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立員,饒龍隼
(宜春學院高安校區(qū)教育系,江西高安330800;上海大學文學院,上海200436)
“李何”并稱辨義
江立員,饒龍隼
(宜春學院高安校區(qū)教育系,江西高安330800;上海大學文學院,上海200436)
李何,是明代弘、正間兩大文學人物的合稱。這個稱謂有特定的文學意義,且隨著后人對李、何認識評價的變易,而引申出李何和同、李何分異、李何優(yōu)劣以及李何甄實等話題。李何并稱之后,論者又把李何與漢代的蘇李、唐代的李杜等人相類比,從而使之成為文學史上的雙子星現(xiàn)象。但與前代文學的雙子星現(xiàn)象相比,李何并稱實有不少特異之處。
李何;始稱;并稱;雙子星
李何,是明代弘、正間兩大文學人物的合稱。一是李夢陽,一是何景明。也有倒過來說的,稱何李。這個稱謂有特定的文學意義,且隨著后人對李、何認識評價的變易,而引申出李何和同、李何分異、李何優(yōu)劣以及李何甄實等話題。這些話題,就其時間之延綿、論涉之廣泛、思致之深厚而言,實際形成了特殊的文學批評現(xiàn)象,值得作出專題研討。這里僅辨析“李何”并稱之一義。
利用《四庫全書》電子版,檢索“前七子”及其親近文人的文集,包括李東陽《懷麓堂集》、李夢陽《空同集》、何景明《大復集》、康海《對山集》、邊貢《華泉集》、徐禎卿《迪功集》、顧璘《顧華玉集》、何瑭《柏齋集》、崔銑《洹詞》、高叔嗣《蘇門集》、鄭善夫《少谷集》等,結(jié)果都無李何或何李之稱謂。唯薛蕙《考功集》卷八《戲成五絕》其一云:“束發(fā)從師王浚川,文章衣缽幸相傳。爾時評我李何似,白首摧頹只自憐?!边@里“李”、“何”兩字連用,并隨“我”字之后,而成“評我李何似”之表達,意思是我詩似李似何,顯非專張李何之目。且該詩作于“白首摧頹”之年,而薛蕙卒于嘉靖二十年(1542),李夢陽卒于嘉靖八年(1529),何景明卒于正德十六年(1521),則可知“我李何”語乃出于追憶,斷非實時之記錄。如此便可放心地說,正當“前七子”活躍時期,同人對李夢陽、何景明并無李何或何李之稱謂。
據(jù)王世貞《藝苑卮言》載,正德十六年何景明逝,遺囑墓文必出李夢陽手。當時門生張詩(子字言)、孟洋(字望之)等在側(cè),擔心李夢陽不會應允,又恐即使李夢陽應允,其所作墓文亦難當師意,便違背師命而由眾門人足成。今所見署名樊鵬的《中順大夫陜西提學副使何大復先生行狀》和孟洋的《中順大夫陜西按察司提學副使何君墓志銘》,或正是銜于李夢陽與何景明之交惡,而于他們的文學交誼輕描淡寫,自然更沒有李何或何李之并稱。這是否可以說,直至何景明離開人世,尚無李何或何李之名目?
