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平,李利峰
2型糖尿病(T2DM)是指以胰島素抵抗為主,伴胰島素分泌不足,進而發(fā)展至以胰島素分泌不足為主伴胰島素抵抗(IR)。IR和胰島B細胞功能減退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礎。大部分T2DM病人可通過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但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進行胰島素治療。快速糾正病人的高血糖狀態(tài),可利于保護胰島殘存B細胞的功能,縮短病人的住院時間。2008年11月—2009年10月我院住院采用胰島素泵(insulin pump)強化治療42例T2DM病人,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住院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的T2DM病人84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分型標準(1999年)。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齡34歲~71歲(52.4歲±7.9歲);病程3年~18年。對照組 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36歲~72歲(53.1歲±7.7歲);病程2年 ~16年 。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病程、血糖、并發(fā)癥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人在治療期間均堅持飲食及運動治療。觀察組采用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泵入諾和靈R,起始用量為0.3 U/(kg?d)~0.5 U/(kg?d),其中全天用量的60%為基礎量,40%為三餐前的負荷量;同時需根據(jù)病人飲食習慣、血糖波動情況等調整基礎量及餐前負荷量胰島素,直至達到理想血糖值。對照組采用諾和靈RZ或諾和靈N皮下注射,餐前采用諾和靈RZ、睡前采用諾和靈N,起始用量為0.3 U/(kg?d),根據(jù)血糖水平調整胰島素的用量,直至達到理想血糖值。
1.3 監(jiān)測指標 兩組病人均使用血糖儀監(jiān)測早、中、晚餐前及餐后和睡前血糖值。治療的靶血糖:4.4mmol/L≤三餐前≤6.0 mmol/L、4.4 mmol/L≤三餐后及睡前血糖≤8.0 mmol/L。當手指末梢血糖≤4.4 mmol/L時,無論有無低血糖反應均定為低血糖。比較兩組病人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胰島素用量、血糖達標時間及低血糖發(fā)生率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進行處理,定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和四格表資料χ2檢驗。
兩組病人均能達到控制目標血糖;治療后兩組FBG、餐后2 h血糖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血糖達標時間明顯縮短,胰島素用量明顯減少,低血糖發(fā)生率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低血糖發(fā)生率比較(±s)
表1 兩組血糖、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低血糖發(fā)生率比較(±s)
組別 n FB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2 h P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血糖達標時間d胰島素用量U低血糖發(fā)生率%觀察組 42 15.27±4.38 6.07±0.59 18.24±6.38 8.19±1.64 5.94±1.49 32.14±5.37 4.76對照組 42 15.16±4.85 6.49±0.78 18.94±6.65 8.57±1.94 13.27±3.581) 54.25±7.341) 26.191)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型糖尿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性疾病,一般認為T2DM是環(huán)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多源性結果,其病因與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有關。T2DM治療的短期目標是控制血糖,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是其長期目標[1]。持續(xù)胰島素皮下輸注(CSII)系統(tǒng)簡稱胰島素泵。胰島素泵最早是由Arnoldkadish博士于1960年發(fā)明的,Pickup于1978年通過改進發(fā)明了攜帶式胰島素泵,Sukalac于1979年推出開放式胰島素泵,大大延長了胰島素泵的使用時間。胰島素泵俗稱“人工胰腺”,是一種通過與人體相連的一條軟管向體內持續(xù)輸注胰島素的裝置,內裝放置短效胰島素的儲藥器,外有設置泵程序的按鈕等。胰島素泵能模擬人體健康胰腺分泌胰島素的生理模式。T2DM的早期補充胰島素(初發(fā)T2DM病人短期戴泵治療),可以使高血糖快速得到有效的控制,使胰島B細胞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恢復,進而可在一段時間內緩解糖尿病的病情。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新診斷的T2DM病人使用胰島素強化治療后的數(shù)年時間內,多數(shù)病人的第一時相胰島素分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復[2]。對于口服降糖藥物失效的T2DM病人,胰島素泵治療可明顯增加病人對口服降糖藥物的敏感性,快速、穩(wěn)定地控制血糖;明顯改善胰島B細胞的胰島素分泌能力,減輕IR。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病人均能達到控制目標血糖;治療后兩組病人FBG、餐后2 h血糖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病人的血糖達標時間明顯縮短,胰島素用量明顯減少,低血糖發(fā)生率明顯降低(P<0.05)。研究結果表明,胰島素泵強化治療T2DM更能快速、平穩(wěn)地控制血糖,優(yōu)于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療,可減少胰島素用量,降低低血糖發(fā)生率,縮短病人的住院時間。
胰島素泵能模擬正常生理胰島素的分泌模式,胰島素泵與病人的自我監(jiān)測血糖相結合,迅速地得到了推廣應用。胰島素泵是胰島素強化治療的主要手段,是目前最簡捷、最準確、最自由的胰島素輸注系統(tǒng)。和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相比,胰島素泵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HbA1c的水平。胰島素泵不需多次注射,選擇使用短效胰島素,避免了長效制劑夜晚的高峰降糖作用,降低了夜間低血糖的發(fā)生情況;同時能自動增加后半夜的胰島素輸入,降低凌晨的高血糖,從而減少全天胰島素的用量。胰島素泵減少了餐前胰島素的用量;增加了病人進食及其他生活活動的自由度,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胰島素泵可有效控制血糖的波動,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循證醫(yī)學研究證實,胰島素泵可有效控制并延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人體胰島可小量、持續(xù)地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泵最大的特點是微量、持續(xù)泵入胰島素,而且全天有波峰波谷,使血糖控制平穩(wěn)、正常,更完美化、合理化,符合人體的正常生理[3]。
綜上所述,胰島素泵能夠模擬人體生理胰島素分泌,促進胰島B細胞功能的恢復,胰島素泵治療可更快、更有效地降低血糖,是目前T2DM的強化治療的最佳手段。胰島素泵治療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給藥模式,可減少胰島素用量,縮短住院時間,同時可降低低血糖的發(fā)生率。
[1]張星光,呂肖鋒,劉靜,等.胰島素泵對初治2型糖尿病胰島素分泌的影響[J].重慶醫(yī)學,2009,38(17):2237-2238.
[2]李偉,張勤,蒲琳,等.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對初發(fā)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西部醫(yī)學,2009,21(10):1662-1664.
[3]張海鷹.應用胰島素泵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學,2009,10(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