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民
(山西省五寨縣第一人民醫(yī)院 山西五寨 036200)
2003年8月至2009年7月我們采用加味補陽還五湯佐治腦卒中后遺癥123例,效果較為滿意,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45 例入選者均為住院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分為2組:治療組123例,男79例,女44例;年齡5~76歲,平均63.25歲;病程0.5~3.5年;其中出血性卒中66例,缺血性卒中38例,出血并梗死19例。對照組120例,男75例,女45例;年齡57~76歲,平均64.05歲;病程0.5~3.3年;其中出血性卒中65例,缺血性卒中40例,出血并梗死1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療效判斷標準。參照1996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協(xié)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平定標準(試行)》[1]。疾病分組及中醫(yī)癥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主要內容包括肢體康復鍛煉、局部按摩、針灸。1次/d,根據病情降壓、降脂、對癥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生黃芪60g、赤勺15g、川芎20g、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5g、地龍12g。言語不利者,酌加石菖蒲10g、遠志6g、郁金10g;口眼歪斜者,酌加白僵蟬10g、全蝎10g、白附子6g;偏癱日久者,酌加蜈蚣5g、牛膝10g、雞血藤15g;頭暈者,酌加天麻10g、鉤藤15g、夏枯草15g;便秘者,酌加火麻仁15g、郁李仁9g。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每次煎取200mL。1個月為1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中風療效標準[3]。
1.5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
2 結果(表1,2)
3 討論
腦卒中后遺癥是指腦卒中急性期經救治后所留下的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癥狀。氣虛血淤癥是卒中病后遺癥患者主要證型,該型患者血液呈高粘、高凝狀態(tài)[4]。中醫(yī)治療應以補氣逐瘀通絡為主。補陽還五湯中重用生黃芪益氣活血,配合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共奏補氣活血、祛瘀通絡之功效,契合該癥病機?,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補陽還五湯可擴張腦血管,明顯增強腦血管血流量,提高機體清除自由基能力,降低脂質過氧化損傷,增進神經系統(tǒng)的修復[5];能提高血小板功能,改善患者異常的血小板活化和纖溶活性,改善其不良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6]。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s)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本觀察結果顯示,補陽還五湯能提高臨床療效、改善血液流變學,是治療中風后遺癥較理想的方劑。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平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
[2]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99~101.
[3]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4.
[4]江濤.中風后遺癥患者主要證型及其血液動力學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8,26(3):630.
[5]小清.論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病氣虛血瘀癥的作用機理[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5,14(4):342.
[6]玉霞.補陽還五湯對中風患者血小板及纖溶性的影響[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1,20(5):3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