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豪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鄭州450002)
請求言語行為與社會距離變化的互動關系研究
孫俊豪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鄭州450002)
社會距離的親疏是影響請求策略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際雙方的社會距離愈近,就愈傾向于選擇直接請求策略。二者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映射的互動循環(huán)變化關系。
社會距離;請求策略;互動循環(huán)變化關系
請求言語行為愈來愈成為語用學研究領域中的熱點話題之一。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一定的言語行為,這就是社會語用學所研究的內(nèi)容。本文探討社會因素中社會距離與請求策略的選擇之間的互動影響關系,即社會距離影響請求策略的選擇,反過來,請求策略選擇的變化也暗示、映射和引導人們之間社會距離的微妙變化。
英國語言學家A ustin于1962年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他認為語言不僅是描述客觀世界的工具,而且本身就在行使某種行為,即言語行為(Speech Act)[1]。后來美國語言學家Searle把這一理論提高為解釋人類語言交際的理論,認為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就是言語行為。Searle系統(tǒng)地發(fā)展了語言學家的言語行為學說,為言語行為提供了語言哲學的理論基礎,闡明了言語行為分類的原則和標準。他將言語行為分為:(1)陳述類(rep resentatives),如主張、建議、抱怨等;(2)指令類(directives),如命令、請求、提議等;(3)承諾類(commissives),如宣誓、承諾、威脅等;(4)表達類(exp ressives),如祝賀、感謝、責備等;(5)宣告類(declaratives),如任命、指派、宣判等[2]。顯然,請求語隸屬指令類。Searle的理論在學術界引起了語言學家的極大興趣,集中表現(xiàn)在對請求言語行為研究方面。
研究言語行為對于促進不同語言和文化的相互交融具有重要意義。語言學家Blum-Kulka開展了跨文化言語行為實施計劃(Cross-Cultural Speech Acts Realization Projects),該計劃收集并分析了不同語言文化中各種言語行為的表現(xiàn)方式,主要研究請求語和致歉語,旨在調(diào)查不同語言文化中請求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Blum-Kulka在這一計劃中,把英語請求策略分為三類:直接請求策略、規(guī)約性間接請求策略和非規(guī)約性間接請求策略[3]。這一總體的分類對漢語也是適用的。直接請求就是發(fā)話人直接表明態(tài)度,發(fā)出請求。間接請求是指請求不是直接提出來,而是借助某種手段間接地顯現(xiàn)出來,受話人需要通過某種理解推理去領會發(fā)話人的使役意圖。
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愈是熟悉愈是親密,請求的方式就可能愈是直接。語言學家Brow n& Levinson認為,請求在本質(zhì)上是和交際者的面子向背,即“威脅面子行為”(face threatening acts),因此需要有策略地拯救。面子威脅程度的大小取決于諸多因素,B row n&Levinson認為這些因素包括社會距離、社會權利和行為的難易程度等,它們對決定策略拯救的選擇有重要作用[4]。在眾多文化中,對面子威脅行為大小的估算包含以下三個因素:
第一,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用D表示)。
第二,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相對權勢”(relative power,用P表示)。
第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言語行為本身所固有的強加的“絕對級別”(absolute ranking of imposition,用R表示)。
一個言語行為對面子的威脅程度取決于上述三種因素,用公式表示如下:
Wx表示面子威脅行為的大小,D(S,H)表示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社會距離,P(H,S)表示聽話人相對于說話人所擁有的權勢,Rx表示在一種文化中面子威脅行為的強加級別。請看例句:
A1:Excuse me,do you by any chance have the time?
A2:Got the time,mate?
