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后,油菜進入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旺盛時期,這一時期是油菜一生中病蟲害發(fā)生最多的時期。主要病害有:菌核病、霜霉病、白銹病和病毒病;主要蟲害為:蚜蟲、菜青蟲和跳甲。其中菌核病和蚜蟲的為害最重,如果防治不力,對油菜產(chǎn)量損失可達20%~30%。因此根椐往年的防治措施,總結(jié)如下:
最易感病的生育階段是春天的開花期。葉片病斑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中心部位灰褐色或黃褐色,外緣具黃暈。發(fā)病晚期莖髓被蝕空,皮層縱裂,可全株枯死。防治辦法主要是加強田間管理和清溝瀝水。在油菜初花期選用25%戊唑醇(如:越庫 20~30ml/ 畝)、50%錳鋅·異菌脲(如:惠葉40~50g/畝)或70%甲基硫菌靈(如:殺滅爾 30~40g/ 畝);間隔7~10天再施藥一次。
油菜苗期至成熟期均可發(fā)病,葉片受害后先發(fā)生褪綠斑點,逐漸變黃,病斑背面有白色霜霉,以后病斑擴大變成褐色枯斑,嚴重時全葉枯萎。防治方法主要是清除病殘體、減少菌源為重點。發(fā)病初期噴施保護藥劑:10%氰霜唑(如:科佳,20ml/畝)、75%百菌清(80~100g/畝)、70%代森錳鋅(80~100g/畝),先施藥2次;晚期用治療性藥劑:50%烯酰嗎啉(如:世耘20~30g/畝)、霉多克(50~60g/畝)等。多雨時應搶晴噴藥,并適當增加噴藥次數(shù)。
癥狀在葉、莖、角果均可受害。葉片染病在葉面上可見淺綠色小點,后漸變黃呈圓形病斑,葉背面病斑處長出白色漆狀皰狀物?;üH静№敳磕[大彎曲,呈“龍頭”狀,花瓣肥厚變綠,不能結(jié)實。莖、枝、花梗、花器、角果等染病部位均可長出白色漆狀皰狀物,且多呈長條形或短條狀。系統(tǒng)侵染時產(chǎn)生龍頭拐癥狀,不同于油菜霜霉病。但在油菜花梗上可見霜霉菌二次侵染,即在白銹菌孢子囊堆里可見到霜霉菌。防治措施應注意地勢要平整,排水要及時,特別是不能施氮肥過多。藥物防治是20%丙環(huán)唑(如:捷拖20~30ml/畝)、25%戊唑醇(如:越庫20~30ml/畝)、10%苯醚甲環(huán)唑(如:杰潤25~30g/畝)等。
從油菜苗期至抽薹期均可感病,因品種不同,病癥不一。甘蘭型油菜葉片上先產(chǎn)生黃斑,葉背面斑點中心變褐,后變黑,出現(xiàn)枯死點。白菜型油菜葉片先由葉脈基部開始沿葉脈兩側(cè)褪色,為典型花葉及皺縮狀。嚴重時心葉卷縮,植株矮化,不能抽薹。該病主要以蚜蟲傳播病毒為主,重點是搞好蚜蟲防治。在病毒病發(fā)生初期選用7.5%菌毒清、鹽酸嗎啉胍(如:斗毒30~40ml/畝),連續(xù)噴施2~3次。
常見的有蘿卜蚜、桃蚜、甘藍蚜等。3種蚜蟲?;旌习l(fā)生,以成、若蚜群集在油菜的幼苗、嫩葉、嫩莖和近地面的葉片上,吸食汁液,翻起葉片常在葉背看到很多蚜蟲。油菜蚜蟲繁殖力極強,取食量大,因而使油菜葉片大量失水,營養(yǎng)不良,生長緩慢,葉面卷曲皺縮,綠色部分不均或發(fā)黃;同時蚜蟲通過口針,向油菜傳播多種病毒。防治措施:保護蚜蟲的天敵,如蚜繭蜂、異色瓢蟲、七星瓢蟲、龜紋瓢蟲、草蛉等,對蚜蟲的繁殖能起一定的抑制作用,這對控制夏季蚜量,效果明顯。藥物防治用70%吡蟲啉(如:刺可3~4g/畝)、20%啶蟲咪(如:超強15~20g/畝)。
主要取食植株葉片,嚴重者能把葉片食光,僅剩下葉脈或葉柄。此外,菜青蟲造成的傷口,易招致軟腐病菌的侵入而引起病害流行??捎?0%毒死蜱(如:巨雷40~50ml/畝)、52.25%毒死蜱、高氯(如:雷樂 30~40ml/畝)、4.5%高效氯氰菊酯(如:綠百事40~50ml/畝)。
又稱跳格蚤,為害油菜的主要是黃曲條跳甲。成蟲、幼蟲都可為害,幼苗期受害最重,常常食成小孔,造成缺苗毀種。成蟲善跳躍,高溫時還能飛翔,中午前后活動最盛。油菜移栽后,成蟲從附近十字科蔬菜轉(zhuǎn)移至油菜為害,以秋、春季為害最重??捎?0%毒死蜱(如:巨雷 40~50ml/畝)、20%好年冬乳油800~1000倍液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