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民生新聞的精神趨向與困境
——以河南電視臺8套《DV觀察》欄目為例
李 敏
(河南大學 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DV觀察》是河南電視臺8套播出的民生新聞類欄目,它既體現了民生新聞的精神趨向,又體現了此類欄目所遭遇的困境。它以“民主”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僅僅是在營造“民主”的表象。它在“娛樂”精神的主宰下,一味注重感官刺激,放棄了精神思考與人文關懷。
民生新聞;《DV觀察》;民主;娛樂
河南電視臺8套《DV觀察》欄目開播于2007年2月5日,至今已逾三年。一年前,其官方網站稱,兩年多來,《DV觀察》欄目播出時間不斷延長,在河南本省的收視率更是節(jié)節(jié)攀升,目前已成為河南8套,乃至河南電視臺的主打欄目。2009年7月12日,在業(yè)內人士舉行的評選活動中,“中國電視民生新聞十佳欄目”新鮮出爐,《DV觀察》有幸名列榜單。
民生新聞在中國電視業(yè)中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自從2002年元旦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開播以后,“民生新聞”這個概念就獲得了廣泛認同,同類型欄目短時間內風靡大江南北,到處創(chuàng)下收視率的奇跡,與此同時,對民生新聞的研究也成為新的學術熱點?!禗V觀察》并非對此前同類節(jié)目的單純模仿,它在制作、包裝和內容編排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明顯的調整。
《DV觀察》仍然屬于民生新聞,卻變換了口味:與此前的民生新聞相比,它增加了一些配料的分量,炮制出的是一道更平民化、更家常、更綿軟、更輕松的快感大餐。在筆者看來,這個按照新的配方表所制作的欄目,深刻地表現了我們當代媒體的精神趨向以及民生新聞的價值困境。
充分滿足后革命時代的大眾對民主的想象,應當是《DV觀察》的第一道秘方。在我們的政治語匯中,“民主”一詞源遠流長,從古希臘到現代社會,“民主”一直擁有眾多的追隨者,在日復一日的使用中,“民主”漸漸成為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具有了超越性的終極價值。在已經結束的20世紀,我們有過許多為“民主”而戰(zhàn)的戰(zhàn)爭,我們也有過無數各種式樣的“民主斗士”。但是,隨著20世紀走向尾聲,人們驀然發(fā)現打著“民主”旗號的戰(zhàn)爭背后隱藏的也許只是某個超級大國的某種利益,曾經的革命豪情換來的也并不全是美好新天地,持久的革命行動最后帶來的是革命的疲憊。
不過,人們并沒有因此棄絕民主——因為“用過時的、被歸之于丘吉爾名下的話說,民主政治在所有可能的制度中是最壞的;惟一存在的問題是,根本沒有比它更好的政治制度”[1]。人們只是不愿再為“民主”流血犧牲了。面對這樣的困境,各種媒體開始大顯身手,逐漸成為人們?yōu)椤懊裰鳌倍鴳?zhàn)的重要舞臺。作為新興媒體的網絡在這一戰(zhàn)役中出盡風頭,紙媒和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也紛紛轉型。一方面,涉及社會現實中的矛盾沖突是媒體應有的監(jiān)督職能,從《焦點訪談》到《新聞調查》,它們在1990年代都有令人振奮的表現;另一方面,它們開始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從“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到后來的民生新聞,其內在精神一脈相承。在筆者看來,后一類節(jié)目與“民主”之間有著更為隱秘的關聯。
就“民主”的詞源學意義而言,“民主即人民的統(tǒng)治或權力”[2]?!懊裰鳌钡摹懊瘛痹诓煌恼Z境中有不同的所指,在中國,“人民”是一種政治身份,曾幾何時,作為“人民”本身就是一件光榮的事。如今,加諸“人民”身上的光環(huán)已經消退,人們似乎更傾向于接受傳統(tǒng)思想對于“民”的認知,他們是社會的基礎,人數眾多,他們是精英之外的普通人。一般來說,他們只能被言說,從不言說。而媒體是具有權力屬性的,它習慣于展現權威的聲音和各種精英的形象。因此,當未經扮演、未經藝術雕飾的普通人——他們毫無爭議地具有“民”的身份,和他們的日常生活占領了媒體時,“人民當家作主”或人民擁有權力這一內涵就得到了最直接、最直白的呈現。民生新聞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收獲了最為鮮明的民主效果。
