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霞
(北華大學(xué) 師范分院,吉林吉林 132013)
淺談模糊修辭的藝術(shù)魅力
王英霞
(北華大學(xué) 師范分院,吉林吉林 132013)
模糊修辭是有效運用語言模糊性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一種藝術(shù)。無論是日常交際、新聞報道,還是外交辭令以及文學(xué)創(chuàng)作,模糊修辭無所不在并表現(xiàn)出了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此坪唵魏褪熘睦佑捎谶\用了模糊修辭而達到了精確語言所無法企及的效果。
模糊修辭;日常交際;外交辭令;文學(xué)創(chuàng)作
康德曾經(jīng)說過:“人類生活中不能沒有模糊語言,不可能處處用精確語言代替模糊語言?!盵1]25的確如此,在自然語言中,幾乎不存在絕對精確的語言,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或多或少都要帶有模糊性,況且詞義本身也具有模糊性。例如,“青年”這個詞。就詞義本身,誰是青年,似乎是個不難明白的問題,不就是人生處于青年時期的人群嘛!然而稍作深究,人生的青年期始于哪個年齡又終于哪個年齡實在是模糊不清的。再如,我們來形容一個人的外貌,可以用漂亮、帥氣、丑陋、難看等去修飾,然而若用精確的數(shù)字表明那個人的五官多大、比例如何的話,恐怕會讓人啼笑皆非吧!還有,大家熟知的《紅樓夢》,曹雪芹對林黛玉的外貌描述:“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彪m然沒有用非常直接的文字,我們卻可以通過模糊的語言想象出林黛玉的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模糊修辭對文學(xué)創(chuàng)作、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下面通過舉例簡單介紹模糊修辭的使用范圍之廣以及它的獨特藝術(shù)魅力。
語言交際的原則是準(zhǔn)確、經(jīng)濟和富有表現(xiàn)力。其實語言的模糊性和語言的準(zhǔn)確性是一樣的,同是語言的一個屬性。在有些不愿、不必、不能精確的言語環(huán)境中,如果一味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就會出現(xiàn)尷尬場面,不能實現(xiàn)交際的目的。相反,利用模糊修辭會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例如,大家熟知的一個例子:一個男青年和女朋友及女朋友的母親劃船至湖中心,女朋友突然問:“我和我的母親突然同時落水,你先救誰?”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很棘手,男青年無論怎樣回答,都將得罪一方[1]25??赡星嗄陞s靈機一動,運用語言的模糊性解決了難題。他說:“我先救未來的母親?!边@是一個歧義句,既可以指未來孩子的母親——女朋友,也可以指丈母娘。可見,模糊修辭可以避免直接回答而給某一方帶來的不快。
模糊,顧名思義是想達到某種委婉含蓄的效果。當(dāng)我們面對某些尖銳卻又無法回避的問題時,模糊語言便能從一個側(cè)面去填補那份尷尬,并達到幽默風(fēng)趣的效果。尤其是在外交辭令中,甚至可以維護祖國和民族的尊嚴(yán)。相信這種例子我們看過不少:“九一三”事件發(fā)生以后,蘇聯(lián)大使找到周總理,陰陽怪氣地問道:“總理同志,聽說最近中國發(fā)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周總理平靜地回答:“也沒什么大事,只不過是森林里倒了一棵樹;一棵樹上落下一片葉子而已?!碧K聯(lián)大使又故意惡意問道:“總理閣下,中國好,林彪為什么提出往蘇聯(lián)跑?”周恩來回答:“這不奇怪。大自然好,蒼蠅還是要往廁所跑嘛!”蘇聯(lián)大使被說得啞口無言。由此我們不得不佩服周總理的外交能力,他不直接回答,而是通過比喻,將蘇聯(lián)大使的尖銳問題淡化,利用比喻的模糊性,將發(fā)生的大事比作只是倒了一棵樹,將國賊比喻成蒼蠅,將帝國主義比喻成廁所,從而狠狠地侮辱了大使一番,維護了國家與民族的尊嚴(yán),簡直是大快人心。
模糊修辭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的,它在各種文體中尤其是在我國文學(xué)語言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無論是利用詞匯還是句義的模糊,也無論是利用標(biāo)點還是具體修辭格的特殊模糊效果,文人們往往利用模糊修辭進行文本創(chuàng)作,于古于今皆是。下面通過舉例簡單介紹在小說、詩歌、戲劇及其廣告等文體中,模糊修辭的特殊效用。
(一)小說中利用模糊修辭,可以增加作品內(nèi)涵,引發(fā)讀者共鳴[2]。
模糊修辭既可以是“此”也可以是“彼”,既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正由于其模棱兩可,在小說中才可以闡釋出人物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擴大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例如:大家熟知的魯迅的作品《祝?!肪痛罅康厥褂昧恕八坪?、大約、仿佛、大抵、或者、也許”等模糊詞語,其中最多一個詞“似乎”的使用竟然多達 12次,模糊詞語的使用使文本呈現(xiàn)出了不確定性,使文本除了表層含義外,又多了更為深厚的思想內(nèi)涵。下面我們看節(jié)選的內(nèi)容:“就是——”她走近兩步,放低了聲音,極秘密似的切切地說,“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也許有罷,——我想?!薄澳敲?也就有地獄了?”“啊!地獄?”我很吃驚,只得支吾者,“地獄 ? ——論理 ,就該也有。——然而也未必。”“那么 ,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唉唉,見面不見面呢?……”“那是……實在,我說不清……”“我”在回答祥林嫂有沒有魂靈和地獄的問題時,都是先肯定后否定的,而且模棱兩可,模糊不清的。然而正因為作者本身語言的矛盾和模糊不清才更加突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矛盾,揭示了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面對苦難群眾的無奈和茫然,從而體現(xiàn)了魯迅作品的深刻思想內(nèi)涵。
