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方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1)
眾所周知,圖書館事業(yè)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圖書館員,樹立圖書館員良好的社會形象一直是我國圖書館界孜孜以求的目標。但近年來,我國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面臨尷尬:當我們奢談圖書館員的地位時,社會對此反應漠然;當我們強化圖書館員的職能時,讀者對此反應冷淡。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圖書館員的社會形象進行更深入地探討。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動的具體形狀或姿態(tài),對人而言則是指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行為特征。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實體即社會存在,必然會在人們的社會意識中得到反映。所謂圖書館員的社會形象,就是指圖書館工作人員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投影,即讀者在利用圖書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對館員的印象、看法和評價。而讀者在利用圖書館的時候,通常是從這樣兩個視角來認識圖書館員的:首先是儀表。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社會公眾習慣上把人的儀表看作是心靈的窗口,是一種無聲的形象化的信息傳遞。在圖書館工作中,儀表是館員留給讀者的最為直接的體態(tài)語言,是館員留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其次是言行。作為一種公益性社會機構,圖書館是傳承人類文明的圣殿。在圖書館工作中,館員的一言一行最能顯現(xiàn)自己的服務態(tài)度和服務水平,最能給讀者以深切的感受。因此,館員社會形象也就包括儀表儀容和行為語言兩大方面。
作為精神面貌和行為特征的反映,圖書館員的社會形象代表了讀者對館員的認可程度,體現(xiàn)了圖書館的聲望和名譽。它是讀者的一種社會心理,是圖書館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社會意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圖書館員社會形象作為一種社會心理,必然會受到其他社會意識的影響與制約。在傳統(tǒng)觀念中,各類型的圖書館,無論是公共的、專業(yè)的還是高校的,其社會地位一直不高,圖書館一直被定位成“老弱病殘休養(yǎng)所”、“干部家屬收容所”甚至“博士后流動站”。一些企業(yè)家熱心贊助文藝、體育等文化事業(yè),卻很少想到圖書館。某些行政管理人員表面上同意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人員配備、福利待遇、經(jīng)費落實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仍另眼相待,內心里仍把圖書館員的工作視為“看守門戶”、“借借還還”,認為圖書館工作“誰都能干”、“誰干都一樣”。試想,在這樣的社會意識下,人們對圖書館的誤解、對館員的偏見就很容易造成圖書館員對自己的勞動價值和專業(yè)能力的質疑,很容易挫傷圖書館員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工作熱情無從談起,更不用說服務質量的改善和社會形象的提升了。
根據(jù)存在決定意識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圖書館本體決定了圖書館意識及其組成部分,當然也就能決定圖書館員的社會形象。由于我國傳統(tǒng)的圖書館長期以“藏書樓”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和發(fā)展,重藏不重用,于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圖書館都高興地自詡為“知識的寶庫”和“大學的心臟”,館員都自覺地將自己的形象定義為“收藏員”和“保管員”?!皥D書館的質量取決于館藏”、“評價圖書館的第一指標是有多少藏書”,長久以來一直是我們圖書館界用以宣傳自身職業(yè)的傳統(tǒng)口號;“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為他人做嫁衣”,長久以來一直被我們圖書館界奉為崇高的職業(yè)道德。這些圖書館界本身的評價標準,自然就形成了圖書館內部對圖書館質量好壞、對館員社會形象高低的根本價值取向,自然就貶低了高校圖書館的作用和優(yōu)秀圖書館員的形象。20世紀80年代以后,各高校圖書館雖然相繼分進了一大批高學歷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充實圖書館工作人員隊伍,但由于圖書館過于死板的職稱制度、過于陳舊的管理模式和過于封閉的運行機制,再加上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和“知識無用論”的抬頭,使得相當一部分高學歷人才離開了圖書館,尋求自己的個性發(fā)展,即使另一部分仍然留在了圖書館,卻也得不到人文關懷,看不見前進的方向,只能得過且過,“身在曹營心在漢”。精神狀態(tài)如此,工作態(tài)度和社會形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圖書館是一種社會機構,其出現(xiàn)與發(fā)展完全取決于社會需求,其館員社會形象的優(yōu)劣也必然取決于多大程度上滿足了社會需求,而滿足社會需求又是與圖書館員自身的基本素質以及服務能力緊密聯(lián)系的。當今社會是以知識為源、以科技為本的信息時代,知識老化周期日益縮短,科學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一張文憑,終身享用”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已經(jīng)到來。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的信息情報中心,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向館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館員成為一專多能的學者型館員。但有些館員自己卻看不起圖書館工作,或認為圖書館工作低人一等,或認為和書刊、讀者打交道沒意思,缺乏工作動力和責任感,整天混日子;也有些館員面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挑戰(zhàn),既不會計算機檢索,又不懂圖書情報知識,缺乏上進心和緊迫感,只靠現(xiàn)有的一些文化知識和工作經(jīng)驗維持日常工作。
毋庸置疑,一種職業(yè)的社會形象,是由它的經(jīng)濟基礎和職業(yè)威望決定的。圖書館界應摒棄“等靠”的思想,積極爭取黨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經(jīng)濟實力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加大對圖書館經(jīng)費的投入,改善圖書館硬件設施;主動爭取各級文化教育主管部門行動上的支持,在日常工作中真正重視圖書館的專業(yè)人才和科研成果,提高圖書館員職業(yè)的威望;還應經(jīng)常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各種大眾傳媒傳播圖書館的各種信息,充分利用舉辦展覽、開辦講座、組織群眾活動等各種宣傳活動吸引社會公眾,擴大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和知名度,使全社會與公眾認識、了解并支持圖書館。只要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全社會都能關心圖書館事業(yè),圖書館職業(yè)真正成為受人尊重的職業(yè),又何愁館員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得不到提高、館員的社會形象得不到提升?