夷考李何之稱謂,似于王廷相《大復集序》為始見。其文曰:“及登第,與北郡李獻吉為文社交,稽述往古,式昭遠模,擯棄積俗,肇開賢藴。一時修辭之士翕然宗之,稱曰李何云。”[1]卷首王序作于嘉靖十六年(1537)六月。另有喬寧撰《何先生傳》,中有李何及何李之稱謂。該文寫作時間不詳。而喬文不滿樊、孟所撰行狀和墓志,稱其未能表彰何景明儒學。據(jù)此可知,喬撰傳記應在行狀和墓志流傳之后,即正德十六年(1521)以后。喬寧乃何景明督學陜西時門生,嘉靖十七年(1538)始成進士,其輩分要比樊鵬等晚。按傳記類制作之慣例,撰者往往要有身份,則喬為何景明作傳似在成進士后。所以,可暫定王廷相《大復集序》為李何始稱。
李何又有何李之異稱。何李,字面上僅與李何次序倒換。這不排除有人偶爾使用,而并無深意之可能。如汪道昆《明故提督學校陜西按察司副使信陽何先生墓碑》既稱謂李何,又稱謂何李,就屬隨意而用,未加區(qū)別。又如張廷玉《明史·李夢陽傳》及《李攀龍傳》將李夢陽、何景明、李攀龍、王世貞并稱為何、李、王、李,只是為了音節(jié)流利,便于稱說。但多數(shù)情況下,二者還是有差異的。其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李何隱含李倡何隨或李伯何仲之意味,但似無明顯的抑何申李意向;而何李卻有明顯的抑李申何意向。
稱謂李何,一般是主張李夢陽首倡復興古學,而何景明輩作出響應;或認為李夢陽、何景明共倡復興古學,而其他諸子作出響應。前者如上引王廷相《大復集序》之稱謂。后者如《中州人物志》:“(何)與邊、李輩工古文辭,皆相振勵,而且尚節(jié)義,鄙榮利,并有國士之風焉。夢陽又駿發(fā),與景明齊名,海內(nèi)操觚之士皆宗尚之,稱李何云?!盵1]附錄又如沈德潛《說詩晬語》:“徐昌穀大不及李,高不及何,而倩朗清潤,骨相嵚崎,自能獨尊吳體。邊庭實、王子衡同羽翼李何,而地位少下?!盵2]卷下第二二而更常見的是,凡認為李夢陽、何景明的影響與成就相伯仲,而不加明顯的軒輊,則都籠統(tǒng)稱為李何。如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世人獨推李何為當代第一。余以為空同關(guān)中人,氣稍過勁,未免失之怒張;大復之俊節(jié)亮語,出于天性,亦自難到,但工于言句,乏意外之趣?!盵3]此以李、何各有優(yōu)長與不足,而對“當代第一”說作出校正,但對李何之稱謂卻習其常。故清代鄒麗中《何瑞征賜策堂序》云:“有明三百年,以詩文名世者,指不勝屈。而信陽何大復先生張壇坫,執(zhí)牛耳,尤拔奇于諸家之外,價重雞林,聲噪藝苑,與李空同相伯仲,海內(nèi)翕然宗之,稱曰李何?!盵4]附錄
而何李之稱謂,明顯有尊崇何景明或愛敬何景明的意味。這大抵有四個指向:
(一)門人或后學尊崇老師,而表露出遠李近何傾向。如喬寧《何先生傳》:“至弘、正間,先生與諸君子始一變趨古,其文類《國策》、《史記》,詩類漢、魏、盛唐。于是明興詩文足起千載之衰,而何李最為大家。今學士家稱曰何李,或稱曰李何,屹然為一代山斗云?!盵1]附錄
(二)看重何的文學造詣,以何優(yōu)于李,而抑李申何。如據(jù)王廷相《吏部考功郎中西原薛先生行狀》、文征明《吏部郎中西原先生薛君墓碑銘》載稱,王廷相通判亳州,得見薛蕙文,以為天下奇才,稱可繼“何李”。這顯與《大復集序》稱“李何”不同。蓋薛蕙以詩句“俊逸終憐何大復,粗豪不解李空同”,而啟后世左何右李之竇;然則行狀與墓銘照應了薛的抑李申何主張。這個意向亦為晚明及清代作家紹述,如湯顯祖《孫鵬初遂初堂集序》:“李獻吉、何仲默軒然世所謂傳者也。
