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東,鈔飛俠,張曉紅,單宇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體育部,廣東廣州 510642)
2010年亞運會對廣州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
陳華東,鈔飛俠,張曉紅,單宇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體育部,廣東廣州 510642)
以跨理論模型作為研究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理論工具,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diào)查、數(shù)理統(tǒng)計等方法,對2010年亞運會對廣州大學生體育認知、體育行為、體育效能、決策平衡的影響進行調(diào)查分析。最后提出不同階段大學生體育鍛煉具體方案措施。
2010亞運會;大學生;體育鍛煉
2004年7月1日,亞奧理事會決定2010年亞運會在廣州舉行。隨著,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舉全省之力,把2010年亞運會辦成一屆出色的“祥和亞運、綠色亞運、文明亞運”目標。亞運會作為亞洲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運動會。它的成功舉辦會給廣州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體育等帶來很大的影響。對舉辦地的廣州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又如何?本文以廣州舉辦亞運會為契機,跨理論模型作為研究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理論工具,就亞運會對大學生體育認知、體育行為、體育效能、決策平衡的影響進行分析,最后提出大學生不同階段體育鍛煉具體的方案措施。為改變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提供理論參考,全面提高大學生健康水平。
施測對象為廣州普通高校(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工業(yè)大學、廣東藥學院、廣東金融學院)本科大學生。
采用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跨理論模型量表,其中包括:變化階段分量表、自我效能分量表、決策平衡分量表、自編量表。
本文在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跨理論模型量表的基礎(chǔ)上,查閱相關(guān)文獻,建立相關(guān)量表的條目,邀請相關(guān)專家對量表內(nèi)容進行評價,即內(nèi)容效度的處理,對條目進行修訂,將修訂后的條目編制成量表初稿。進行預調(diào)查,通過信度分析求出量表及各分量表的信度(包括第一次施測與第二次施測的重測信度),形成正式問卷正式調(diào)查。本研究從2007年至2009年止。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研究文獻,熟悉了解本文的總體狀況,了解本領(lǐng)域的研究進展與主要成果,并獲取最新的信息。
1.2.2 問卷調(diào)查法:隨機抽取任課教師,利用上課時間采用閉式問卷,發(fā)放共計1000份,回收剔除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 837份,量表回收有效率為83.70%。其中男生511人,女生326人。大一 291人、大二315人、大三168人、大四63人。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采用SPSS13.0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統(tǒng)計并分析。
本文體育認知主要從亞運相關(guān)知識,體育(亞運)信息,體育(亞運)情感,體育認知基線四個方面進行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96.1%廣州大學生支持2010亞運會的召開。72.3%的大學生對2010亞運會的相關(guān)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有82.4%的大學生更加關(guān)注有關(guān)亞運的活動,宣傳及體育明星相關(guān)信息,相關(guān)體育知識等,并表示非常愿意參加亞運志愿者,做亞運宣傳工作,為廣州亞運會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廣州自申辦2010年亞運會成功后,啟動了“亞運倒計時”,“亞運中國行”等活動。在公交、地鐵、宣傳欄等公共設施,利用報刊、電視、收音機、網(wǎng)絡等傳媒進行大量宣傳,來調(diào)動民眾關(guān)注亞運的熱情。采用不同形式讓廣大民眾參與亞運活動,如征集“亞運歌詞、歌曲、吉祥物、會徽,”“亞運天使”、“亞運志愿者”的選拔等活動。在高校舉行的“亞運知識知多少”、“亞運征文”、“亞運活動月”、“亞運英語之星大賽”[1]等一系列的宣傳活動都無形中大大增加了大學生了解亞運、認識亞運的機會,并由此提高了體育認知水平。受2010年亞運會的影響,62.8%的大學生從情感傾向上更愿意投身到體育活動之中,更愿意參加一些體育比賽,更愿意學習一些體育運動技能,也更愿意了解一些體育比賽和大型體育活動的動態(tài)。
