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玲
(湖南工業(yè)大學 法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8)
《國際法》問題導引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
唐秋玲
(湖南工業(yè)大學 法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8)
在《國際法》的教學中采用問題導引教學法,可以引導學生用國際法的知識自主分析國際熱點問題,明確在課堂中“教與學”的定位,讓學生真正融入到積極學習的氛圍中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
國際法;問題導引教學法;教學效果
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具備學習、思考、協(xié)調、合作等綜合能力,要能從容應對和解決學習、生活以及將來工作中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們在大學這個重要的階段要努力培養(yǎng)獨立思考問題、明確辨別是非和清晰表達思想的能力。學生應該在課堂中獲得成就感,應該學有所用。但是填鴨式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往往造成學生們被動接受知識、消極思考問題。傳統(tǒng)的大學教學方法就是由教師和學生構成一個教學體,教師在講臺上自我表演,生充當看客或聽眾。所謂知識也好、信息也好,都是一個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流動。用國際比較的眼光看,在國際上單純地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的大學是極為少見的,這種教學方法也是非常落后的[1]。筆者在《國際法》教學中實踐的問題導引教學法可以引導學生用國際法學的知識點自主分析國際熱點問題,可以明確在課堂中“教與學”的定位,讓學生真正融入到積極學習的氛圍中來,使學生認識到課堂中真正的主角是他們自己,從而在專業(yè)教學中達到“獲得成就感”的目的。
問題導引教學法是互動式教學方法的一種,是在《國際法》教學過程中,發(fā)揮教師、學生、課程、環(huán)境之間都存在的信息交流關系,啟迪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不斷探究、不斷創(chuàng)造的思維能力,使教學過程與熱點問題交融,從而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學效果。教師運用這種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是引導、組織、參與的角色。通過設立教學要求,使學生進入問題情景,自己發(fā)現(xiàn)、分析并解決問題。同時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問題“貢獻”給大家,以達到問題“共享”,從而構建合理完整的問題鏈。這種教學法又被筆者簡單的稱為“問題大家談”模式。
《國際法》是教育部規(guī)定的法學專業(yè)十四門主干課程之一,因此作為一名本科法學專業(yè)學生,必須掌握《國際法》的知識點。隨著和平外交政策的貫徹實施,改革開放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廣泛地參與國際交往。國際法學在中國有了用武之地,國際法教學和研究日益被重視??墒菄H法學的教學在本科學生中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共鳴。筆者通過查閱資料、對兩屆學生(2006級、2007級)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國際法》其現(xiàn)狀為:理論上重視,學習中輕視,實踐中無視,只有少數(shù)的學生一開始會對本門課程產(chǎn)生興趣。雖然絕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愿意學好這門課,但學習的動力大都只是因為這是一門必修課。學習被動、不感興趣的原因在于,國際法往往給人抽象空洞難懂的印象,大部分人認為它離個人現(xiàn)實生活比較遠,理論性比較強,涉政治性因素比較多;有些人也認為其原則規(guī)則多,操作性不強。
實際上國際法并非學生們認為的“一無所用”、“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課程。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進程,國與國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整個國際社會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2]。國際法的作用終將凸顯并日益受到重視。例如,“國際法的個人”這一章涉及國籍制度,學生們通過關注足球明星羅納爾多的雙重國籍,掌握了國際法上的國籍取得和喪失。有學生提出羅納爾多具有巴西和西班牙雙重國籍,當他參加足球世界杯比賽時,代表的是哪個國家?發(fā)言者通過查閱國籍取得的規(guī)定,得出結論:他雖具有兩個國家的國籍,享有雙重國籍帶來的權利,但是只能代表巴西隊出戰(zhàn)。因為國際足聯(lián)根據(jù)運動員多重國籍的情況制定了規(guī)則,只要代表一個國家參加過國際A級比賽,就不能再代表其他的國家隊比賽了。學生們以此為例就會思考自己的國籍情況,大家會逐漸發(fā)現(xiàn)國際法也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通過采用“問題大家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改變對國際法空洞、虛無的觀點。
美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著作《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一書中對年輕人進入社會適應社會所必備的知識這一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年輕人要培養(yǎng)如何學習的能力、要擁有激情和好奇心、要擅長和別人打交道、要有統(tǒng)籌安排和追求創(chuàng)新的能力。弗里德曼先生所談的對我們的學生來說同樣是重要的。大學生們要具備以下六種能力: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能力、科技與信息應用能力、進取心和責任感[3]。筆者在高校任教的幾年間,深刻體會到大學生需要在大學期間培養(yǎng)和鍛煉這六種能力。但是如果采用填鴨式的傳統(tǒng)講授方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課堂上很難得到鍛煉。而采用了問題導引教學法后,學生必須主動思考、學習、發(fā)言、辯論、總結。這一系列的學習過程便產(chǎn)生了積極地培養(yǎng)效果。
針對國際法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筆者在教學中實施了問題導引教學法。具體教學方法是:
教學內容 學生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國際問題教學要求 所選問題必須與課程知識點相關;必須提前告之關注的問題教學方式 課堂獨立發(fā)言或代表發(fā)言時 間 5-8分鐘人 數(shù) 1-3人(或一人獨立選題研究或多人形成小組研究)