……間者,文士好以神明自擅,忽其貌而不修……亂而靡幅,盡而寡蘊,則之以何李,其于所謂傳何如也?”[5]卷三十一再如王士禎《華泉詩選序》:“弘、正之詩,莫盛于四杰。……故千秋論定,以何李為首,邊、徐二家次之,浚川、對山、渼陂洎東橋、凌溪以還,則皆羽翼也。”[4]附錄又如葉燮《原詩》:“何景明《與李夢陽書》,縱論歷代之詩,而上下是非之?!蜃鸪跆贫鴩莱馑卧撸卫钪畨阋??!盵6]外篇下第二○此數(shù)例,或贊賞何李文學,或服膺何李文學,或批評何李復古,而在何、李之間,還是更重何之優(yōu)長。
(三)推重何的儒學氣節(jié),而李有可議,故抑李申何。如《明詩話》錄蘇菊村語:“李崆峒與何大復以詩文氣節(jié)為友。故當時何李并稱。然崆峒劾壽寧侯,雖云敢諫,而相遇鞭之則過矣。至其作假疏,與江金相攻,尤覺不直。若大復則恂恂儒者,高于崆峒一等;詩亦回翔馳驟,足稱一代作者。固非錢虞山無恥之徒所得肆口譏彈也?!盵4]附錄
(四)從中原文化的角度,突出何的文學與學術(shù)貢獻。雖然李有時也被看作中原人,但那是就他寓居開封而言。若就其祖籍陜西慶陽而言,李實不得躋身中原作家。如王士禎《二家詩選序》:“明興至弘治百有余年,朝寧明良,海內(nèi)鳧藻,重熙累洽,名世輩出,于是乎何李崛起中州?!盵4]附錄再如曹申吉《望古集序》:“明以來,力開風氣,自何李始。何大復信陽,為中州人;李空同雖籍慶陽,而實居大梁,亦中州人。然則詩至中州,其天下之盛乎!”[4]附錄又如莊冏生《劉蓀芳懷新堂詩序》:“信陽為中州勝地,靈山高峙,天目幽深,誕生異才,每推英絕領(lǐng)袖,如明詩家競崇何李,居弇州、歷下之上?!盵4]附錄
除了上述,后人并稱李、何,還使用過許多用語,茲擇要羅列于下。
以“二”數(shù)稱。如李三才《合刻李、何二先生詩序》:“明興以來,人文蔚盛,而北地、信陽并以詩崛起,……余則謂二公之詩,二公之人為之也。”[4]附錄再如朱彝尊《明詩綜》錄顧玄言語:“李、何二學憲氣象宏潤,詞采精確,力挽頹風,復增古雅,遴才兩漢,嗣響三唐……各成一家。而海內(nèi)翕然景從,為明音中興之勝,實二公倡之也?!盵4]附錄再如劉青芝《擬明代人物志》:“夢陽直而贛,景明和而介,剛?cè)嵝怨谈魇庠?然守正不阿,岳岳之概,又未可以歧視也。二子生弘正間,興復古學,樹幟中原,一時修辭之士,翕然宗之,號稱李、何?!盵4]附錄又如彭蘊章《又書何大復集后》:“何大復生弘治時,正當制藝謹嚴之日,乃能偕李空同倡為古文詞,以振興一世。蓋二公皆少年登第,而大復又有神童之號者也。余少時學詩,服膺何、李?!盵4]附錄
以“雙”字稱。如朱笠亭《詠何大復》:“信陽北地角雙雄,抑李伸何亦未工。卻愛長篇賦《明月》,何郎源雅又源風。”又如郭鑒庚《讀大復詩》:“楚水滇池萬里身,清詞麗句必為鄰。同時淮北成雙璧,獨步江東得幾人?”[4]附錄
以地名并稱。如民國人周焌圻《詩說枝談》:“與茶陵代興者,信陽、北地也。而實高居茶陵之上?!盵4]附錄周還撰《何家饗堂記》:“信陽詩人,首推大復。當弘治之朝,標四杰之目,有明風雅,號為正宗。數(shù)百年來,學者以北地、信陽并稱,可謂盛矣!”[4]附錄前引朱笠亭《詠何大復》:“信陽北地角雙雄,抑李伸何亦未工?!盵4]附錄
以字號與地名混稱。如吳晉《經(jīng)何大復先生故宅》:“當代論詩伯,空同與信陽。”[4]附錄
以字號與姓名混稱。如王祖嫡《春秋左傳經(jīng)傳集解序》:“汝潁古稱多奇,自吾鄉(xiāng)仲默先生與李獻吉氏并驅(qū)中原?!盵4]附錄
