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超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國際商務英語學院,廣東廣州 510420)
英漢動物名稱詞的對比研究
王俊超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國際商務英語學院,廣東廣州 510420)
英漢動物名稱詞在構(gòu)詞方式和語義上既有相同之處又有相異之處。本文擬分析英語動物名稱詞的構(gòu)詞手段與語義嬗變,并通過與漢語動物名稱的生成與語義對比,分析出英漢動物名詞中不同表達所隱含的認知方式和社會文化影響下語義的褒貶色彩,體會英漢兩種語言的異同。
動物名稱詞;陽性/陰性名稱詞(M/F);認知方式;性別歧視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和人類最主要的交際工具,直接反映使用者的認知思維方式和社會生活文化;英漢動物名稱詞在構(gòu)詞方式和語義變化上就反映出這一點。有關(guān)動物名稱詞,許多學者已從不同的視角做過分析和研究,有對比分析英漢動物名稱的文化差異(如 楊堅定 1998;胡國強 2002;龍元祥 2006;劉慧君 2008等),有對動物詞的比喻(義)進行研究的(如楊曉梅 2006;祁洪艷 2009等),也有探討動物名稱詞習語與翻譯的;但對于英漢動物名詞的構(gòu)詞與語義,目前學界還沒有從認知和社會視角進行系統(tǒng)而全面的探討。鑒于此,本文以語義分析和語義場為理論基礎(chǔ),采用對比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對英漢動物名稱詞的異同從構(gòu)詞形式和語義兩方面做一嘗試性探討,并進一步對兩者的差異從認知思維視角和語言歧視上做出闡釋。
英語中已經(jīng)存有大量的固定詞匯來指稱動物(見表1),表達詞語的外延意義,即用單一詞匯指稱不同的動物和不同的性別,是語言任意性的體現(xiàn)。
表1 :英語動物名稱詞的詞匯固化
其中,“X”表明該詞匯空缺?!墩Z義學概論》(李福印2006)上指出,詞匯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一詞匯已存在于字典中,但與之相對應的詞匯卻不存在。這一空缺可以通過復合或黏貼詞綴的方式得到彌補,具體見表2和表3。
當含有性別涵義的詞與已詞匯化的動物名稱詞相復合時,可構(gòu)成表示動物稱謂與性別的復合詞;這類詞包括指性別的形容詞male/female,代詞he/she,動物名稱cock/hen,bull/cow以及男女孩的名字Nanny/Jenny,詳見表2。
表2 :動物名稱復合詞
此外,已詞匯化的詞與表示性別涵義的詞綴而構(gòu)成的派生詞,也可表達動物名稱詞,如表雌性的-ess,表小稱及愛稱的-ie/y等,參見表3。
表3 :動物名稱派生詞
2.2.1 古代漢語中動物的稱謂與分類
古代漢語中,飛禽走獸,是說,天上飛者,為禽也(如鳥等);地上走者,為獸也(如虎狼)。《三字經(jīng)》上有“馬牛羊,雞犬豸,此六畜,人所飼?!绷笾校R能負重致遠,牛能運貨耕田,犬能守夜防患,而雞羊豬,只能為人提供肉食原料?,F(xiàn)在家禽有雞鴨鵝,其中,鴨是后來才有的。戰(zhàn)國時叫鶩,如《楚辭卜居》言“將與雞鶩爭食乎?”另《周禮考工記》中說“天下大獸五:脂者,膏者,裸者,羽者,鱗者”。脂者指牛羊,膏者指豬,裸者指虎豹等淺毛動物,羽者指鳥類,鱗者指水生動物。同時,漢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由形旁和聲旁組成,所以,“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聲旁兩類?!墩f文解字》把表義的偏旁叫做“部首”。古代字典給漢字分類采取“據(jù)形系聯(lián)”的方法,把具有共同形旁的字歸為一部,以共同的形旁作為標目,置于這部分字的首位,因為處在一部之首,所以稱為“部首”。 如“貓”、“狗”、“狼”、“豹”等字,具有共同的形旁“犭”,“犭”就是這部分字的部首。 綜上所述,有下表:
表4 :古代漢語中動物的分類與稱謂
2.2.2漢語中動物名稱構(gòu)詞法
人有男女兩性,禽獸也有雌雄之別,雌雄兩字均從隹?!墩f文》中有“雄,鳥父也;雌,鳥母也”。即,雄夲指公鳥,雌本指母鳥;后來推廣可指動物(雌兔),植物(雄竹),礦物(雌黃)以及色彩(色彩鮮明為雄,又稱虹;色彩清淡為雌,也稱霓。)男女有別,獸類也有牝牤之分,兩者均從牛?!墩f文》中說“牤,蓄父也;牝,蓄母也。”牤夲指公蓄,牝原指牡蓄;后來擴展到禽獸及其他事物上。如:牝雞司晨,母雞替公雞報曉啼鳴;《禮記月令》注有鍵,牤;閉,牝也;《禮記易本命》曰“丘陵為牤,溪谷為牝?!贝菩?,牝牤分別超越了古代指鳥牛的限制,語義擴展,同公母一起構(gòu)成了漢語中動物的名稱詞,但漢語更喜歡用“公母”來表達動物的性別,其功能負荷量要遠遠超過“牝牤”“雌雄”,三者中“牝牤”用得最少。
