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婷
(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部,哈爾濱 150025)
從體驗哲學的視角看英漢“眼睛”概念隱喻的認知共性
于 婷
(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部,哈爾濱 150025)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是“心寓于身”(embodiment)的認知觀,因此認知語言學是以人類的身體經驗為出發(fā)點來研究范疇、概念、心智、認知和語言?!把劬Α弊鳛槿梭w的重要器官詞語,在其概念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被賦予了豐富的隱喻意義,研究結果表明: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共享“眼睛”的大部分隱喻投射,分別被映射到具體事物、抽象概念和心理狀態(tài)三個領域;從體驗哲學的視角可以闡釋英語和漢語中“眼睛”概念隱喻存在共性的深層原因。
體驗哲學;“眼睛”概念隱喻;認知共性
在認知語言學中,認知是大腦能動地認識世界的過程。隱喻在人類的認知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趙彥春、黃建華認為隱喻處于人類獨有的認知能力的心臟部位,負責意義的產生、傳遞和加工[1]。隱喻不是一種簡單的語言現象,而是一種認知方式,隱喻在本質上是認知的。隱喻為人們提供理解和描述事物的新視角,隱喻使詞語的意義得到不斷延伸。窗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打開窗,房屋充滿燦爛的陽光,睜開眼,我們認知廣袤的世界。“眼睛”作為人體的重要器官詞語,在其概念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被賦予了豐富的隱喻意義。蘇軾《陳季常見過三首》其一:“但得君眼青,不辭奴飯白?!保埌准窗罪?沒有菜肴的飯食)《晉書·阮籍》載晉代阮籍以眼白看他憎恨的人,以眼青看他器重的人。由這個典故還派生出許多語匯,如“青目”、“青眼”、“垂青 ”、“青眸 ”、“眼青 ”、“青盼 ”、“青眄 ”、“青照 ”??梢姟把矍唷彪[喻人們一種喜愛,賞識或器重的態(tài)度。之所以有這些相似的語言表達,是因為在這些隱喻表達式后存在一個固有的概念隱喻:眼青喻喜愛或器重。此概念隱喻及其派生的隱喻表達式共同組成一個“眼睛”概念隱喻系統(tǒng)。英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相同的“眼睛”概念隱喻。本文在分析了諸多相同的英漢“眼睛”概念隱喻的基礎上,從體驗哲學的視角進一步闡釋了英漢語中“眼睛”概念隱喻中存在的共性。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是“心寓于身”(embodiment)的認知觀。Lakoff和 Johnson認為體驗哲學有三條基本原則,即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2]。心智體驗性的思想代表了認知語言學的體驗觀。這種觀點反對美國分析哲學和喬姆斯基語言學傳統(tǒng),認為研究人類語言和思維不應靠形式和邏輯手段,而應該考慮人的大腦、身體和身體經驗。人類的語言和思維來源于我們的大腦神經結構,身體除大腦外的其他部分以及我們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
認知語言學是以人類的身體經驗為出發(fā)點來研究范疇,概念、心智、認知和語言。根據 Lakoff的論述,體驗哲學所說的“體驗”具有廣義上的含義:包括個體或社會集團的各種實際的或潛在的經歷,以及人與物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3]。
實際上,在古代人們就有了體驗哲學的思想?!敖≈T身”是古漢人的認知原則:用人的某些部位器官,如頭、手、腳、心肝、腸等做喻體來認識另一陌生事物或概念。將人的各個部位,各種器官與自然界的各種物象聯系起來,這與“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是一致的。在西方也同樣有類似的說法,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格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是西方哲學史上對認知主體的第一次絕妙概括。英漢兩個民族正是在此認知原則的基礎上,通過人體的各種器官來認識另一抽象或陌生的事物或概念??梢?人的身體和其感覺經驗在隱喻意義形成以及人類概念化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眼睛喻形似眼狀之物
一雙眼睛位于面部上方,形似小洞,窟窿,因此眼睛的這一特征被隱喻投射到其他形似眼孔的具體事物上去。英漢語中都有許多具體的隱喻表達式:
英語:the eye of a needle(針眼);a hook and eye(一副鉤眼);hooks and eyes on a dress(衣裙上的鉤眼);potatoes full of eyes(芽眼很多的馬鈴薯);one eye of the spectacles(眼鏡的一塊鏡片);the eye of a stor m(風眼)等。
漢語 :炮眼 ,槍眼 ,蟲眼 ,泉眼 ,網眼 ,針眼 ,芽眼 ,風眼 ,窟窿眼,電子眼,貓眼 (防盜門上安裝的能看見外面的裝置),耳朵眼兒等。
(二)眼睛喻寶貝珍愛之物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雙明亮美麗的大眼睛。眼睛無論在容貌還是功能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眼睛喻寶貝珍愛之物:
