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敏先
(淮南師范學院 中文與傳媒系,安徽 淮南 232001)
民間文學教學與人文精神教育
余敏先
(淮南師范學院 中文與傳媒系,安徽 淮南 232001)
民間文學是一個民族世代傳承的文化遺產(chǎn),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民族感情和行動的文化核心點。因而對民間文學的教學不能停留在作品的講解與分析上,還要讓學生了解并領會蘊涵其中的人文精神。
民間文學;人文精神;教學
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頒發(fā)了 《關于加強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通知》,通知中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chǎn)日”。并明確指出:“教育部門要將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內容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組織參觀學習活動,激發(fā)青少年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民間文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分類代碼表》中處于第二個一級類的位置,在它之下又細分出神話、傳說、故事、歌謠等九個二級類。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發(fā)出了 《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通知》,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中,將民間文學列為第一位。由此可見,民間文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民間文學是一個民族世代傳承的文化遺產(chǎn),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和民間文學是民族文化之根,民族文化之源,它體現(xiàn)的是各民族的價值觀、信仰、智慧和理想,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傳統(tǒng)、審美情趣的重要載體,是凝聚一個民族感情和行動的文化核心點。這些正是民間文學的人文精神之所在。
在后工業(yè)社會和信息社會中,人文精神缺乏的嚴重后果可能是整個社會精神的崩潰和意志的絕望。陳思和教授在《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一文中,說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發(fā)奮圖強、臥薪嘗膽的歷史階段里,往往要求萬眾一心,集中追求同一個現(xiàn)實的目標,比如發(fā)展經(jīng)濟、提高生活水平、稱雄世界等等,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在教育上會有意無意地壓制另外一些因素,當國家舉出一面旗幟要大家朝一個方向跑的時候,會遮蔽甚至失落某些暫時不需要的東西,比如人文精神。因為人文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顯現(xiàn)出來。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體發(fā)現(xiàn)就來不及了,已經(jīng)無法阻止邪惡的爆發(fā)?!?/p>
發(fā)展經(jīng)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現(xiàn)階段中國社會追求的共同目標,在這個共同目標的指引之下,學校的課程設置也逐漸傾向于科技、技術知識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在教育實踐中也被逐漸淡化。當傳統(tǒng)的傳承方式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遭遇到價值取向的沖擊時,學校教育就成了傳承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最為有效的方式。高校作為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要場所,理應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文化發(fā)展的重任,民間文學通過具體生動的作品內容和豐富多樣的體裁形式承載了民眾的理想、審美、愿望和追求,它對人文精神的傳承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其教學中應該將民間文學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作為重點,喚起大學生日益低落的人文情感。
