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昆山中醫(yī)醫(yī)院,江蘇昆山,215300)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臟慢性、進行性、彌漫性病變,腹水是肝硬化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其特點是在肝細胞壞死基礎上纖維化,并代之以纖維包繞的異常肝細胞結節(jié)。傳統(tǒng)療法是應用利尿劑并嚴格限制鈉鹽攝入,但易造成水電解質失衡和酸堿紊亂。本科采用疏肝健脾利水化濕活血為主,配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肝硬化腹水,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本院2008年2月~2009年7月住院患者68例,按隨機原則分對照組及治療組。治療組34例,男25例,女9例;年齡28~77歲,平均45.62歲;病程1~35年,平均 9.25年。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2例,血吸蟲性肝硬化9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對照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齡30~78歲,平均46.10歲;病程 1~33年,平均 9.30年。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1例,血吸蟲性肝硬化11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分布、年齡、病程病情及腹水量方面經統(tǒng)計學處理,具有可比性(P>0.05)。
入選標準:參照2003年重慶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病學術交流會上討論的肝硬化診斷標準[1],并經超聲或CT檢測證實有肝硬化腹水,腹水程度分級按文獻[2]標準執(zhí)行,并排除癌性、心源性、結核性等其他性質腹水,中醫(yī)辨證分型按《肝硬化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方案(共識意見)》[3]執(zhí)行。
治療方法:兩組均予營養(yǎng)支持和降轉氨酶的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
對照組:臥床休息,合理飲食,控制水鹽攝入,根據肝功能情況,分別給予支鏈氨基酸、谷胱甘肽靜脈滴注,利尿劑給予螺內酯和呋塞米聯(lián)合應用,酌情使用人血白蛋白或血漿,合并腹水感染者給予抗生素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治以中藥疏肝健脾利水活血,方用自擬柴苓湯,主要由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加減。柴胡10 g、芍藥 30 g、川芎10 g、甘草6 g、制香附 10 g、陳皮10 g 、白術 30 g、豬苓 30 g、茯苓 30 g、川樸 10 g,臨證加減:每天1劑水煎2次,每次濃煎200 mL,混勻后早晚服用。兩組均4周為1療程,2療程后參照相關標準[4-5]統(tǒng)計療效。兩組臨床療效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見表1。兩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分別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重癥者應臥床休息,輕者可適當活動。一般取平臥位或適當舒適體位,大量腹水者采取半臥位,使膈肌下降,利于呼吸。防止受涼、咳嗽、打噴嚏、便秘,以免增加腹壓而發(fā)生臍疝。
因肝病患者病史長、性情暴躁、愛發(fā)脾氣,服用中藥前應做好解釋工作,講解治療方法和預期效果,介紹治療效果顯著的病例,取得其合作,增強治療的信心。
病室保持安靜、整潔:保持室內清潔衛(wèi)生、無塵,調節(jié)室內溫度在24℃左右,避免患者受涼。非醫(yī)護人員嚴禁入內。護理人員嚴格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必要時執(zhí)行消化道隔離。根據患者證候的不同將患者安置到不同的病房。護理過程中應以人為本,予以關心、理解,采取個性化宣教和舉辦講座,通過指導、幫助、支持、交流及鼓勵,消除患者孤獨無助感。
注意水腫皮膚的清潔,保持床鋪平整、清潔、干燥。臀部、陰囊、下肢、足部水腫者可用棉墊托起受壓部位,必要時給予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預防壓瘡的發(fā)生。嚴密觀察腹水消退的情況及呼吸困難、心悸有無好轉,定期測量體質量、腹圍,準確記錄每日出入液量。
