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延澤,舍雅莉,阿賽古麗,張斌明 ,楊碎勝
(1.甘肅省腫瘤醫(yī)院乳腺科,甘肅蘭州 730050;2.甘肅省中醫(yī)學院病理教研室,甘肅蘭州 730000;3.西北民族大學醫(yī)學院醫(yī)學技能教研室,甘肅蘭州 73003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在全世界范圍內發(fā)病率明顯上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向[1-2]。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患者5年生存率已有明顯提高,但對于青年乳腺癌患者來說,手術后的乳房缺失和形體改變,會使其心理負擔比其他年齡階段患有同種疾病的患者更嚴重。因此了解青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并進行心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甘肅省腫瘤醫(yī)院于2003年4月~2010年5月收治的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69例,年齡21~35歲。未婚9例,已婚未育9例,其余均為已婚已育;大專以上文化程度33例,高中以下36例;腦力勞動者28例,體力勞動者41例;家庭年收入≥4萬元者39例,≤4萬元者30例。所有病例均經病理學證實為惡性腫瘤。
采用Zung抑郁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及自行設計的心理問卷調查表,分析不同文化程度、職業(yè)、經濟狀況的青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其中SDS和SAS量表測評得分>50分者,統計為抑郁和焦慮。
由專人發(fā)放問卷并向調查對象講解,不加任何暗示,由患者自行填寫;如不識字則由調查者逐一詢問后記錄。
數據采用SPSS 11.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各組間比較用Pearson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9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中分別有61例 (88%)和52例(75%)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慮,其中25例(89%)腦力勞動者存在焦慮心理,明顯高于體力勞動者(P<0.05);擔心術后會影響形體完美和性生活的青年乳腺癌患者分別為65例(94%)和 57例(83%);分別有 25例(76%)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和23例(82%)腦力勞動者擔心治療效果及預后,均明顯高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和體力勞動者(P<0.05);高收入者中有31例(79%)認為有社交障礙,明顯高于低收入者(P<0.05);有26例(87%)低收入者擔心增加經濟負擔,明顯高于高收入者(P<0.05),見表1。
乳腺癌是嚴重危害女性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惡性腫瘤,近年來,有很多學者對乳腺癌的心理影響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3-5],一致認為乳房缺損不僅造成了身體可見部分的缺失,而且還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35歲以下青年乳腺癌患者正處于事業(yè)和生活的黃金時期,其感情的脆弱和對惡性腫瘤的敏感決定了其獨特的心理特征,從調查表中總結出患者主要心理特征,并提出合理的心理干預手段。
表1 青年乳腺癌患者心理問卷調查結果Tab.1 The result of psychological questionnaire of young breast cancer patients
3.1.1 抑郁心理 對于青年乳腺癌患者來說,她們在心里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時,還要面對新的生活模式,乳腺癌患者會感覺無助,無力控制生活和對未來的擔憂,同時,還會在女性、母性、性方面產生不同于其他腫瘤患者的較大心理壓力,本調查顯示青年乳腺癌患者存在較普遍的抑郁心理,共61例,抑郁率達88%。
3.1.2 焦慮心理 調查顯示,有52例(75%)的青年乳腺癌患者存在焦慮心理。一方面,患者對手術療效、預后的擔心;另一方面,乳房切除后,對乳房缺失影響夫妻關系、自我形象的擔憂,以及對工作生活難被他人及社會接受而焦慮等。不同職業(yè)者對癌癥的焦慮程度不同,腦力勞動者一般受過高等教育,對癌癥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較體力勞動者焦慮情緒更重。
3.1.3 形體殘缺及性生活障礙 69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中,分別有65例(94%)和57例(83%)的患者認為乳腺癌手術后會影響形體完美和性生活,而且在不同文化程度、職業(yè)和收入情況的青年乳腺癌患者間無明顯差異。這充分說明青年乳腺癌患者在面臨重新恢復正常生活或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的挑戰(zhàn)時期,更多地是關注其形體的完美以及配偶對她們的反應,很多女性擔心自己對丈夫缺乏吸引力,導致性生活主動性差,也有的人擔心性生活會影響康復而停止性生活。
3.1.4 社交障礙 青年乳腺癌患者正處在社會中承擔家庭和事業(yè)上的多種角色的時期,手術治療對患者形體造成較大的破壞,患者認為自己失去女性特征和女性魅力而感到自卑,所以回避社交來往,自我封閉、深居簡出[6]。調查顯示,尤其是高收入者認為影響社會交往的遠遠高于低收入者(P<0.05)。
3.1.5 擔心治療效果和費用 跟所有癌癥患者一樣,青年乳腺癌患者對自身腫瘤心中無數,擔心治療效果,也擔心治療經費會讓家庭背上沉重的債務。調查顯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和腦力勞動者對腫瘤有一定的認識,因而更加害怕腫瘤已轉移、擴散,手術不能徹底清除或由于醫(yī)生技術及手術條件達不到而使手術失敗等;而家庭年收入在4萬元以下者則更加擔心增加經濟負擔。