(二)詩歌中利用模糊修辭,可以巧妙隱藏詩人情感,強化詩歌語言的傳情效應(yīng)[3]。
詩歌的特點是語言凝練、感情豐富。在審美情趣方面,中國人一向推崇委婉含蓄,這也就恰恰是我們所說的模糊修辭。詩人通過各種意象,借景抒情,創(chuàng)造了詩歌的獨特境界。從而拓展了詩歌的時空范圍,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情緒。例如:杜甫的《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逼渲小敖魇晦D(zhuǎn)”是一個精彩獨特的隱喻意象,“江流”隱喻時間的流失,“石不轉(zhuǎn)”則象征著千古遺恨。而大多杜詩選注卻將此句詩解釋為贊揚諸葛亮的八陣圖名垂千古,這樣來解釋大概是因為沒能體會該句的隱喻的緣故。再如,童叟皆知的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一句模糊嘆息“花落知多少?”內(nèi)涵極為豐富,既是對春天將去眾芳搖落的嘆息,又使人聯(lián)想到青春年華流逝,美好事物被摧殘,還可聯(lián)想到詩人理想的幻滅,當(dāng)時朝廷對有才能的寒士的壓抑等等[4]。此詩言淺意深,之所以達到如此效果,功勞理應(yīng)落到這句模糊語上。
(三)戲劇中利用模糊修辭,可以刻畫人物性格,推進戲劇展開矛盾沖突
“話說白了,沒味;事做全了,沒戲?!边@是戲劇界在多年的藝術(shù)實踐中總結(jié)出的一條戲劇箴言。換句話說,在戲劇創(chuàng)作中要有一種潛在的戲外之戲,這在戲劇里叫潛臺詞。而潛臺詞實際上就是模糊修辭。在戲劇里,模糊修辭是一種潛在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它對于刻畫人物性格,推進戲劇到達高潮,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戲劇《雷雨》中的一句臺詞:她大哭起來,不禁沖口說出了這樣一段話:哦,“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 ,抽咽 )你是萍 ,——憑 ,——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這句話飽含了侍萍極其復(fù)雜的感情。她驚疑地說“你是萍”,這明明是想認(rèn)離別多年的兒子,言外之意是想說“你是萍兒”。話音剛出口,她答應(yīng)周樸園不認(rèn)兒子的要求又理智地把“萍”改為諧音“憑”并憤怒地斥責(zé)“憑什么打我的兒子?”這一個諧音“憑”字的巧妙運用,確切地表達了她感情的急劇變化,內(nèi)心世界的極大痛苦和悲憤。再如,大海打周萍時所說的“你準(zhǔn)備好了?”就是指你是準(zhǔn)備好跑了呢?還是準(zhǔn)備好挨打了呢?又如,周樸園嚴(yán)厲地責(zé)問:“你來干什么?”“誰指使你來的?”就有兩層意思:其一,你大可不必到這兒來;其二是一種威脅之意,你想來敲詐我嗎?這種“言外之意”的模糊修辭,對于表現(xiàn)周樸園的虛偽性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見通過含蓄的語言表達潛在的意思是優(yōu)秀劇作家最值得稱道的藝術(shù)手法,這使觀眾在欣賞戲劇的過程中能夠完全的投入其中,思在其中。
(四)廣告中利用模糊修辭,可以增強廣告的藝術(shù)性和空白度,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
眾所周知,廣告作為一種商業(yè)訴求活動,力求簡練、靈活、發(fā)散和含蓄。基于這一特點,模糊修辭在廣告語中便充分發(fā)揮了其特殊功效。例如:“江南空調(diào)為您創(chuàng)造第五季”的廣告語,“第五季”就是個模糊詞[5]。從邏輯學(xué)的角度說,“第五季”是個空概念,空概念根本就沒有外延,所以更談不上范圍的限定了,從而給消費者無限的遐想,想要嘗試這根本不存在的“第五季”是個什么樣的感覺,從而商家達到了宣傳的目的。再如:李寧的“一切皆有可能”的廣告語,更是充分利用了句義的模糊性而突出了李寧品牌所特有的獨特內(nèi)涵。我們不禁要贊美它的廣告多么有創(chuàng)意,我們更要驚奇模糊修辭的特殊效用!“一切皆有可能”李寧提供的絕不僅僅是體育用品,而是在傳遞一種人生信念,一種生活品質(zhì)和思想境界。
總之,模糊修辭在各種文體及其口語表達中,作用越來越突出,適度的言語模糊不但不會阻礙交際,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精確詞語的局限性,作為語言的一種屬性,它和語言的精確性相輔相成,共同提高了語言的表達效果,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1]張曉耕.此中有真意,朦朧語亦奇——淺談模糊語的修辭效應(yīng)[J].現(xiàn)代語文:理論研究,2002,(10).
[2]胡三如.《祝福》中模糊語言的藝術(shù)魅力 [J].時代文學(xué),2008,(14):43.
[3]夏云.模糊修辭與詩歌的表現(xiàn)力 [J].福建外語,2001,(2):61.
[4]陶文鵬.王維孟浩然詩選評 [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72.
[5]徐倩.淺談模糊詞在廣告語中的修辭功效 [J].安徽文學(xué),2009,(1):285.
(責(zé)任編輯:劉東旭)
H051
A
1001-7836(2010)11-0130-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51
2010-05-11
王英霞 (1976-),女,吉林吉林人,中級講師,碩士,從事現(xiàn)代漢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