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 王淦生
原先彌漫在官場中的某些“潛規(guī)則”已有浸潤到孩子們的腦海中、外化到孩子們的行動上的趨勢。
誰也不會否認今天的孩子是越來越趨于早熟了。這種早熟不單單表現(xiàn)在生理上,更顯現(xiàn)在心理、學識、能力、思想諸方面。當然,如果早熟僅限于此,那對于父母來說倒不見得是件可怕的事。因為隨著人們物質(zh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早熟本在情理之中,甚至還是不少家長夢寐以求的。就像時不時見諸媒體的“6歲的中學生”、“12歲的大學生”之類的早熟早慧者,哪位家長不希望出自自家以光耀門楣?前段時間教育界曾為“要不要為小學入學年齡設(shè)門檻”爭得熱火朝天,依我看,孩子早熟了,這入學門檻有必要降一降了。
不過有些方面的“早熟”恐怕是那些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們避之惟恐不及的—譬如“貪腐”意識以及貪腐行為方面的“早熟”。偏偏這在今天已不是一種個別現(xiàn)象:原先彌漫在官場中的某些“潛規(guī)則”已有浸潤到孩子們的腦海中、外化到孩子們的行動上的趨勢。
前些時候廣州出了位志在“當上貪官”的6歲女童,讓輿論界很是熱鬧了一番。這位六齡童的“直抒胸臆”應(yīng)該與《皇帝的新裝》中那位小孩的“童言無忌”一樣具有振聾發(fā)聵之功,讓人們看到了社會風氣無堅不摧的教化之功。當然六齡童還只是說說而已,更可怕的是在不少孩子(主要是那些在學校擁有一官半職的孩子)身上這已成了事實。我曾看到過一則消息:一所小學的四年級的一名班長,“利用職務(wù)之便”多次收受背不出課文、交不上作業(yè)或是偶犯校規(guī)的同學“孝敬”的禮品,全班40余名學生中竟有31人給這位班長大人送過文具、玩具、書籍、MP3之類的物品,甚至還有人送過現(xiàn)金。一個偶然的機會,班主任從他的書包里一次發(fā)現(xiàn)了20多本未用過的筆記本,而這些都是小朋友們行賄的“贓物”!
看過這則消息的人大概都會和我一樣很不是滋味。我實在不知道是要感喟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累及了孩子們,還是要為當今少兒的“超常規(guī)發(fā)展”和超強的“順應(yīng)社會”的能力而驚嘆。到底是誰在釀造這一杯杯“腐敗早熟”的苦酒?其催熟因子,值得我們?nèi)タ剂俊?/p>
首先,社會原因不能避而不談。我不否認當今社會的主流,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相當一部分“公仆”堅守著“有權(quán)不用,過期作廢”的信條,私欲膨脹,欲壑難填,官位不論高低,權(quán)力不分大小,只要于己有利,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便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而且完全然不顧社會影響、自家名聲。人家送,收得心安理得;人家不送,便索得理直氣壯。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如何能不受“熏陶”?
再者,家庭要承擔的責任亦低估不得。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些擁有某些方面特權(quán)的家長本身手腳就不甚干凈,且言行不避子女,甚至有意在孩子面前張揚顯擺。當然,多數(shù)家庭無善舞之長袖,但當不了受賄者并不意味著就與腐敗無緣,因為他們還可以充當行賄者。一些家長為了給孩子掙個一官半職,常常會對老師請客送禮,為孩子日后的“飛黃騰達”打基礎(chǔ)。目睹此況,那些“出身寒門”的班干們怎么就不能“借職務(wù)之便”撈點實惠以追回投資?
細加分析,某些“終身為父”的教師也難辭其咎。教師應(yīng)當為人師表,可總有那么一些先生不拘小節(jié)或多或少地接受過學生家長的吃請、禮物。更有甚者以教謀私,操起“靠生吃生”的勾當。教師課后收受禮物,課上又有何底氣再去教育學生力戒貪婪與自私?上行下效,教師其身不正,學生雖令何從?
有道是“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為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shè)一個充滿正氣、健康向上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我們這些“大人”們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