3.2.1 健康教育 要消除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不良心理,首先要對患者進行乳腺癌防治基本方法和術后康復的健康教育。減輕患者的無助感和對治療效果及預后的不確定感,讓患者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消除恐懼心理,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并讓抑郁的患者多與性格開朗、積極樂觀的患者接觸,盡可能使其受良性影響。調動家屬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和患者一起了解與疾病有關的知識和技能,鼓勵他們有效地參與到患者的治療和康復中,幫助患者盡快康復。
3.2.2 心理疏導 青年乳腺癌患者由于術后乳腺的殘缺而產生自卑心理,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根據這些心理特點,進行耐心細致的心理疏導。應同情患者的處境,給予安慰和鼓勵,鼓勵她們要熱愛生活,接受現實,并告知術后形體的改變可通過戴義乳或乳房再造來恢復,使患者看到希望,提高自尊意識。同時解釋患者乳房切除以后不會影響正常的夫妻生活,但也應承認乳腺癌根治術會給患者和其丈夫性生活帶來不便和窘迫,患者會因身體的缺陷而羞于暴露自己,同時會擔心性生活會影響康復[7-10]。針對這一心理問題,應告訴患者和其丈夫,此階段可通過非形體接觸的情愛來彌補這一缺陷,經過一段時間以后,雙方心理適應了這種現實會自然好起來。對于擔心家庭經濟的患者,應當鼓勵其放下思想包袱,形成治病要緊的心態(tài),并通知朋友和單位多關心探望,以減輕患者心理負擔[11]。
3.2.3 家庭支持 家屬是患者的最主要看護者和社會支持來源,家庭支持是社會支持中最基本的形式,家庭成員的照顧和支持對提高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舉足輕重[12-13],尤其是患者的丈夫,體貼、關懷、愛撫對妻子提高生活質量十分重要,可使患者克服自卑心,樹立自信心。另外,醫(yī)生要多指導丈夫,邀請他們參與治療的選擇、傷口整形及性關系的討論,對于減輕患者心理壓力,維持良好的伴侶關系相當有益。在癌癥康復中和諧的性生活,有助于夫妻情感交流,有利于身心健康。
通過對69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分析,根據不同文化程度、職業(yè)類型、經濟收入的青年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可以有效地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影響,有利于患者樹立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和采取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有利于患者積極配合手術和術后的康復治療,為患者早日康復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條件,減輕心理負擔,擺脫情緒的困擾,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提高生活質量。
[1]婁艷梅,江海云.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問題與護理干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0(15)∶1323-1325.
[2]蔡雁.乳腺癌患者術后乳房缺失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2)∶105-108.
[3]Rowland JH,Desmond KA,Meyerowitz BE,et al.Role of breast reconstructive surgery in physical and emotional outcomes among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Natl Cancer Inst,2000,92∶1422-1429.
[4]趙茹,喬群,岳潁.乳腺癌術后乳房缺損患者的心理調查[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3,4(19)∶294-296.
[5]Ikeda T,Jinno H,Matsui A,et al.Overview∶current status of breast conserving therapy in Japan[J].Biomed Pharmacother,2002,56(1)∶182-186.
[6]高寶萍,李榮.青年女性癌癥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醫(yī)學信息,2007,20(1)∶145-146.
[7]唐麗麗,張宗衛(wèi).乳腺術后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干預[J].中國腫瘤,2000,9(1)∶29-30.
[8]廖紅梅.癌癥患者家屬的心理特征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30)∶193.
[9]王美麗,馬書平,林姍.癌癥患者的心理特點及心理護理[J].哈爾濱醫(yī)藥,2010,30(3)∶91-92.
[10]秦惠玲,戴曉春.惡性腫瘤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護理措施[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0,12(17)∶204.
[11]姚美純,鄭娟.乳腺癌術后患者心理障礙原因分析和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6,(3)∶86-87.
[12]張彥清.影響乳腺癌術后康復的因素及護理對策[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7,3(19)∶195-196.
[13]周聰花.加強癌癥患者的心理護理[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