李何并稱是一個變易的文學批評行為。這不僅表現(xiàn)為稱名之每有變換,更表現(xiàn)為名義之不斷泛衍。大抵說,李何的名義漸次泛衍為李何相和同、李何并驅(qū)馳、李何為核心、李何為宗師、李何相頡頏、李何有分異、李何可軒輊諸情態(tài)。
李何相和同:此主要指李何共倡復古。其論例如王廷相《大復集序》:“及登第,與北郡李獻吉為文社交,稽述往古,式昭遠模,擯棄積俗,肇開賢蘊。一時修辭之士翕然宗之,稱曰李何云。”[1]卷首陳田《明詩紀事》丁簽卷一“李夢陽”條錄楊慎《升庵集》:“唐子元薦與余論本朝之詩,李、何一出,變而學杜,壯夫偉矣!”[7]汪道昆《明故提督學校陜西按察司副使信陽何先生墓碑》:“世儒率溺舊聞弗入也,及得兩家所論著者,胠篋而擬議之于周、秦、漢、魏黃初、開元之間,始相顧曰:誰謂何李不馴古之人也?于是聞?wù)唔憫粌A耳聽之。兩家遞為桓、文,執(zhí)旗鼓,號天下矣?!盵1]附錄李三才《合刻李、何二先生詩序》:“明興以來,人文蔚盛,而北地、信陽并以詩崛起,可法可傳,蓋深得風人之旨云。余每誦其詩,想見其人?!盵4]附錄王士禎《蘇門集序》:“弘治文教大起,學士輩出,力振古風,盡削凡調(diào),一變而為杜詩,則有李何為之倡?!盵4]附錄周焌圻《詩說枝談》:“與茶陵代興者,信陽、北地也。而實高居茶陵之上?!盵4]附錄劉青芝《擬明代人物志》:“二子生弘正間,興復古學,樹幟中原,一時修辭之士,翕然宗之,號稱李、何。鏟滌卑瑣,大振頹風,功甚巨然。”[4]附錄彭蘊章《又書何大復集后》:“何大復生宏[弘]治時,正當制藝謹嚴之日,乃能偕李空同倡為古文詞,以振興一世?!盵4]附錄
李何并驅(qū)馳:此主要指李何并驅(qū)中原。其論例如王祖嫡《春秋左傳經(jīng)傳集解序》:“汝潁古稱多奇,自吾鄉(xiāng)仲默先生與李獻吉氏并驅(qū)中原?!盵4]附錄曹申吉《望古集序》:“明以來,力開風氣,自何李始。何大復信陽,為中州人;李空同雖籍慶陽,而實居大梁,亦中州人。然則詩至中州,其天下之盛乎!”[4]附錄莊冏生《劉蓀芳懷新堂詩序》:“信陽為中州勝地,靈山高峙,天目幽深,誕生異才,每推英絕領(lǐng)袖,如明詩家競崇何李,居弇州、歷下之上?!盵4]附錄陳浩《生香書屋文集·六賢祠記》:“吹臺禹廟之旁,舊有五賢祠以祀唐之李太白、杜少陵、高達夫,明之李空同、何大復。乾隆十九年始移置于大梁書院。蓋李、杜、高嘗游于梁,何、李又中州之賢而工于詩者。蘇門先生高子業(yè),祥符人也,詩宗陶、韋,與何、李皆同時之杰,而獨未之及。乙酉秋,余言于開封劉錦州太守,始并祀為六賢?!盵4]附錄
李何為核心:此主要指李何為弘、正間文學復古的核心人物。其論例如張廷玉《明史·李夢陽傳》:“弘治時,宰相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從之。夢陽獨譏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者弗道。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等號十才子,又與景明、禎卿、貢、海、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皆卑視一世,而夢陽尤甚?!盵8]卷二百八十六王士禎《二家詩選序》:“明興至弘治百有余年,朝寧明良,海內(nèi)鳧藻,重熙累洽,名世輩出,于是乎何李崛起中州?!