加強口腔的護理,預防口腔感染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用朵貝爾液或生理鹽水漱口3~4次/d,設法除去口臭,增加食欲。
肝氣郁結證:情志抑郁,善太息,脅肋脹痛或竄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舌淡紅,舌苔薄白,脈弦,治則疏肝解郁,理氣散結。注意休息,情志舒暢,飲食宜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如瘦肉,豬肝等,忌動物脂肪、辣椒,少食土豆等脹氣食物。中藥湯劑宜飯前溫服。
脾虛痰濕證:食少腹脹,便溏,神疲乏力,身重嗜睡,面色萎黃,舌淡紅,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治宜健脾慎濕化痰。給予低鹽或無鹽飲食,并輔食鯽魚湯、冬瓜湯等利尿,定期測腹圍、體重,正確記錄出入量,中藥湯劑宜溫服。
濕熱蘊結證:口干苦或口臭,大便溏或硬結,小便短赤,脘悶納呆,腹脹,皮膚鞏膜黃染,惡心嘔吐,舌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要臥床休息,腹大脹滿者取半臥位,給予清淡,良性食物,如芹菜,冬瓜等清熱利水,腹大脹滿難忍者,可用皮硝30 g水調為糊劑敷于腹部,2 h后去藥,必要時數小時后再用,定期測量腹圍,中藥湯劑宜涼服。
肝腎陰虛:眩暈耳鳴,五心煩熱或低熱,腰痛或腰酸腿軟,目干澀,口干咽燥,夜寐不安,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治宜滋補肝腎,病室宜涼爽,清靜,飲食可選用木耳,淡菜等煨湯,滋補肝腎,注意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如消化道出血等。有神志不清的可能為肝昏迷,要及時配合醫(yī)師進行搶救,加強口腔及皮膚護理,保持大便通暢。
脾腎陽虛證:面色不華,胃寒肢冷,腰酸膝軟,耳鳴頭暈,小便清長,納呆便少,下肢浮腫,舌淡胖,脈沉細或遲,治宜溫補脾腎,病室要保暖,向陽,陽光充足,中藥湯劑宜飯前熱服。
瘀血內阻證:面色晦暗,脅痛如刺,痛處不移,肝掌或蜘蛛痣,或見腹壁青筋暴露,舌紫暗,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積極調節(jié)患者情緒,避免不良因素刺激,寧心靜養(yǎng),積極配合治療。觀察面色鞏膜、蜘蛛痣、腹水腹壁靜脈以及出血情況,做好記錄。如出現腹脹、面色蒼白、心神不安、出冷汗應立即報告醫(yī)師進行搶救。
肝硬化腹水屬祖國醫(yī)學“鼓脹”范疇,是風、癆、鼓、膈四大難癥之一,歷來被視為不治之癥。發(fā)病主要涉及的臟腑是肝脾腎三臟,故其基本病機是氣滯、血瘀、水停。因根據《景岳全書》柴胡疏肝散,《丹溪心法》胃苓湯自擬柴苓湯以疏肝健脾,理氣行血,化濕利水。近年來通過大量的研究表明中醫(yī)辨證施治的效果是肯定的,可以改善肝內微循環(huán),降低肝內纖維素,促進肝細胞功能的恢復,對防止肝硬變的發(fā)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6]。本組觀察結果顯示中西藥合用治療肝硬化腹水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用西藥,因此,中醫(yī)護理也就尤為重要。作者對34例患者采取中醫(yī)的治療及合理口服湯劑的護理,不僅能彌補綜合治療及西醫(yī)護理的不足,而且能根據中醫(yī)護理的特點,用中醫(yī)的辨證施護的原則對不同證候的患者進行全身心的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采取中醫(yī)護理措施對住院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增強了患者的自我保護能力,提高了生活質量,降低了治療費用,改變患者不良行為習慣,對疾病的好轉、延緩肝硬化的進程及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積極的效果。
[1]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肝硬化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4,10(24):869.
[2]染擴衰.肝臟病[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686.
[3]戚中璽,耿蘭書.通絡軟堅膠囊治療代償期肝硬化60例[J].陜西中醫(yī),2007,28(10):1330.
[4]雷陵,劉家友,張一梅.消鼓舒腹散敷臍治療肝硬化腹水[J].中醫(yī)外治雜志,1995,4(1):20.
[5]張育軒.肝硬化臨床診斷#中醫(yī)辨證和療效評定標準-試行方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4,14(4):237.
[6]王伯祥.中醫(yī)肝膽病學[M].北京:中國醫(yī)學科技出版,199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