筆者采用的問題導引教學法不是簡單的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一問一答式。具體的教學程序如圖所示:
以下以一次發(fā)言為例具體呈現(xiàn)這種教學方法:
關注問題 伊拉克戰(zhàn)爭的違法性發(fā)言前的準備 收集資料、查閱國際法相關規(guī)定、教師指導、和同學探討發(fā)言要點 ①簡述伊拉克戰(zhàn)爭事件的經(jīng)過②闡述美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動機(軍事、經(jīng)濟、外交等目的)③分析美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違法性(侵犯了伊拉克的獨立權、干涉其內政、違反戰(zhàn)爭法和人道主義法)時 間 6分鐘人 數(shù) 1人
“教”與“學”是復合體。從“教”的角度看,教師是主體,學生和教學內容是客體;但從“學”的角度看,學生就體現(xiàn)為主體,而教師和教學內容就成為客體。如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是教師孜孜以求的最大愿望。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主動學習、自己思考、體驗和建構的過程,是學生之間互相影響、引導、啟迪的過程。這種問題導引教學方式給了每個學生參加課堂的機會,“問題大家談”就是在教師的策劃和組織下,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和辯論,在課堂上和課后形成彼此取長補短、互相啟發(fā),共同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的雙箭頭關系也說明教與學是雙向的,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行為也得到了學習和再提高。
學習應該是一個交流合作的互動過程。采用了問題導引教學法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扮演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幫助和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那么教師的組織、指導、參與身份如何扮演,就需要在實施問題式教學法中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做好選題的指導工作。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個人生活背景和興趣愛好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認識程度、角度不同,很可能在發(fā)言中形成萬花筒的情況。為避免學生自主選題時造成的只放不收的現(xiàn)象,教師就要提出選題要求:⑴代表性。關注探討的問題必須緊扣國際法課程中的知識點,不要選擇不涉及法律層面的問題來談。例如,有學生關注“國際環(huán)境”問題,談論角度可以多種多樣,但如果僅涉及環(huán)保的科學技術層面,就脫離了“法律”這一中心。而應該從國家的義務、國際組織的作用、國際條約的簽訂、環(huán)境法的完善等這些國際法層面來闡述。⑵可談性。選擇的題目應該引起大家共鳴。談論的內容既要有一定的難度、深度,又要反映出實踐中碰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內容太陳舊、太簡單,學生會感到無以爭論、無言可發(fā)。但同時要考慮到學生一般對理論研究不多,實際經(jīng)驗缺乏,思想不夠開闊等特點,選題不要太深太難。難度適中的爭論焦點或社會熱點問題是最佳選擇[4]。例如,2009年2月在法國發(fā)生的拍賣中國圓明園兔首鼠首事件就是很好的選題,發(fā)言者可以從法律溯及力和物權取得時效的角度來分析。
第二,做好發(fā)言前的探究工作。這項工作不是發(fā)言者一個主體的任務,而應該包括發(fā)言者、其他同學、教師三類主體。大家都要在上課前積極準備、學習、思考,這樣才會避免發(fā)言者唱獨角戲的局面。
第三,做好發(fā)言中的引導工作。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高低,在發(fā)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種種情況。如果遇到某些學生偏題或者僅僅是“報新聞”,教師應及時進行引導以保障教學效果。每位發(fā)言者闡述完畢之后,應及時引導、組織其他同學作出回應,以達到問題“大家”談的教學目的。在一次發(fā)言中,有位同學談到“中國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太極拳’外交”,通過舉例(俄羅斯擊沉中國商船)說明這種外交政策是極具遠見的。在她的發(fā)言過程中,筆者注意到有些同學反映強烈,于是在發(fā)言者闡述結束后示意大家可以作出評價。一位同學馬上反駁了她的觀點,不贊成“太極拳外交”,認為中國的做法是軟弱的表現(xiàn),應該學習韓國的“拳擊”式外交。這樣不僅使發(fā)言者的觀點得到回應,而且達到了思、辨、學的教學效果。
第四,做好點評和總結工作。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水平和表達能力,在發(fā)言結束后,老師的點評尤其是對問題內容的點評必不可少。在點評過程中,注意表揚和批評的結合,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正確態(tài)度,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從而使其獲得成就感。
此種教學法使教與學主體雙向互動、溝通、探討,在彼此傾聽、彼此接納的基礎上,通過慎思、明辨、博學的過程,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構建出“激情、趣味、求異、探索、協(xié)同、競爭”的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模式[5]。通過在兩屆學生中采用問題導引教學法的教學,國際法教學取得了階段性的好效果:
在準備發(fā)言之前,學生為了弄清楚關注問題中的法學原理和難點、疑點問題,在領會教材的基礎上大量查閱課外資料,并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整理,形成一種自己的觀點。在發(fā)言中,當所述論點得到同學們和老師的認同時,就會產(chǎn)生成就感,就會更加主動地學習、探討和研究。如果老師在點評中指出存在不足時,就會產(chǎn)生求知欲,通過不同的方式或渠道去了解未知的知識。
法學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主要從事律師、法官、檢察官等工作,這就要求法學教育中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富有邏輯性的法律口語表達能力。問題導引教學法通過學生的發(fā)言和爭辯,使學生既動腦又動口,既培養(yǎng)了學生嚴密的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筆者在實踐中通過合理安排時間(每次課安排一到兩組),做到了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進而使鍛煉機會平等。不少同學反映,上《國際法》這門課,既有了探討和研究問題的動力,又有了課堂發(fā)言的機會,同時又提高了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自信心增加了許多。