盵4]附錄王士禎《華泉詩選序》:“明詩莫盛于弘、正。弘、正之詩,莫盛于四杰。四杰者,北地空同李氏、汝南大復何氏、吳郡昌穀徐氏、濟南華泉邊氏?!是镎摱?,以何、李為首,邊、徐二家次之,浚川、對山、渼陂洎東橋、凌溪以還,則皆羽翼也。”[4]附錄沈德潛《說詩晬語》:“徐昌穀大不及李,高不及何,而倩朗清潤,骨相嵚崎,自能獨尊吳體。邊庭實、王子衡同羽翼李何,而地位少下?!盵2]卷下第二二《中州人物志》:“與邊、李輩工古文辭,皆相振勵,而且尚節(jié)義,鄙榮利,并有國士之風焉。夢陽又駿發(fā),與景明齊名,海內(nèi)操觚之士皆宗尚之,稱李何云?!盵1]附錄周焌圻《何家饗堂記》:“信陽詩人,首推大復。當弘治之朝,標四杰之目,有明風雅,號為正宗。數(shù)百年來,學者以北地、信陽并稱,可謂盛矣!”[4]附錄
李何為宗師:此主要指后世復古論者以李何為宗師。其論例如張廷玉《明史·李夢陽傳》:“嘉靖朝,李攀龍、王世貞出,復奉以為宗,天下推何、李、王、李為四大家,人無不爭效其體?!盵8]卷二百八十六又《李攀龍傳》:“攀龍才思盡鷙,名最高,獨心重世貞,天下亦并稱王、李。又與李夢陽、何景明并稱何、李、王、李?!盵8]卷二百八十七又《王世貞傳》:“王世貞好為詩古文詞,官京師,入王宗沐、李先芳、吳維岳等詩社,又與李攀龍、宗臣、梁有譽、許中行、吳國倫輩相倡和,紹述李何,名日益盛?!盵8]卷二百八十七彭蘊章《又書何大復集后》:“何大復生弘治時,正當制藝謹嚴之日,乃能偕李空同倡為古文詞,以振興一世?!嗌贂r學詩,服膺何、李,顧亦為舉業(yè)所困,未暇卒業(yè)?!盵4]附錄
李何相頡頏:此主要兩個方面,一是李何各自成家,名位相當;二是李何氣節(jié)相尚,足以并立。前一方面論例如朱彝尊《明詩綜》錄顧玄言語:“李、何二學憲氣象宏潤,詞采精確,力挽頹風,復增古雅,遴才兩漢,嗣響三唐,如航琛越海,輦賮逾嶠,琳闕珠房,輝燦朗映,各成一家?!盵4]附錄鄒麗中《何瑞征賜策堂序》:“有明三百年,以詩文名世者,指不勝屈。而信陽何大復先生張壇坫,執(zhí)牛耳,尤拔奇于諸家之外,價重雞林,聲噪藝苑,與李空同相伯仲,海內(nèi)翕然宗之,稱曰李何。”[4]附錄汪元范《梁園風雅小傳》:“何大復先生……其詩以清遠為趣,俊逸為宗,務(wù)在舍筏,而自見神情。與獻吉分鑣異軫,各臻其極。一以為霆驚電煜,駭目振心;一以為落日明霞,余暉映遠。海內(nèi)并稱李何?!盵4]附錄《中州人物志》:“夢陽又駿發(fā),與景明齊名,海內(nèi)操觚之士皆宗尚之,稱李何云?!盵1]附錄劉青芝《擬明代人物志》“故北地以詩文雄壓海內(nèi),信陽一旦與駿發(fā)齊名,并有國士風耶!”[4]附錄朱笠亭《詠何大復》:“信陽北地角雙雄,抑李伸何亦未工。卻愛長篇賦《明月》,何郎源雅又源風?!盵4]附錄郭鑒庚《讀大復詩》:“楚水滇池萬里身,清詞麗句必為鄰。同時淮北成雙璧,獨步江東得幾人?”[4]附錄后一方面論例如李三才《合刻李、何二先生詩序》:“余則謂二公之詩,二公之人為之也。獻吉疏論壽寧,力排逆瑾,再摧再仆,其氣益增;而仲默則上書政府,援獻吉而出之厄,卻廖中貴之千金,不以不義蔑其友。嗟嗟若二公者,豈徒在詞章技藝間哉!李詩沉著悲壯,何亦俊逸清新,要皆根于公忠節(jié)孝,經(jīng)以險阻艱難。自吐肺腸,發(fā)之口吻,調(diào)雖不同,而其存君謀國之深心、感時閔世之至意,則固如出一轍矣?!盵4]附錄《中州人物志》:“與邊、李輩工古文辭,皆相振勵,而且尚節(jié)義,鄙榮利,并有國士之風焉?!盵1]附錄