一、了解民間文學發(fā)展的歷史,并在立足作品的基礎上,將對民間文學的學習擴展到對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道德的了解和掌握,合理地汲取民間文化、文學的精華,引導學生體會民間文學豐富的人文精神。
每個人從出生之日起就在搖床里聽媽媽唱兒歌講故事,開始接受民間的文學熏陶。但是人們對民間文學的接受大多缺乏系統(tǒng)性,對民間文學發(fā)展史缺乏清晰的掌握。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使其系統(tǒng)化,要和華夏民族的歷史地理、民族起源等結合起來進行講述。首先,有很多民間文學作品表達了先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與理解,包含著他們的理想和追求,其中蘊涵的人文精神對后人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中國很多古代神話,如《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嫦娥奔月》《夸父追日》《鯀禹治水》、苗族的《古歌》、納西族的《創(chuàng)世紀》、阿昌族的《太陽月亮和星星》等作品,表達了遠古人們對天地形成、人類起源、萬物生成和理想愿望的猜測和追求,同時也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如盤古化生萬物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奉獻精神、夸父堅持不懈的追求精神、鯀禹父子前赴后繼的斗爭精神等等。《嫦娥奔月》則表達了遠古人們對未來宇宙的探索和飛行太空的幻想。這些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傳遞給人們的是不斷前行的力量和永不停息的理想追求。
有很多作品包含了民族起源、遷徙、分流的歷史過程和當時的婚姻家庭關系、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風俗文化狀況等多方面的內容。如炎帝黃帝神話中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祖先炎黃,因而華夏兒女自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每當民族危亡或漂泊海外時,一聲“炎黃子孫”的呼喚會激起多少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一些民族起源的神話大多講到幾個民族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而來,涼山彝族關于本族起源的神話與洪水神話結合在一起。該神話說,天神發(fā)大水時,一個叫曲木烏烏的小伙子受神仙的指點,坐在一個木柜子里逃生。他與天神的第三個女兒結婚,生了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分別就是漢族、藏族和彝族的始祖。各個民族都有洪水神話,這些洪水神話講述了因為洪水泛濫,人和動物幾乎都被淹死,只剩下對神有恩的兄妹倆。后來兄妹結婚生下一些孩子;或者生出一個肉球,剁碎后撒在各地就變成了各地的人;或者生出一個葫蘆瓜,里面走出很多人。他們有的繁衍成了某些民族的祖先,有的成了某些民族的支系或姓氏的祖先。這些神話不是一種單純的民間文學作品,更多的是民眾關于民族起源、人類再生的幻想和記憶,是民眾對自身歷史的形象解釋。這種解釋在潛移默化地引導和強化著民眾的族群認同,表達了各民族本是同根生的強烈感情。所以各民族都是兄弟關系,和睦友愛、團結一致是對祖先的最好交代。在教學中要結合漢民族與兄弟民族交往融合的歷史發(fā)展,聯(lián)系當下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祖國的指導思想,有意識地引導各族學生增進民族情感,會很好地幫助各民族學生增強民族融合的責任感。很多作品中塑造了一些民族英雄,如蒙古族敘事長詩《嘎達梅林》中的嘎達、藏族史詩的《格薩爾王傳》中的格薩爾等,這些英雄身上所體現(xiàn)的正義、斗爭的精神會激起人們對邪惡和壓迫的不斷抗爭,對自由和美的不懈追求。在教學中,可以通過電影或傳承人的講唱錄像等幫助學生了解這些長詩的基本內容,并把這些民族英雄和它所代表的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斗爭的歷史結合起來進行講述,使學生對作品和作品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土家族或其它各地方的《哭嫁歌》,不僅是一種民俗文化事項,更是對古代婚姻制度、婚姻習俗和女性苦難歷史的生動記載。在具體的教學中不能單純地講解作品,可以通過視頻資料了解哭嫁的內容和過程,使學生對哭嫁的習俗、古代婚姻的制度、女性的家庭地位有全面的了解。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去實地參加婚禮,親身感受婚禮的全過程。
其次,很多的民間文學作品還承載著豐富的道德教誨或道德警示的力量。如 《貓為什么吃老鼠》《老虎為什么不會爬樹》《猴子和鱷魚》《蛇郎》《狗耕田的故事》《含羞草的故事》《武松打虎》等等,教育人們要誠實守信,善良本分,或忠于愛情或行俠仗義等。
