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麗,龔 敏
(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血液腫瘤科,湖北襄樊,441000)
本科2003年3月~2008年10月,對66例35歲以下乳癌患者進行心理狀況調查及心理干預治療,幫助患者樹立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完成了治療?,F(xiàn)報告如下。
選擇本院同期收治的經細胞學、病理組織學確診為乳癌的患者66例;年齡≤35歲;人體功能狀態(tài)評分(KPS評分)≥70分;既往和目前無精神疾患及智力、意識障礙。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病例年齡、受教育程度、分期、經濟狀況、KPS評分等,經卡方檢驗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實驗組34例實施心理干預治療;對照組32例只進行常規(guī)健康教育。分別采用焦慮狀態(tài)/特性問表(STAI)[1-2]評定狀態(tài)性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DS)[3]評價抑郁水平;改進的視覺模擬量表(VAS)[4]評估恐懼程度。分別于入院當天及入院后10 d各評定1次,積分用標準分。
心理干預的具體方法:①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療:以耐心熱情,精湛熟練的醫(yī)護質量使患者獲得信任與安全感,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②個別的心理行為干預:通過一系列的個體接觸了解患者的痛苦,經過分析解釋、誘導、勸說,改變患者不良認知及降低消極情緒反應,并利用一定的行為訓練技術。③集體心理行為干預:組織乳腺癌的患者,進行交流及談心,借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幫助患者改善消極情緒,矯正不良行為,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④音樂治療加放松內心意象法:通過聆聽欣賞樂曲,引起人體全身肌肉放松,在此基礎上想象體內的“抵抗力”正在殺滅腫瘤細胞,以調動機體的抗病能力。
對照組干預前STAI、SDS、VAS評分:干預前后對照組STAI、SDS、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無明顯好轉,焦慮、抑郁、恐懼情況無顯著改善。見表1。
表1 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后STAI、SDS、VAS評分比較( ±s)
表1 對照組患者干預前、后STAI、SDS、VAS評分比較( ±s)
項目 n STAI SDS VAS干預前 32 28.95±5.47 30.81±3.69 33.98±3.82干預后 34 27.08±3.19 29.41±3.43 32.89±1.47
實驗組干預前后STAI、SDS、VAS評分比較:實驗組干預后STAI、SDS、VAS評分均降低,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好轉,焦慮、抑郁、恐懼情況亦顯著改善。實驗組干預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實驗組患者干預前、后STAI、SDS、VAS評分比較( ±s)
表2 實驗組患者干預前、后STAI、SDS、VAS評分比較( ±s)
項目 n STAI SDS VAS干預前 34 30.16±5.18 30.74±5.72 35.38±3.29干預后 34 24.63±3.27 24.38±2.89 30.74±1.36
兩組干預前后STAI、SDS、VAS評分比較:心理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STAI、SDS、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心理干預后,實驗組STAI、SDS、VAS評分均降低(P<0.05),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好轉,焦慮、抑郁、恐懼情況顯著改善,干預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中國婦女乳腺癌發(fā)病的高峰年齡較美國提前10年,30~39歲年齡組乳腺癌所占比例超過20%。而這些年齡段的女性恰恰正處于人生中事業(yè)或家庭的成熟季節(jié),有著非常迫切的社交、工作和維系家庭的需要。然而,確診初期即可出現(xiàn)抑郁、悲觀、憂慮、慌亂、焦慮、失去理智等心理改變和行為上失去理智等,這些情緒上的問題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更會影響她們的免疫功能和內分泌,乳癌患者因自己形體完整性破壞,使患者面對生命喪失和女性性征破壞的雙重打擊[5]。因此,患者普遍存在明顯的情緒障礙,焦慮、抑郁是乳癌患者最常見的情緒反應,而35歲以下乳癌患者情緒反應尤甚 。除具有癌癥患者的普遍心理反應,表現(xiàn)為悲哀、抑郁、焦慮,對生活無望無助,喪失興趣外,還表現(xiàn)自信心明顯下降、存在生活空虛感、對事物的興趣喪失,顧慮自己形體改變招致別人的異常目光,擔心治療會引起女性特征、性功能、生育能力等的喪失,擔心由此而引起丈夫、朋友及周遭社會的鄙視和遺棄,同時害怕因患病而失去職業(yè)和地位,減少或失去經濟來源,治療引起容貌毀損,造成在公眾中形象不佳,自信心受挫,沒有自尊,致使精神壓力大,情緒極度消沉?;颊哂袠O度緊張感伴有難以忍受的不適感,有的還出現(xiàn)嚴重的自卑心理,甚至產生自殺妄想等癥狀,是迫切需要進行心理干預的群體。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心理治療前后心理狀態(tài)比較( ±s)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心理治療前后心理狀態(tài)比較( ±s)
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干預前干預后變量實驗組(n=34)對照組(n=32)實驗組(n=34)對照組(n=32)抑郁 30.16±5.18 28.95±5.47 24.63±3.27* 24.63±3.27焦慮 30.74±5.72 30.81±3.69 24.38±2.89** 24.38±2.89恐懼 35.38±3.29 33.98±3.82 30.74±1.36** 30.74±1.36
[1]Derogatis LK.Psychology in carcer Medicine:a perspective and Overview[J].J Consult Clin Psychol,1983,54(5):632.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37.
[3]Watanabes,Koyamak.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 with the convenient digitizer[J].Anesthe siology,1989,71(3):481.
[4]Fox HB.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carcer dence and prognosis[J].Oncology Hunting,1995,9(3):245.
[5]郭蘭青.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8,25(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