英語:the apple of one’s eye漢語:掌上明珠
(三)眼睛喻耳目和眼線
世界的萬物都逃脫不了人們敏銳的眼睛。因此,眼睛喻耳目和眼線:
英語:an eye in the sky(偵察衛(wèi)星),private eye(偵探)漢語:1.這酒店卻是梁山伯新添設做眼的酒店。
2.就與都司討此人去做眼,事成之后,再奉五十金。
(四)眼睛喻中心 ,關鍵
眼睛是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且由眼睛獲取的信息是最客觀可靠的。因此,眼睛喻問題的中心,喻事物的關鍵精要處。
英語:the eye of the problem(問題的中心)
漢語:3.我沒賣過古董,我也懂這個眼,這時化石的。
4.他起初還想賴,后來被家兄點了兩句眼,他無話說了。
(五)眼睛喻觀點、見解、判斷
面對同一事物、同一問題,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得出迥異的觀點,從而產生了不同的見解和判斷。因此,眼睛喻觀點、見解、判斷:
英語:in my/his eyes(在我 /他看來 ),in the eyes of the world(在世人的心目中),in the eyes of the law(從法律觀點)
漢語:5.以哲學的眼光看去,早死晚死,都是一樣的。
6.王司令,少年騰達,人又漂亮,我的眼光斷不會錯的。
(六)眼睛喻眼力,鑒賞力
俗話說:見多識廣??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很有道理的。深厚的閱歷和豐富的經驗幫助我們在處事時擁有敏銳的眼光和獨到的鑒賞力。因此,眼睛喻眼力、鑒賞力:
英語:He has the eye of a painter.(他有畫家的鑒賞力。)
an eye for beauty(對美的鑒賞力)漢語:7.慧眼識英雄
8.任老四爽朗地笑著,很滿意自己觀察事物的眼力。
(七 )眼睛喻注意 ,監(jiān)督 ,關注
當我們關注一件事時,目光和思維都停留集中在這件事上。正所謂:目不斜視,耳不旁聽。因此,眼睛喻注意、監(jiān)督、關注。
英語:in/out of the public eye(不 /為公眾所注意),under thewatchful eyesof the election board(在選舉委員會的嚴密監(jiān)督下),an eye to one’s own advantage(對自己利益的關注),have one’s eye on(密切注意 )
漢語:目不轉睛
眼觀鼻,鼻觀心 (精神集中,心無旁騖)
須差同莊地眼看起贓,起獲到官。(眼看:以目監(jiān)視)
(八)眼睛喻心理狀態(tài)
眼睛,心靈的窗戶,折射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因此,眼睛喻心理狀態(tài)。
英語:make eyes at(向 …送秋波 ),have eyes only for(只愛,只想見),one’s eyes flash fire(眼睛冒火,怒目相向),eyes pop out(非常吃驚)
漢語:眼笑 (喜悅 ),眼青 (重視 ),眼白 (輕視 ),眼凄凄(凄涼悲傷的深情),眼迢迢 (望眼欲穿),眼巴巴 (急切盼望),眼笑眉舒 (極度高興),眼淚洗面 (極度悲痛),眼想心思(思念之切),眼跳心驚 (非常害怕),眼跳耳熱 (驚恐不安)
從這些大量的表達式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視覺器官的“眼睛”,無論在英語還是漢語中,都既可以投射到具體事物 (形似眼狀之物;寶貝珍愛之物;耳目眼線),又可以投射到抽象概念和心理狀態(tài) (中心,關鍵;觀點,見解,判斷;眼力,鑒賞力;注意,監(jiān)督,關注;心理狀態(tài))。英漢共享八個“眼睛”概念隱喻,英語和漢語之間的這種相似性并不是偶然產生的,而是源于概念隱喻的經驗基礎的自然結果。說英語的英國人和說漢語的中國人擁有大體相似的身體經驗和物理經驗,因此,我們有理由預測從類似的經驗基礎中不應當產生矛盾的概念隱喻。
人類的眼睛擁有相同的組織構造和生理特性,因此人們對眼睛的認識是趨同的,從而表現出相同的隱喻投射。王寅認為我們面對的是同一或基本相同的客觀世界,共享自然規(guī)律;人類還有相同和類似的身體器官、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這就決定了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具有基本共通的思維,這就從體驗哲學角度解釋了語言具有普遍性[4]。
[1]趙彥春,黃建華.隱喻——認知詞典學的眼睛 [J].現代外語,2000,(2):152.
[2]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3]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2 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王寅.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J].中國翻譯,2005,(5):15-20.
(責任編輯:劉東旭)
H030
A
1001-7836(2010)11-0134-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53
2010-06-07
2010年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11552118)
于婷 (1976-),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講師,碩士,從事英語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