中國有很多的地陷型的傳說如 《巢湖的傳說》《壽縣安豐塘的傳說》《上海崇明島的傳說》《洪澤湖的傳說》等,都講到某一個地方將要塌陷了,只有對神有恩,對母親孝順的人活了下來,而一個殺豬的人因為在石獅子的眼睛上涂了豬血而導致那個地方提前塌陷,這些傳說還蘊含著一種人生的哲學思考,即要想延長生命就必須進行必要的精神修煉,如行善和盡孝等,物質上的豐富不一定能夠達到長壽,就像殺豬的人,盡管他有足夠的豬肉可吃,但也無法擺脫塌陷帶來的厄運。在講述這些地方傳說時,可以結合當?shù)氐膶嶋H,如帶學生到臨近的壽縣去參觀安豐塘,使學生對傳說的內容有感性的把握,對孫叔敖和安豐塘這一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有很深的理解。一些洪水再生神話多是講到人得罪了天神遭到天神發(fā)洪水的報復,只有那些善良的對天神有恩的人才免遭洪水湮滅的命運。地陷型的傳說和洪水再生神話中都有神,這些神往往是掌管人類命運的神,因而得罪神就會遭到神的報復,雖帶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宿命思想,但也表達了先民對人與自然的浪漫思考,即人類只有善待自然,善待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才能免遭自然的反擊。這些警示著當今人們對保護地球,守護家園的環(huán)保主題的理性思考。
第三,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欣賞和學習作品中優(yōu)美的意境創(chuàng)造和形象貼切的語言表達,從中感受民間文學作品的樸素自然之美,浪漫純真的幻想之境。如傣族的長詩《召樹屯》:“月亮在湖里洗了七次澡,鳳凰飛來飲了七次水,召樹屯在湖邊等了七天七夜,那一天無風無云,藍空里飛來了七只孔雀。她們輕輕地落在湖邊,又像花一樣飄落水邊。”詩中優(yōu)美的意境和傳神的意象將這首古老的愛情長詩表達的凄美浪漫。很多愛情故事、傳說和情歌都表現(xiàn)了普通民眾浪漫曲折的愛情經(jīng)歷和堅貞不渝的愛情觀。如彝族抒情長詩《我的幺表妹》、納西族《游悲》、哈尼族《阿詩瑪》、傣族《娥并與桑洛》、壯族《劉三姐》以及漢族的“四大傳說”等,這些作品不僅有著詩一樣的意境,生動貼切的比喻,更多的是蘊含其中的純真堅韌的愛情理想和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其中《阿詩瑪》和《劉三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長詩,在講這些長詩時,我主要通過電影讓學生對這些古老的長詩有清晰的了解,并在課堂上讓學生學唱其中的經(jīng)典對歌片段,如《馬鈴兒響來玉鳥唱》《山歌好比春江水》等,既了解了作品內容,體會了其中的風土人情,又欣賞了其中優(yōu)美的詩歌意境,學習了樸實自然的民歌。
民間文學中的諺語、謎語、歇后語、繞口令、民謠、笑話等作品形式體現(xiàn)了民間的智慧與幽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一些謎語、繞口令,讓學生在課堂上猜謎語,說繞口令,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語言游戲中體會民間語言的奇妙。一些笑話和民謠(包括手機短信),要盡量體現(xiàn)時代特色,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收集,然后在課堂上與大家一起分享民謠和笑話帶來的樂趣,體會它們傳遞的民間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正是笑話、歇后語、民謠等作品使生活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被壓迫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民眾獲得生存的希望和樂趣,正是這樣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保持樂觀自信的精神。第四,一些節(jié)日習俗在民間文學作品中也有生動的反映。如《牛郎織女》與“七夕”、《梁祝》與“雙蝶節(jié)”等,作品不僅體現(xiàn)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容,本身還是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屈原與端午節(jié),介子推與寒食節(jié),歡度這些節(jié)日,一方面是繼承傳統(tǒng)習俗,一方面是繼承古人的情懷和氣節(jié)。很多節(jié)日承載著民族的精神氣脈和久遠的歷史記憶,繼承發(fā)揚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就是對祖先保持一種敬仰和懷念,是對精神家園的守護,是對人文情感的激發(fā)。很多大學生對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淡忘了,對一些外來節(jié)日卻異常鐘愛,如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每年的圣誕節(jié)前夜,許多年輕人都涌向街頭去過平安夜,一到情人節(jié)就給女朋友買鮮花巧克力。一看到這些,我就感到特別的痛心疾首。為什么放著自己祖宗的產(chǎn)業(yè)不去繼承卻偏要去趕時尚的洋貨。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講授這些作品本身,更要有意識地強調本民族自身的歲時節(jié)日,文化習俗,將節(jié)日的精神內涵傳遞給大學生。目前國家已將春節(jié)和端午節(jié)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之中,在假日調整中也將春節(jié)、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和中秋節(jié)中具體地體現(xiàn)出來了。