以跨理論模型作為研究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理論工具[2]。從表一可以看到,行為變化早期階段與行為變化后期階段在亞運相關(guān)知識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后期階段的學生較早期階段學生了解掌握亞運會相關(guān)知識更多、更全。在體育(亞運)情感方面有一定差異(p<0.05)。受亞運會影響,相對于早期階段的學生而言,后期階段的學生更愿意參加體育鍛煉、學習體育技能、參加體育比賽。在體育(亞運)信息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原因是在現(xiàn)代社會大學環(huán)境中,大學生在接受體育教育及體育信息的機會和條件基本相同。所以行為變化早期階段與行為變化后期階段的大學生沒有明顯差異。在體育認知基線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后期階段的學生擁有更為豐富的體育專業(yè)知識,對體育鍛煉的目的、意義都有深刻理解。2010亞運會的召開對行為變化的早期階段的大學生體育認知影響較大,可以增加他們行為變化的意圖和動機。2010年亞運會喚起了前意向階段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及對體育鍛煉行為后果的認知。受“亞運”氛圍的影響,大學生對亞運有一定的情感。意向階段大學生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的意義,并注意對自己好的方面的影響及對周圍人的影響。準備階段的大學生意識到體育鍛煉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老師、同學、伙伴們的鼓勵,使得自己有所觸動。并就體育鍛煉對自己或朋友有所承諾。
表1 大學生體育認知差異分析統(tǒng)計
圖1 大學生體育認知差異分析圖
由此也可以看出,重大的體育賽事是促進體育認知的有效手段,如果能夠利用重大的體育賽事促進大學生健身鍛煉,參與“陽光體育工程”,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其意義將會遠遠超出體育比賽本身。
本文體育行為過程的研究主要從體育(亞運)活動、體育(亞運)消費、體育鍛煉三方面進行調(diào)查。依據(jù)跨理論模型各變化階段及其定義[3],對于體育鍛煉的定義是:規(guī)律性體育鍛煉是有計劃地進行身體活動去增強身體體質(zhì)(例:快走,有氧運動,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劃船等).這些活動應該每個星期進行3—5次,每次20—60 min.鍛煉程度不用非常痛苦才有效,但是應當是適當增加心跳次數(shù)和使身體出汗這種水平。(本調(diào)查所指的鍛煉時間不包括學校安排的體育課時間。)
表2 大學生體育行為調(diào)查統(tǒng)計
圖2 大學生體育行為調(diào)查統(tǒng)計
調(diào)查顯示:在參與體育(亞運)活動方面,大學生積極參加亞運志愿者,亞運宣傳工作及進行一定的體育活動。但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隨意性較強,體育活動的強度弱,亦缺乏組織性,難以保證體育活動的效果。在體育消費方面,早期階段機乎沒有投入,但有部分表示準備投入。后期階段有消費,但經(jīng)濟不允許,也不愿投入很多。受2010年亞運的影響,大學生在體育消費增加的原因排在前兩位的是想進行體育鍛煉。更了解體育鍛煉的意義。因而進行投入消費。影響大學生體育消費沒有增加的主要原因有:經(jīng)濟不允許90.2%,沒有時間68.3%。早期階段與后期階段具有顯著性差異。體育鍛煉定義為有規(guī)律的鍛煉,所以只研究后期階段。
隨著2010年亞運會的到來,廣州大學生的體育行為有所改變,行動和保持階段的學生更愿意從事體育鍛煉,體育鍛煉的頻率增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延長,希望提高運動能力,53.4%的學生強調(diào)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改善,也是參加鍛煉的原因之一。廣州的亞運場館49個為歷屆最多。在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將建設8個體育館和1個體育場,其中體育場占地9.7萬平方米,可容納5萬觀眾,可用于大型活動開幕式、國際級田徑賽場和足球比賽賽場。8個高校校區(qū)的體育場館,在大運會和亞運會期間,各館還將成為各個比賽項目的主賽場。如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體育館將是大運會武術(shù)比賽賽場,華南理工大學體育館將作為乒乓球主賽場。亞運之后,這些場館將提供給大學生使用,主要滿足在校大學生的教學和業(yè)余鍛煉需要,將給廣州大學生留下一筆“亞運遺產(chǎn)”[4]。這些體育設施和鍛煉環(huán)境的改善,確實對廣州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改變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促使他們更愿意通過體育活動鍛煉體質(zhì),充實生活,緩解壓力,豐富社會交往。