《DV觀察》將這種民主意味又提升了一步。這檔欄目的內容完全由DV愛好者自行拍攝,盡管采用了通訊員制度,但實際上是英雄不問出處的,通訊員不屬于電視臺工作人員,與臺里只有簡單的經濟關系——提供的稿件一經采用即按件計酬。因此,這些言說者自身也具有著無可爭議的“民”的身份。如果說此前“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仍然有可能是居高臨下的講述,由記者采訪拍攝的民生新聞,仍然有可能是公共權力對私人空間的強制性進入的話,那么到了DV時代,“講述”至少在表面上變成了自主的講述,它允諾的是不包括特權的平等講述,任何人——只要愿意、只要有DV——就可以在電視上講一個故事。從這個意義上說,《DV觀察》欄目是電視媒體和DV機聯手為老百姓提供的民主大餐,它可以充分滿足人們對于民主的想象。
但是,《DV觀察》所提供的民主究其實質只能是一種關于民主的擬像。從欄目內容上看,《DV觀察》和所有的民生新聞一樣,不涉及黨政要人的活動,不播報國家時事、政治要聞,更為徹底的是,它很少監(jiān)督公權、也從不涉及公共事件、很少觸及個體與體制之間的齟齬,更不會關注個體在社會轉型期間的命運,而是沉溺于家長里短、飛短流長、街頭趣聞和鄉(xiāng)村異事?!禗V觀察》與我們時代的民主進程其實毫無關聯,它只是徒有膚淺的、其樂融融的民主外觀。不過,在現時代有這個外觀就足夠了,蘇珊·桑塔格曾經說過:“對現實的揭示,一向是通過影像提供的報道來進行的……新的無信仰的時代加強了對影像的效忠?!盵3]那些經常觀看《DV觀察》的觀眾,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人民已經當家作主的“現實”,卻忘記了民主進程仍然任重道遠的現實。
《DV觀察》的出現和流行充分表明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后革命時代,這個時代的哲學是犬儒主義的,這個時代的美學是仿真主義的,這個時代的媒體熱衷于制造各種表象,而大眾則滿足于享受各種表象。既然一切都可以通過表象獲得,那么在這個意義上說,《DV觀察》正是生產民主表象的優(yōu)秀工廠。
當面對“娛樂”這方配料時,“民主”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事實上,“娛樂”才是《DV觀察》念茲在茲的精神,而“重點打造視覺沖擊力強、氣氛渲染力強、互動參與性強的動感時尚、娛樂化節(jié)目”[4],正是《DV觀察》從開始就已明確的宗旨。
“娛樂”本來是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娛樂業(yè)也自古有之,但只有借助于現代的技術手段,娛樂業(yè)才能成為全球最為重要的產業(yè)之一,“娛樂”也才成為一種普遍流行的精神,成為凌駕于個體生活之上的主要意識形態(tài)。中國自1980年代以來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是現代技術的發(fā)展史,同時也是娛樂精神的發(fā)展史,因此雙卡錄音機和鄧麗君的情歌才會成為1980年代的文化關鍵詞,被許多書本反復提及。如今,各種便攜式的視聽設備層出不窮,電影、電視以及網絡更是以強大的技術支持,為人們準備了豪華版的感官盛宴。我們已經進入了電子媒介時代,現代科技的發(fā)展正在使“娛樂”以一種強大的、無孔不入的方式侵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在一切滿足娛樂需求的技術和設備之中,電視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如今,低廉的價格和超強的覆蓋率使得它以生活必需品的形式走進了千家萬戶,眾多的頻道和欄目也為人們提供了多樣選擇的可能。但在波茲曼看來,這種可選擇性僅僅是一種表象,“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tài)。不管是什么內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娛樂”[5]77。他還斷言:“電視只有一種不變的聲音——娛樂的聲音?!盵5]72以波茲曼的論點來觀照中國的電視行業(yè),也許會有失周全,但也大致可行。事實表明,那些深諳娛樂玄機的電視臺已經從中受益很多。