學生們尋找問題一般都是近期發(fā)生或是曾經(jīng)發(fā)生而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分析這些事件背后深層次的國際法問題,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國際法知識點,還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努力學習的信心。比如說,一位同學問題是關于“美國在我國南海的偵測活動”。2009年3月8日,美監(jiān)測船“無暇號”未經(jīng)中方許可在南海中國專屬經(jīng)濟區(qū)活動。很多學生在看到相關報道后都是義憤填膺,但憤怒之后要求他們思考這個事件的國際法問題。發(fā)言者就結合國際法中海洋法的知識點,提出美國的行為是侵犯我國主權。而且運用了一種形象的說法:美國認為“門前有條路,我可以走”,堅持他們在專屬經(jīng)濟區(qū)的行動是合法的。而中國認為“路你可以走,但是不允許爬上圍墻窺看”,美國“無暇號”測量船純屬偵測跟蹤潛艇。學生們通過關注這類事件既是專業(yè)學習又是愛國行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奉獻者,同時也是知識的收獲者。為了做好每次“問題大家談”,教師都必須認真地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在收集資料、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認識層次。這種教學法知識信息的反饋量比較大,教師從學生的發(fā)言中也能學到不少知識。這樣,教師一方面能感受到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使教師本人得到意想不到的充實、完善和提高。而且通過組織這樣互動的交流形式,師生之間增進了了解,教師以言傳身教影響學生,不知不覺中起到了教書育人的作用。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模式也是一樣,它必須從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選用教學模式和組織教學過程,做到因材施教。在《國際法》教學中采用的問題導引教學法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它繼承了討論法與談話法中師生互動解決問題的特點,同時又不同于兩種方法中的單項問題模式;它借鑒了問題教學法和發(fā)現(xiàn)法的優(yōu)點,發(fā)展形成了其特有的“問題大家談”模式;它更好地貫徹了高校教學啟發(fā)性原則、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使教師與學生兩類主體更好地統(tǒng)一;它延伸了課堂內的教學空間,使課堂內外相互銜接。運用這種教學法,國際法的問題鏈已經(jīng)建立,課程與事件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課程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在問題鏈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以2007級為例,四個班一共150個學生,在整個教學期間以1人或多人為單位共產(chǎn)生101個問題。筆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引入了其他的互動式教學法來達到雙贏結果最大化: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師生互換法等。教育的目的應該在于給學生提供他們以后需要的觀念、思考問題的方法、能力、精神、品德、良好習慣等品質,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能畢生教育自己的品質[6]。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現(xiàn)代教育中應以此為教育理念,教學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導性,這樣才是成功的教育。
[1]別敦榮.大學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8).
[2]王娜,劉啟.《國際法》教學改革實施探索[J].科技信息,2008, (18).
[3]張以清.實施行為導向教學法注重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07,(44).
[4]李瑛.談辯論在國際法教學中的運用[J].公安教育,2007, (3).
[5]焦樹民.《廣告學概論》課程互動教學模式探析[J].商場現(xiàn)代化,2009,(7).
[6]黃小平.素質教育與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7).
(責任編校:凌 云)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Problem-guided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Law"
TANG Qiu-ling
( Department of Law,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8,China)
The problem-guided approach adopted in teaching International Law serves more than one purpose. To begin with, it can help guide students towards analyzing on their own international hot issues by drawing upo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addition, the approach helps a teacher define respective roles played by teaching and learning. Finally, the approach engages students in active learning and helps them develop oral expression skills while honing instructors’teaching expertise.
International Law;problem-guided teaching;teaching effectiveness
G633.2
A
1673-2219(2010)07-0119-04
2010-04-27
湖南工業(yè)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湖工大教字[2009]22號教學之星、教學新秀資助項目)。
唐秋玲(1980-),女,湖南邵陽人,湖南工業(yè)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