二、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要采用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豐富課堂教學。
目前,民間文學教學在高校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主要表現(xiàn)在:一、民間文學的教材版本繁多,基本都是按照民間文學的體裁分類編排的,在立足作品的基礎上,介紹了民間文學所體現(xiàn)的文化精神,有的教材還在附錄了一些經(jīng)典的民間文學作品。但是有些教材內容比較陳舊,對《民間文學》所涉及的定義或概念的外延表述不夠大,不能充分體現(xiàn)民間文學真正的“民間”色彩,對有的作品的分析和選編還帶有較重的階級色彩,這樣限制了民間文學的傳播范圍,讓人誤認為皇帝或官不和普通百姓一樣有民間的活動。二、民間文學在很多大學中文系中,只是選修課程,總學時約36。學時之少,無法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教學內容,很多體裁如民間小戲、民間語言游戲等根本沒時間講述。三、由于經(jīng)費的缺乏和得不到相應的重視,民間文學的采風活動也經(jīng)常不能如期進行,這些都使民間文學的教學處在一種“紙上談兵”的尷尬境地。四、民間文學的師資隊伍嚴重不足,水平也有待提高。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民間文學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學科的建設。
由于時代的變遷和風俗的變化,在課堂上對民間文學做枯燥的講解和介紹,不能滿足學生的欣賞口味,也不能讓學生了解原味的民間文化精神,因而在教學中不能死守一方,要注意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與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充分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和動畫等手段,生動形象地講述復雜深奧的民間文學理論知識,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如講授民間歌謠時,可以播放一些錄音或錄像,使學生通過聽和看真實地把握民歌的韻味,也可以通過收集和教唱民間歌謠,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實際動手能力。在課堂讓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學生講述或表演一些經(jīng)典的民間文學作品,既能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又能促進民間文學的傳播和交流。如民歌對唱、相聲表演、演唱黃梅戲、講述家鄉(xiāng)傳說等。在教授民間故事、傳說或長詩時可以借用一些影像資料,如電影 《阿詩瑪》《劉三姐》《嘎達梅林》等,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一些地方傳說的教學,可以去實地采風,親自感受當?shù)氐娜宋木?。筆者曾帶學生去臨近的壽縣,參觀了博物館、《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圖案、留犢池、“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一成語出處——八公山,品嘗了趙匡胤困南唐時留下的美食——大救駕。這樣,讓學生在采風中親身體會其中的文化精神。在一些網(wǎng)絡歌謠、校園歌謠的教學中還可以采用一些flash。筆者在課堂上給學生放了《大學校園自習說唱版》的flash,這是對當代大學生上自習情況真實生動的展現(xiàn),效果非常好。
此外,在教學中還應帶領學生做一些簡單的田野調查工作,讓學生深入到實際生活中,如參觀博物館、關注一些周期性的民俗文化事項、建立實踐基地等。通過田野調查可以激起學生的鄉(xiāng)土情感,身臨其境地體會民間文化的精神魅力。
民間文學作為民族文化之根,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堅實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強效粘合劑。民間文學傳遞給人的真、善、美和愛的情感,奮斗不息、勇于探索的人文理想,和諧自我、和諧群體、團結進取的人文精神正是當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在科學日益發(fā)達的今天,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始終不能忽視的,否則人類社會就會進入沒有靈魂的蠻荒之地。
G420
A
1009-9530(2010)04-0107-03
2010-03-02
余敏先(1975-),女,安徽壽縣人,淮南師范學院中文與傳媒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