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體育科學研究所 師玉濤北京市木樨園體育學校 王宵松
跳水專項體能訓練在北京隊備戰(zhàn)第11屆全運會比賽中的應用
● 北京市體育科學研究所 師玉濤北京市木樨園體育學校 王宵松
專項體能訓練在跳水訓練中占重要地位。運動員空中“內(nèi)在力”的表現(xiàn)、下肢強有力的蹬伸等,都是通過科學的專項體能訓練而獲得。本文以北京跳水隊9名備戰(zhàn)第11屆全運會的隊員(男子3人,女子6人,涉及10m臺和3m板兩個項目)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其下肢運動鏈(以踝、膝、髖關節(jié)所組成的運動鏈)的最大力量和爆發(fā)力、核心區(qū)域力量水平和上肢帶力量水平進行6周的專項體能訓練,練習動作結構接近或模仿跳水各技術動作, 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分析和研究跳水專項體能需求,旨為我國跳水運動員的專項體能訓練提供參考。
根據(jù)跳水項目對運動員體能的要求,制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訓練計劃,即以核心區(qū)域力量水平的發(fā)展為中心,堅持下肢爆發(fā)力和上肢最大力量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體能訓練時間為6周,前兩周每周訓練兩次,負荷量中等;第3、第4周每周訓練3次,為大負荷量;第5周訓練兩次,負荷量中等;第6周訓練兩次,為小負荷量,雖然后兩周的訓練量逐漸降低,但訓練強度與第3、第4周一致。練習內(nèi)容如表1所示。
在6周訓練的初期和末期,對運動員下肢和腰腹力量進行效果測試,評價體能訓練效果。其中,利用HUR縱跳測力臺對隊員CMJ跳進行測試,方法為受試者雙手叉腰從直立或小幅度微蹲起動,快速下蹲至某一位置后立即向上起跳,選取縱跳高度和起跳初速度兩指標反映下肢力量情況;利用10次仰臥兩頭起所用時間反映腰腹力量(核心力量)情況。
2.1 CMJ縱跳測試結果分析
測試結果顯示,體能訓練前后運動員的縱跳高度與起跳速度的平均值均有明顯提高。運動員的縱跳高度平均提高1.91cm,經(jīng)配對t檢驗發(fā)現(xiàn),訓練前后呈高度顯著性差異(P<0.01);起跳速度平均提高0.08m/s,訓練前后呈顯著性差異(P<0.05)。
6周體能訓練中,運動員的下肢深蹲總負荷量為男隊員13 800kg、女隊員7 700kg。第1、第2周是中等強度,負荷重量逐漸增加。第3、第4周的訓練強度和量都達到最高水平,杠鈴負重為男子60kg,女子30kg,深蹲次數(shù)有所減少,但強調(diào)單次蹲起的爆發(fā)式發(fā)力,主要為了結合跳水起跳的專項特點。同時,技術課的訓練量也達到最大。第5、第6周,體能訓練量逐漸降低,但強度未變,杠鈴負重仍與第3、第4周一致,主要目的是提高運動員的下肢爆發(fā)力。
2.2 核心區(qū)域力量測試結果分析
表1 體能訓練的基本練習內(nèi)容
通過6周的核心區(qū)域力量訓練,運動員的腹肌力量有了明顯增長,10次仰臥兩頭起所用時間明顯下降,平均用時由9.34s減少至7.91s,配對t檢驗發(fā)現(xiàn),訓練前后呈高度顯著性差異(P<0.01)。提高最少的隊員李XX因受腰傷影響,未表現(xiàn)出應有水平。
體能訓練中,針對核心區(qū)域肌群多、結構復雜、功能不同等特點,實施了不同的訓練內(nèi)容。體能訓練課中安排動力性練習,技術課后安排靜力性練習,分別訓練核心肌群的快速收縮能力和姿態(tài)控制能力。
腹肌練習安排相對較多,每次體能課為15組,每組以10次仰臥兩頭起計時或10s計數(shù)的形式進行,練習方式交替或組合應用。不但能加強腹肌的快速收縮能力,還可避免單一刺激所造成的神經(jīng)興奮性的下降。靜力性練習中引入大量現(xiàn)代體能訓練中常用的平衡盤、瑞士球等器械,使運動員在不穩(wěn)定支撐條件下,訓練軀干深層肌群。
2.3 上肢力量測試結果分析
用6Rm(Msximal Repetition)臥推力量水平對運動員進行上肢力量水平測試。使用這種測試方法主要考慮到女隊員的上肢力量弱,避免造成上肢損傷。體能訓練后,男隊員的6rm臥推力量平均由20kg增加到30kg,女隊員由15kg增加到20kg。
跳水運動員的上肢力量水平除表現(xiàn)在起跳時配合下肢蹬伸外,還表現(xiàn)在6組臂立動作中的倒立推臺動作。上肢力量訓練主要是臥推或在檑木上進行斜角俯臥撐,運動員將腳支撐在檑木上,雙手撐地,軀干角度接近6組臂立動作中的推臺角度,以達到結合技術特點的目的。訓練效果顯示,運動員10m臺上的6組倒立動作的穩(wěn)定性提高較大,臂立狀態(tài)下控制身體的能力得到加強。
分析跳水技術可知,下肢的爆發(fā)力、核心區(qū)域快速收縮力量以及上肢力量是跳水運動員必須具備的能力。通過對北京跳水隊實施較為科學的體能訓練方案,使運動員體會到專項能力的提高對技術的積極促進作用,在起跳蹬伸、空中“內(nèi)在力”及入水壓水花等技術環(huán)節(jié)上均有明顯提高。
[1]吳延禧.跳水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
[2]王保成.競技體育力量訓練指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3]陳小平.當代運動訓練熱點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4]陳小平,黎涌明.核心穩(wěn)定力量的訓練[J].體育科學,2007 (9)
[5]周繼紅.跳水運動科學訓練過程中的若干要素關系探討[J].游泳,2006(2)
[6]張躍.測力臺上SJ和CMJ測試用于肌肉生物力學性能研究[J].體育與科學,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