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操作活動中的一種強大力量,在控制和調(diào)節(jié)行為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自我效能可以影響人的行為選擇,影響人在困難狀況下的堅持性,影響人面臨任務時的準備和努力程度。[5]跨理論模型中運用的自我效能結(jié)構(gòu),整合了Bandura[6](1977)的自我效能理論和Shiffman[7](1986)的對行為改變的故態(tài)復萌階段與保持階段的應對模型,環(huán)境性誘因與自信心是自我效能中兩個同樣重要的伴隨結(jié)構(gòu)[8]。其中,自信心代表了在特定情景下人們擁有的信心使他們能應對高危險的情況而不是回退到他們的不健康行為或者高危險習慣中(velicer,W.E,DIClemente,cc.,Rossi,J.5.,1990)。環(huán)境性誘因(DIClemente,CC,1988;DIClemenie,CC,1986;DIClemente,C.C.,Prochaska,J.O,1991)反映在中等困難情形下參與某個特定行為的欲望強度。
調(diào)查顯示:當在體力、情緒、天氣、學習、家人、同學朋友,體育場地、設施等外界因素的干擾下,各階段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信心大不相同。研究發(fā)現(xiàn),自信心隨各階段的提高而增加。而環(huán)境誘因的影響則隨各階段的提高而減少。自信心越高受環(huán)境誘因的影響越小,反之,相反。大學生體育鍛煉自我效能受亞運會的積極影響,但他的影響程度隨前意向、意向、準備、行動和保持階段各行為變化遞減。
表3 各階段體育效能得分情況(M±SD)
決策平衡描述了個體行為改變發(fā)生與否的原因及其重要性,它是跨理論模型的決策部分,即正面因素和負面因素,也稱為行為改變的知覺利益和知覺障礙,知覺利益是行為改變的積極方面,或者是行為改變的益處和理由(行為改變的原因);知覺障礙是行為改變的消極方面,或者是行為改變的障礙(不發(fā)生改變的原因)[9]。
表4 各階段決策平衡得分情況(MS±D)
圖3 各階段決策平衡情況
從表四可以看到,體育鍛煉行為早期階段和體育鍛煉行為后期階段的大學生在知覺利益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1。而在知覺障礙方面差異更為顯著P<0.001。在行為變化階段早期,知覺利益較低,并且隨著行為變化階段的發(fā)展而增長,知覺障礙在行為變化階段早期則較高,并且隨著行為變化階段的發(fā)展而降低。這樣的結(jié)果表明,廣州亞運會的影響下,知覺利益的獲得使行為變化階段后期的大學生更自覺、更理智地接受體育鍛煉,更經(jīng)常的參與體育鍛煉,更愿意通過體育鍛煉進行身體鍛煉,也更為經(jīng)常的參加一些有組織的體育活動。行為變化階段早期的大學生也更加注重體育鍛煉積極方面的影響。促進他們體育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和體育行為的變化。
了解、掌握學生目前的體育鍛煉變化階段狀況,針對其所處階段,應用相關(guān)的策略與手段,設計不同的措施,建立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去促使其行為變化階段有所進展。
3.1 前意向階段:利用教育或媒體,加強學生對體育鍛煉結(jié)果的認知教育,了解體育鍛煉的意義。如:讓學生明白從事體育鍛煉對學生身體、心理、品質(zhì)等方面帶來的益處,以及缺乏身體鍛煉可能會伴隨的相關(guān)危機。幫助其認識的提高,促進其行為的認知和態(tài)度的改變。使他們更自覺、更理智地接受體育鍛煉。
3.2 意向階段:利用經(jīng)驗分享、媒體傳播等方法對學生進行體育參與行為宣傳或是體育賽事本身意義的宣傳,幫助他們找到體育鍛煉的意義。如;讓個人感受到從事體育鍛煉帶來的歡愉,體驗體育鍛煉的樂趣,提高他們對體育鍛煉的信念。重視體育鍛煉相關(guān)認知的累積與情感的培養(yǎng),不要過度強調(diào)競技運動技能的提升,避免學生對自己的運動能力產(chǎn)生質(zhì)疑,影響個人去從事體育鍛煉的意愿。當個體通過決策判斷認識到行為改變的利大于弊,并且行為改變的動機大于保持原狀的動機,那么他將會進入下一個行為變化階段。[10]