圖書館作為社會科學文化教育系統(tǒng)中一個能動的社會主體,完全可以以更多的工作成績、更高的工作效率贏得公眾的信賴和好評。由于讀者是圖書館工作的目的所在,所以圖書館界應真正樹立“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觀念,不斷傾聽讀者對圖書館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主動熱忱地為讀者提供完善的品牌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借閱、咨詢需求。而對讀者的服務又是通過館員實現(xiàn)的,館員是使藏書與讀者發(fā)生關系的樞紐,因此圖書館界還應加強對館員的職業(yè)道德教育,積極倡導以“敬業(yè)”、“樂業(yè)”為核心的圖書館精神。為此,圖書館領導必須學會換位思考,對館員表示極大的理解和尊重,給予他們充分的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主動關心他們的切身利益,創(chuàng)造條件為他們提供繼續(xù)進修、晉升職稱的機會。特別是在管理過程中,圖書館領導既要依托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堅持制度化管理,又要注意以人為本,堅持人性化管理。只有將人性化管理與制度化管理科學地結合起來,優(yōu)化圖書館管理模式,才能調動廣大讀者和館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每位讀者都喜歡圖書館、信賴圖書館員,使每位館員都忠于職守、熱愛本職工作,從而打造出圖書館員良好的社會形象。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圖書館員的自身因素也影響其自身形象。對圖書館員形象的評價,盡管是由讀者做出的,但歸根結底是由圖書館員自己塑造的。館員的工作態(tài)度、業(yè)務素質如何,讀者都有親身的感受和評價。廣大圖書館員要時刻注意自身的儀表和言行,應使自己的儀表儀容樸實、大方,行為語言禮貌、文明;還要從一點一滴的工作做起,樹立業(yè)務工作上的權威形象,即能通過各種手段,準確迅速地滿足讀者的文獻及情報需求,完整順利地解答讀者的各種咨詢,做圖書館的“活字典”;尤其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盡量擴展自己的知識面,不滿足于充當知識信息的服務員、導游員和管理員,還要充當高知識含量信息產(chǎn)品的設計者、生產(chǎn)者和操作者,做德才兼?zhèn)涞膹秃闲腿瞬?。只有這樣,才能向讀者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服務,才能完善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
當然,館員社會形象是圖書館的一種無形資源,是讀者心目中圖書館形象的代表。分析影響?zhàn)^員社會形象的因素,尋找提升館員社會形象的對策,對于增強圖書館意識、推動圖書館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積極的影響。
[1]甘英.論圖書館的社會形象[J].山東圖書館季刊,1991,(2).
[2]龔軍慧.高校圖書館管理的有效模式——人性化管理與制度化管理的最佳結合[J].圖書館論壇,2006,(4).
[3]黃少寬.社會角色理論與現(xiàn)代圖書館員的角色形象[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1,(2).
[4]王俊杰,盧照平.對圖書館社會形象問題的認識與思考[J].山東圖書館季刊,1991,(4).
[5]王新榮.圖書館員的自我效能感與職業(yè)倦?。跩].河南圖書館學刊,2006,(6).
[6]吳慰慈,董焱.圖書館學概論[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