《DV觀察》在對娛樂精神的領會上絲毫不比其他欄目的娛樂節(jié)目差。作為地方電視臺的欄目,《DV觀察》以一種劍走偏鋒的方式加入了娛樂制造的大軍。它努力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事件中發(fā)現娛樂的因素,為此,它“重點關注百姓身邊的突發(fā)事、新鮮事、有趣事、感人事”[4]。在這一點上,《DV觀察》似乎是在抗拒那種認為日常生活是平淡無奇、百無聊賴的觀點,它極力提取的是日常中或刺激感官、或搖蕩心神的斷片,以激起觀眾的興奮。于是,我們看到新上市的草莓、看到長相奇特的動物、看到一場特大暴雨、看到火災等等。對于觀眾來說,“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正如相反的形態(tài),被看也是一種快感”[6]。當我們坐在電視機前為那些新奇的事物或事件驚嘆之時,當我們安全地“偷窺”他人的故事之時,《DV觀察》正是在弗洛伊德的意義上成了制造快感的制造器。
《DV觀察》并沒有耐心給我們講述一個很長的故事,屏幕上呈現的總是片斷與片斷的快速閃接,這就從形式上阻斷了讓人們深入思考的可能。如波茲曼所言,“電視上每個鏡頭的平均時間是3.5秒,所以我們的眼睛根本沒有時間休息,屏幕一直有新的東西可看。而且,電視展示給觀眾的主題雖多,卻不需要我們動一點腦筋,看電視的目的只是情感上得到滿足”[5]76。娛樂需要的是輕松不是沉重,因此在《DV觀察》中,解說、配樂以及具有動漫風格的字幕等等,使一切可能引起沉重的話題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當一個流浪者在街邊醉飲,唱著軍歌表演武術時,他僅僅是被當成一個笑料來表現,觀眾甚至可以聽到鏡頭背后壓抑不住的笑聲。任何同情都被刪除了,鏡頭不會引導觀眾去想象一個失敗的男人背后的故事,更不會讓觀眾去思考一個追不上現代化列車的邊緣人的悲哀?!禗V觀察》使得所有的片斷都停留在表層,而所有的片斷也都以即時性的娛樂為目的,它要求的也僅僅是觀眾在觀看瞬間的快感。
兩年多來,《DV觀察》為了娛樂觀眾一直在拓展新的內容。它從2008年7月起增加了相親板塊,直播求偶現場,據說這是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打造良好的征婚平臺,但筆者以為這不過是更徹底的隱私大放送,不過是對暴露癖與窺隱癖的雙重想象與迎合罷了。在這一點上,《DV觀察》并不孤單,因為在目前的媒體上,出賣隱私已經漸成流行趨勢。2009年5月,《DV觀察》又模仿某衛(wèi)視臺打造了水上運動項目“快樂大沖關”,從此每天的節(jié)目中都要播出“沖關”最精彩的鏡頭。觀眾可以看到許多渴望成為明星的人在沖關前模仿明星的表演,還可以看到他們落入水中的各種姿態(tài),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各種笑聲。對身體本身的“看”和“被看”為觀眾營造了一個真正輕松快樂的瞬間,我們也可以在這個瞬間充分領會到《DV觀察》娛樂觀眾的良苦用心。
1980年代以來,技術的進步已經帶著我們在娛樂之途上越走越遠。如果說在1980年代,聽一首情歌不僅僅是為了單純的感官娛樂的滿足,而且意味著可以在馬爾庫塞的意義上,獲取對抗舊時代革命價值的話,那么在今天,娛樂所具有的消解革命價值的功能已經徹底喪失。面對著越來越豐富的娛樂節(jié)目和越來越沉諳于此的觀眾,《DV觀察》面臨的問題只剩下一個,那就是怎么做才能讓明天比今天更娛樂。
當然,作為地方電視臺地面頻道的欄目,《DV觀察》無疑為觀眾提供了洞察媒體和時代的窗口。但隨著時間的流逝,《DV觀察》已經開始面臨民主和娛樂的種種困境。對此,筆者的態(tài)度是消極的,并認為它終將被新的欄目所取代,因為在一個以娛樂精神為主宰的大眾傳媒時代里,這是一切娛樂節(jié)目的必然結局。
[1]斯拉沃熱·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M].季廣茂,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7.
[2]喬萬尼·薩托利.民主新論[M].馮克利,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1.
[3]蘇珊·桑塔格.論攝影[M].黃燦然,譯.北京:譯文出版社,2007:153.
[4]焦作小李飛刀.2009年DV觀察焦作分部領導班子評選[EB/OL].http://www.hongxiu.com/diary/view/view.asp?id=851166.
[5]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艷,吳燕莛,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李恒基,楊遠嬰.外國電影理論文選[M].北京:三聯書店,2006:640.
G222
A
1000-2359(2010)04-0230-03
2010-04-06
[責任編輯 海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