這兩句話都用來詢問時間。假設這兩句話的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權勢基本相同,即P值和R值均為常數(shù),那么剩下的唯一變量便是D值,即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社會距離了。如果二人是路上相遇的陌生人,那么D值顯然較大,因而Wx也較大,言語行為的威脅程度就相對較大些,于是說話人就應該選擇A1這一語言形式。如果聽話人和說話人是十分熟悉的朋友,社會距離很小,那么這一言語行為對面子的威脅程度就相對小得多。因此,說話人只需選用A2這種形式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不同的社會距離直接影響到人們對請求策略的選擇。
何自然先生認為,社會距離分為親戚、熟悉、一般認識、陌生,社會距離越近,人們越傾向于使用直接請求策略[5]。賈玉新先生指出,直接請求是漢語中一種極為常用且非常重要的使役方式,它明確而又直接,而且能顯示使役要求的正當和正式。在親屬之間,在有利于受話人的使役要求中,在顧及受話人肯定會順從自己的使役要求等的情況下,直接請求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而社會距離越遠,人們越傾向于使用間接請求策略,因為此時要向?qū)Ψ奖硎疽环N禮貌[6]。
英國語言學家Leech對間接性和禮貌的看法是“越直接越不禮貌,越間接越禮貌”[7]。一般來講,用直接的方式表達的話語欠缺禮貌,用間接的方式表達的話語則是講究禮貌的。也就是說,請求言語行為語言越間接,話語就顯得越禮貌。
綜上所述,國內(nèi)外的語言學家都考慮到了社會因素對請求策略的影響,也就是先把社會因素當做自變量,然后把語言的選擇當做因變量。發(fā)話人發(fā)出請求之前先考慮和聽話人之間的社會因素,然后再決定請求策略的選擇。
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變化無常,因此對請求策略的選擇并不總是遵循著“社會距離越近,人們越傾向于使用直接請求策略”這樣一個基本趨勢,最間接的請求并非最禮貌[8]。因為最間接的請求只有用在社會距離很遠的時候才表達一種禮貌,而用在社會距離很近的時候,此時就不單純表達一種禮貌了。不同請求策略的選擇,映射了發(fā)話人對他和聽話人兩者之間關系的重新定位。若以發(fā)話人為立足點,當他選擇不符合和聽話人之間社會距離的請求策略時,其中就已經(jīng)表達了其一定的用意和感情色彩;若以聽話人為立足點,面對發(fā)話人的不符合兩人之間既定關系的請求策略的選擇,也可以敏銳地感受到兩人之間關系的微妙變化和映射出的一種感情色彩。
一般來說,人們之間的社會距離是由不熟悉到熟悉,所以請求策略大體上是由間接變得更加直接起來。然后彼此就習慣于較為直接的請求方式。
另外,人們之間的關系在熟悉這個前提下還可以發(fā)生微妙的暫時性變化。比如說宿舍里的一位同學,因為另一位同學的表咔嗒咔嗒響個不停而影響了晚上休息,則會說“你能不能換一個走著不響的表?我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我晚上真的休息不好”。這個請求比平時的言語行為更加間接委婉,除了是因為威脅了對方面子的言語行為外,其實還夾雜了一定的感情色彩。這就要求聽話人有一定的敏感度,因為最間接的請求不一定最禮貌,這種最間接請求表達出的卻是一種特殊的情感。上例中如果聽話人明智的話,就會主動換一塊走著沒聲音的表,讓他人能好好休息。由此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可能會發(fā)生微妙的變化,比以前有了某種程度的疏遠。當有一天又聽到“請把門關一下好嗎”這樣的句子時,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時過境遷,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又都忘了這件小事,故彼此又變得親密無間了,肯定又會說“關上門吧”之類的話語。
請求策略的選擇和社會距離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映射、動態(tài)循環(huán)的關系。社會因素會影響到語言的選擇,反過來,語言也會映射和引導人際關系的變化。若人們剛認識時,就采用直接請求言語行為,會造成對方心理上難以接受。也就是說,話語請求方式會對人際關系的變化起到映射和引導作用。
請求策略的選擇和社會距離變化之間是一對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體,社會距離會影響請求策略的選擇,反過來,因為最間接的請求不一定最禮貌,不符合既定社會距離的請求策略的選擇也映射了社會距離的微妙變化,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映射、動態(tài)循環(huán)的關系。這提示人們在處理小到生活小事,大到商務談判、國際政治經(jīng)濟交往等時,受話一方應該敏銳地注意到如果請求策略不符合既定的社會關系時,交際雙方關系就會發(fā)生新的微妙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善于捕捉這種變化,以利于在交際往來中正確地作出各種預測和決策。
[1]Austin J L.How to do things w ith words[M].Oxfo 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69.
[3]Blum-Kulka,Shoshana,Juliane,G Kasper.Cross-Cultural p 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M].No rwood, New Jersey:Ablex,1989.
[4]Brow n P,Levinson 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5]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93.
[6]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7]Geoffrey N Leech.Princip les of p 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L td,1983.
[8]蘇文妙.文化價值觀與交際風格:英漢請求言語行為對比研究[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27-28.
Abstract:The speech act of request isoneof the p rincipal topics in p ragmatics.The choice of request strategy is susceptible to social variables such as social status.Acco rding to the equation p resented by Brow n&Levinson,the closer the social distance is,themo re peop le w ill employ the direct request.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oice of request strategy and the social distance among peop le is interactive,dynamic and cycling.Social distance affect the choice of request strategy,w hereas the choice of request strategy reflects a new tempo rary change in social distance among people.
Key words:social distance;request strategy;interactive cycling relationship
The interactive cyc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act of request and social distance
SUN Junhao
(Fo 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H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9476(2010)04-0049-03
2010-05-05;
2010-05-11
孫俊豪(1974-),男,河南鄢陵人,講師,主要從事語言學和英漢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