李何有分異:此主要指兩個層面,一是李何論詩文不合,而相互詆讠其;二是李何共師法杜,而同源異派。前一層面論例如朱彝尊《明詩綜》錄曹潔躬語:“弘正間,李何并起,始而相應,繼而相規(guī)。李扛鼎拔山,千夫盡廢;何霜葭玉樹,照耀一時。右何者,美其醇而寡疵;少李者,指其生吞活剝?!盵4]附錄葉燮《原詩》:“何景明《與李夢陽書》,縱論歷代之詩,而上下是非之。其規(guī)夢陽也,則曰:‘近詩以盛唐為尚,宋人似蒼老而實疏鹵,元人似秀俊而實淺俗。今仆詩不免元習,而空同間入于宋?!蜃鸪跆贫鴩莱馑卧撸?、李之壇坫也?!盵6]外篇下第二○后一層面論例如王士禎《七言凡例》:“至何李學杜,厭諸家之坦迤,獨于沉郁頓挫處用意,一變前人,號稱復古,而同源異派,皆以杜氏為昆侖墟。”[4]附錄
李何可軒輊:此主要指兩個層面,一是李何文學各有優(yōu)劣;二是李何道德高下有別,何高而李下。前一層面論例如陳田《明詩紀事》丁簽卷一“李夢陽”條錄楊慎語:“唐子元薦與余論本朝之詩,李、何一出,變而學杜,壯夫偉矣!然正變云擾,而剽竊雷同;比興漸微,而《風》、《騷》稍遠?!盵7]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世人獨推李何為當代第一。余以為空同關(guān)中人,氣稍過勁,未免失之怒張;大復之俊節(jié)亮語,出于天性,亦自難到,但工于言句,乏意外之趣。”[3]湯顯祖《孫鵬初遂初堂集序》:“李獻吉、何仲默軒然世所謂傳者也。大致李氣剛,而色不能無晦;何色明,而氣不能無柔。神明之際,未有能兼者。要其于文也,瑰如曲如,亦可謂有其貌矣,世宜有傳者焉?!盵5]卷三十一王士禎《五言凡例》:“明五言詩極為總雜,西涯之流源本宋賢,李何以來具體漢魏,平心論之,互有得失,未造古人。”[4]附錄朱彝尊《明詩綜》錄曹潔躬云:“弘正間,李何并起,始而相應,繼而相規(guī)。……右何者,美其醇而寡疵;少李者,指其生吞活剝。不知李正藉短以擊長,而何即長反見短。明鏡無塵,不若月中有物。雖稱勁敵,然終遜李一籌?!盵4]附錄汪端《明三十家詩選》引朱彝尊語:“弘正間作者倡復古學,李何實為之長,兩家壁壘屹不相下。自薛君采‘俊逸’、‘粗豪’詩出,而抑李申何者日漸多矣?!盵4]附錄后一層面論例如《明詩話》錄蘇菊村語:“李崆峒與何大復以詩文氣節(jié)為友。故當時何、李并稱。然崆峒劾壽寧侯,雖云敢諫,而相遇鞭之則過矣。至其作假疏,與江金相攻,尤覺不直。若大復則恂恂儒者,高于空同一等;詩亦回翔馳驟,足稱一代作者。固非錢虞山無恥之徒所得肆口譏彈也。”[4]附錄
李何并稱之后,論者又把李何與漢代的蘇李、唐代的李杜等人相類比,從而使之成為文學史上的雙子星現(xiàn)象。如汪道昆《明故提督學校陜西按察司副使信陽何先生墓碑》:“明在孝宗,春之府也。漢承挾書而得賈董,明承十世之敝而得李何。先生與賈為徒,而中道并,天其有不同者幾希。顧漢沿周而去道近,漢之后無文矣,唐之中無詩矣。兩家興廢繼絕,其為力難。即末流,誰能不波疇,敢登諸千載之上?要其功,則李何茂矣!”[1]附錄此以李何與漢代賈董同論。再如李三才《合刻李、何二先生詩序》:“余則謂二公之詩,二公之人為之也。獻吉疏論壽寧,力排逆瑾,再摧再仆,其氣益增;而仲默則上書政府,援獻吉而出之厄,卻廖中貴之千金,不以不義蔑其友。嗟嗟若二公者,豈徒在詞章技藝間哉!李詩沉著悲壯,何亦俊逸清新,要皆根于公忠節(jié)孝,經(jīng)以險阻艱難。自吐肺腸,發(fā)之口吻,調(diào)雖不同,而其存君謀國之深心、感時閔世之至意,則固如出一轍矣。