隨著漢語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些構(gòu)詞詞綴,如前綴“老”、“小”等,后綴“崽(子)”等,用來表達(+young)這一語義特征。綜上所述,漢語中是通過在動物名稱詞的基礎(chǔ)上附加詞綴來表達動物性別的,這構(gòu)詞的方法叫做附加法,見表5。
表5 :漢語中動物名稱詞
英漢動物名稱詞的共同點是:兩者均可以通過復合的方式來表達不同性別的動物;不同之處在于英語中已有大量詞匯化的詞本身就含有動物性別的語義,而且英語有多種構(gòu)詞方法,如派生法、復合法,使得英語中動物名稱詞的表達靈活豐富,滋生力強;漢語僅有附加法一種構(gòu)詞方法,表達高度概括、單一。這種差異源于英漢不同的認知方式,具體闡釋見下一小節(jié)。
語義學上認為,語義有上、下義之分,兩者是一種蘊含、層級關(guān)系。表達一般概念的詞(general lexeme)稱為上義詞(superordinates);表示個別概念的詞(specific lexeme)為下義詞(subordinates),兩者之間是上下義的關(guān)系(林明金2008:59)。中國屬整體、綜合的思維模式,在語言表達上反映為注重重復對稱,概念模糊;中國思維下的認知方式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認知(top-down),即中國人先習得類概念(generic)后習得種概念(specific),語言表達上是傾向于用類概念,即上義詞,也就是說,漢語中的動物性別名稱詞直接是“公/母+類概念”,如公牛、母狗之類,動物的大小年老直接是“老小+類概念”,如老馬、小貓等。而西方人的思維長于理性與歸納,認識詞語和構(gòu)建語義場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過程(bottom-up conceptual field construction)”(詳見曾利沙 2009:177),使得語言表達傾向于用下義詞,語義準確,概念清晰,呈現(xiàn)出隱性的特征,即英語中的大量動物性別名稱詞本身是含有“性別+稱謂”的語義,常用種概念來指稱動物,如hen、bull、duckling和piggie等等。
另外,英美小孩剛開始習得動物名稱時,是一些帶有表示小稱或愛稱的詞,birdie,doggie,piggie等,這些詞短小,利于小孩的記憶;之后小孩習得的是類概念,包括固化詞匯、復合詞以及派生詞匯等多種表達;最后,小孩對所學詞匯進行范疇化(categorization)得到表達類概念的詞。而中國小孩在漢語認知思維的影響下,先習得表達動物性別與年齡的類概念,之后是通過附加法認識大量的表達法,最后,才是細化的種概念。這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認知方式在動物名稱上的差異對比如下圖所示:
表6 :英漢在動物名稱上的認知方式差異
什么是語義?語義是意義的集合。Leech(1974)在《語義學》一書里提出了7種意義,即概念意義(conceptive meaning)、內(nèi)涵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社會意義(social meaning)、情感意義(affective meaning)、聯(lián)想意義(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義(collocative meaning)和主題意義(thematic meaning)。 這種分類也不是系統(tǒng)全面的,如與主題意義相對應的應有述題意義(rhematic meaning),本文僅從概念意義、內(nèi)涵意義、社會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上對動物名稱詞的語義進行探討。
怎樣分析語義?常用的方法就是語義場,也叫語義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是指詞匯的意義可以從語義成分或者語義特征上進行分析(胡壯麟 2004),呈現(xiàn)為二分法的特征(binary opposition);在實踐中常用“±”號表示,“+”表示該詞匯具有這一語義特征,“-”表明缺少這一語義特征,示例如圖所示:
表7 :動物名稱詞的語義二分特征
