37.
[4] 鄭麗娜,左淑紅,王笑峰.論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改革[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7(1):137-138.
[5] 周新力.對非測繪專業(yè)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中一些問題的探討[J].地礦測繪,2006(1):47-49.
[6] 寧津生,王儂,翟翊.測繪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M].北京:測繪出版社,2006.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for Engineering Surveying in the AppliedMajors of Non-geomatics Specialty
LüZhonggang
0494-0911(2010)07-0075-03
P258
B
2010-02-09
呂忠剛(1965—),男,滿族,遼寧新賓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工程測量與數(shù)據(jù)處理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