3.3 準備階段:利用“陽光體育”政策,去營造有利身體活動的校園環(huán)境。加強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意圖。分析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可行性,增強他們改變行為的信念。幫助學生設計一個實現(xiàn)目標和克服行動時可能面臨障礙的鍛煉計劃,逐步形成參與體育鍛煉的心理傾向和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另外也應針對學生過去從事身體活動時曾面臨的障礙,提出其它替代活動方式的建議,使其再次面臨相似障礙時,能夠?qū)崿F(xiàn)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避免學生退出體育鍛煉。學校體育更應充分發(fā)揮其教育的職能,通過各種教育和管理的手段提升學生的體育鍛煉偏好,增加學生對體育鍛煉本身的心理依戀性。
3.4 行動階段:大學生體育鍛煉的行為都是在高校的特定體育教育環(huán)境下所進行的個體或群體行為,必定要受到高校運動場館條件、性別差異、群體環(huán)境、個體愛好和經(jīng)濟條件等的制約。因而,改善學校體育鍛煉環(huán)境、提供更好、更方便的鍛煉條件,多利用學校的空曠地修建簡易的球類場地,進一步加強體育場館的開放力度,提高場館利用率。高校應制定各種“自助式”體育鍛煉的“套餐”滿足學生的課余時間的不同選擇。不斷增強他們參與經(jīng)常性運動的信心和毅力??衫皿w育鍛煉計劃表和健身運動日志的填寫,幫助他們達到鍛煉計劃中的目標,并鼓勵學生去尋求家庭和朋友的支持,以使鍛煉行為的變化能持續(xù)進步或是維持下去。
3.5 維持階段:幫助他們找到保持體育鍛煉習慣的動力。重視鍛煉后的愉悅感受,引導選擇集體鍛煉形式,促進鍛煉氛圍的形成,同時,重視和加強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鍛煉行為的堅持性。利用同學、朋友與親友等人的關(guān)懷及對行為改變的支持技巧。增加對健康行為改變的獎賞,減少對不健康行為的獎賞。利用自我契約或公開宣示,做出一個決定進行改變的嚴格承諾。張貼鼓勵身體活動的標語于個人出入頻繁的地點,以增加從事身體活動的機會。排除對從事不健康行為的暗示或提示。
2010年亞運會在廣州舉辦,使廣州大學生近距離感受大型體育盛會的氛圍,切實參與到亞運會的服務中去,接觸到高科技的體育技術(shù)和手段。通過舉辦亞運會,大學的體育場館、相關(guān)設施的改善,為大學生體育鍛煉提供物質(zhì)保障。對廣州大學生體育認知、體育行為、體育效能、決策平衡等方面的影響意義深遠。
[1]http://www.gz2010.cn/
[2]季瀏.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尹博.體育鍛煉行為的跨理論模型研究進展[J].體育學刊,2006(5):120-123
[4]http://www.gz2010.cn/08/0824/15/4K4FCEEV007800AO.html
[5]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9-120
[6]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7]Shiffman S.A cluster analytic classification of smoking relapseepisodes[J].Addict Behav,1986(11):295-307
[8]Velicer W F,DiClemente C C,Rossi J S,et al.Relapse situations and self-efficacy:An integrative model[J].Addictive Behav-iors,1990(15):271-283
[9]尹博.運用跨理論模型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Influence of the 2010 Asian Games on Physical Training of Guangzhou Student
CHEN Hua-don,CHAO Fei-xia,ZHANG Xiao-hong,SHAN Yu
(PE Departm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2010 Asian Games on physical training of Guangzhou student.It puts forward some physical training plans for stud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The 2010 Asian Games;University student;physical training
G811.23/2010
A
1007-323X(2010)06-0042-05
2010-09-03
陳華東,(1970-),男,廣東湛江人,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體育人文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校長基金資助課題,課題代碼編號:5200-k07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