在具有性別區(qū)分特征的英語動物名稱詞中,陽性動物名稱詞在語義上具有泛指性,語義色彩為中性;而陰性動物名稱詞在語義上更具體,語義色彩具有貶義。隨著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語言也會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變化,導致詞語蘊含語義的伸張和情感語義的嬗變;許多動物名稱詞匯在長時間的演變后,逐步從單一的指向動物轉(zhuǎn)變成具有多指義項的詞,并且通常用來描述人類的行為特征,但在這一演變過程中大都賦予了性別歧視的內(nèi)容(顧嘉祖,陸升 2002:171),這在陰性名詞上表現(xiàn)尤為明顯。陰性動物名稱詞起初同陽性名詞一樣,外延意義不存在感情色彩,但在語義演變過程中,許多與陽性名詞相對應的陰性名詞都出現(xiàn)由褒義向貶義演變的趨勢,這種變化被稱之為“語義降格”(semantic degradation),而陰性名詞的語義降格正是性別歧視在語言上的表現(xiàn)(劉玉娟 2002:20)。如:‘bitch’原義是‘母狗或指其它陰性犬類動物’,但現(xiàn)今它卻指‘潑婦’、‘悍婦’、‘牢騷’等意義;漢語中的“母老虎”原義是雌性虎,現(xiàn)常指潑婦,叼婦。英漢語言中均有這種現(xiàn)象,筆者將英語中陰性動物名稱詞語義降格的例子歸于表8.
表8 :英語陰性動物名稱詞的語義降格(摘自韋氏字典)
從上表可以看出,這些陰性動物名稱詞都帶有“輕佻,水性楊花,附屬”等貶低女性的內(nèi)涵意義,成為描述與女性有關(guān)的性禁忌的委婉語,這是對女性的貶低;正如白解紅(2000:136)所言,‘性行為是一種骯臟的行為’這一傳統(tǒng)觀念把女性與骯臟,放蕩,不檢點,恥辱的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社會對女性的一種偏見。而與陰性動物名稱詞相對,陽性名詞有“褒化”的趨勢;如lion(a courageous,strong,person),tiger(a dynamic or forceful person),bull(a very large,strong,or aggressive person)以及stallion(a handsome and high productive man)等詞在詞義變化中卻沒有附加上貶義的內(nèi)涵意義,這不妨稱作 “語義升格”(semantic rising)。
之所以陰性動物名稱詞語義出現(xiàn)貶低而陽性動物名稱詞語義卻演變?yōu)榘龘P,是因為語義的演變受到社會變化和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動物名稱詞中所折射出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是社會態(tài)度與價值觀念在語言上的反映,并非是由語言符號本身決定的;“語言符號本身是‘清白的’,它們不偏不倚。而語言的各種語用色彩是社會或使用語言的主體——人賦予的。意義存在于人中而非語言中”(戴衛(wèi)平,裴文斌2008:18)。
本文通過對英漢動物名稱詞的對比分析,指出英語有派生和復合等多種構(gòu)詞方法而漢語僅有附加法來指稱動物,并通過對英漢認知和思維方式的對比,說明了這一差異源自英漢不同的認知方式;本文還對動物名稱詞的語義特征進行了分析,對比研究表明動物名稱詞中存在著語義升格與語義降格的現(xiàn)象,并進一步指出,語義降格是社會性別歧視在動物名稱詞上留下的烙印。通過深入的對比和合理的闡釋,以期對英語詞匯教學和正確地運用語言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白解紅(2000).性別語言文化與語用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戴衛(wèi)平,裴文斌(2008).英漢文化詞語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
顧嘉祖,陸升(2002).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胡壯麟,李戰(zhàn)子(2004).語言學簡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福?。?006).語義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玉娟(2002).標記與英語詞匯中的性別歧視[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4)。
曾利沙(2009).從認知角度看對外宣傳英譯的中式思維特征—兼論應用翻譯技術(shù)理論范疇化表征與客觀理據(jù)性[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