夫唐詩名家,并稱李杜。少陵則許身稷契,一飯不忘君;供奉諷議人主,氣折大珰。比之二公,事頗相類。前有李杜,后有李何。今茲之刻,豈不然哉!……于戲!不有二公,少陵、供奉幾為絕響也已?!盵4]附錄此以李何與李杜同論。又如汪元范《梁園風雅小傳》:“(大復)詩以清遠為趣,俊逸為宗,務(wù)在舍筏,而自見神情。與獻吉分鑣異軫,各臻其極。一以為霆驚電煜,駭目振心;一以為落日明霞,余暉映遠。海內(nèi)并稱李何,如蘇李、李杜云爾?!盵4]附錄此又以李何與蘇李、李杜同論。
但與前代文學的雙子星現(xiàn)象相比,李何并稱實有不少特異之處。這表現(xiàn)為:
(一)李何并稱是因被認為共同倡復古學,有相近的文學志趣。這個情節(jié)在賈董、蘇李、李杜那里均不曾有。賈董以學識雙絕,蘇李以氣節(jié)對比,李杜以詩歌并優(yōu),都是就他們的造詣與貢獻而言,而無關(guān)其是否聲氣相應、共同參與。
(二)李何并稱還隱含一個李何分異的問題。李何論辯不合之后,不僅兩人反目不相容,而且各自的追隨者分化為兩個陣營。又在兩個陣營之外,形成旁觀游離的文學勢力。這是一種新的文學生態(tài),而在賈董、蘇李、李杜那里絕無影跡。
(三)李何分異之后,不僅追隨者各有尊奉,取舍分明;而且后出文學勢力也揚其波、助其瀾,如活躍于嘉靖朝前期的唐宋派特尊崇何景明,而活躍于嘉靖朝中晚的“后七子”較推重李夢陽。大抵重道統(tǒng)、講性命者愛何景明,而倡復古、重性情者愛李夢陽。這種文學取向富有封建晚期的思想文化個性。
(四)還有一個特異的文化現(xiàn)象,雖不多見,卻值得引起注意。劉青芝《擬明代人物志》:“夢陽之生也,其母夢日墮懷中;景明亦以其母夢日生。兩人之為夢祥也同,故北地以詩文雄壓海內(nèi),信陽一旦與駿發(fā)齊名,并有國士風耶!”[4]附錄用夢祥來附會解說李何之雙星并峙,多少帶有神秘的意味,這在賈董、蘇李、李杜那里也是不曾有的。
[1]李叔毅,等.何大復集[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2]沈德潛.說詩晬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3]何良俊.四友齋叢說[G]∥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
[4]劉海涵.何大復先生年譜[G]∥龍?zhí)毒釁部讨?刻本.1862(清同治元年).
[5]湯顯祖.湯顯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6]葉燮.原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7]陳田.明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責任編輯 海 林]
I206.2
A
1000-2359(2010)04-201662-04
江立員(1966—),男,江西高安人,宜春學院高安校區(qū)教育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元明清詩文研究;饒龍隼(1965—)男,江西南豐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
20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