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荃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河南鄭州 450011)
執(zhí)法為民中“民”的主體地位
王治荃
(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河南鄭州 450011)
執(zhí)法為民的邏輯基礎是主權在民。法治的內涵,其根本點是“法律至上”,也就是人民的意志至上。林肯把民主國家概括為六個字:“民有、民治、民享”。主權在民顯然是民有,人民當家做主是民治,執(zhí)法為民、執(zhí)政為民是民享。
主權在民;良法;權力制約
法治包括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我國正處于法治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轉型中,司法改革成為關系著我國現(xiàn)代化改革事業(yè)成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司法改革的順利進行又離不開正確司法理念的指導。
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和公平正義屬于現(xiàn)代法治理念的共性內容,具有重要的普世性價值。其中執(zhí)法為民是憲政和法治社會的本質特征。
我國憲法第二條第一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執(zhí)法為民的邏輯基礎是主權在民,執(zhí)政執(zhí)法的目的是為民,包括國家法律產生及存在的目的就是維護和增進全體國民的福祉。
法是集中體現(xiàn)社會政治力量對比關系的,法為誰服務取決于法的制定者和實施者究竟是誰,法治可以為任何人服務——既可以為君主,也可以為公民;既可以為多數(shù)人,也可以為少數(shù)人。歷史上曾經存在過法家提倡的君主專制獨裁的“依法治國”模式和古希臘城邦貴族專政的“依法治國”模式。資產階級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國家主權回到了公民手中,主權在民,法就得為公民服務。國家一整套法律制度、政治制度都圍繞保護公民權利、限制公共權力而設置,法大于權,權因法的授予而產生,并受法律制約,所以普遍稱之為憲政或法政。
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意識中根深蒂固,《左傳》曰:“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薄盾髯印ご舐浴吩?“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比松聛聿皇菫榱藝膊粡膶儆趪?反過來國君是為了民才產生的。人權是先驗的、不證自明的。以人為本應當以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為本,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成為其他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馬克思說共產主義社會是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
民貴君輕的思想至孟子,對其有了較好的闡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薄?〕反映了公民—民權、國家—主權、執(zhí)政者—政權三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和“民、國、執(zhí)政者”之間的“有衡”的政治秩序。即現(xiàn)代人所謂“人權高于主權,主權高于政權 (君權)”。孟子曰:“諸侯危社稷,則變置?!薄?〕在《孟子·萬章下·問卿章》更具體提出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異姓之卿“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孟子認為,對于無道的昏君和暴君,如果“危社稷”,就有理由撤換他,不能撤換時就拋棄他而逃亡。齊宣王問孟子:“臣弒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薄?〕對不仁不義的統(tǒng)治者,可以“誅伐”、“變置”、“易位”,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權利。
民本的反義詞是國家本位,從功利角度把保護人權當成一種策略,古代如“得人心者得天下”,把順應民心當成得天下的手段?,F(xiàn)在有些人把保護公民權利建立在某種功利目的之上,如:提保護人權是為了對抗美國對我國人權狀況的攻擊,依然是國家本位。而以人為本的真實涵義在于:保護與實現(xiàn)公民權利就是國家存在和一切行為的目的。
法治就是法律的統(tǒng)治。法治的內涵,其根本點是“法律至上”,法律高于一切。尊重憲法和法律,實際上就是尊重人民的意志。馬克思說“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3〕。
中國古代法家基于法的普遍性,反對儒家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之說。韓非更提出:“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薄?〕但法家永遠把法當成維護統(tǒng)治者根本利益的工具,既為工具,就難說是一種獨立的實體價值系統(tǒng),也就很難說其至上。
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律至上包括:
1.主權在民,法律由人民制訂,法律代表人民意志,接受法律的統(tǒng)治正是接受人民的統(tǒng)治。在法的統(tǒng)治的主客體的公式里,法的主體地位實則代表著人民的主體地位。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一是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二是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它要求立法機關在行使立法權時,必須保證立法權行使的正當性和科學性,使法律真正體現(xiàn)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而不是在法治的旗幟下,制定出違背人民利益的惡法,良法之治才能樹立起人們對法律的信仰。
2.現(xiàn)代法治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法有無上權威,法大于權,權力依法行使的法治國家。在真正的法治國家,國家機器本身也受法的統(tǒng)治。第一,法律應當凌駕于任何權力之上,權力的行使必須服從于法律。第二,法律必須凌駕于一切社會勢力之上,任何人和任何組織都必須嚴格地依法辦事,以確立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第三,法律必須凌駕于任何其他社會規(guī)范包括政策之上,任何其他社會規(guī)范的制定或實施只能服從于法律,當法律規(guī)范同其他社會規(guī)范出現(xiàn)沖突或矛盾時,只能以法律的基本價值取向和精神作為最后的評判標準,以法律的標準去取締、改造、限制其他社會規(guī)范,使其他社會規(guī)范只能是保證法律正確實施的輔助手段。
3.司法獨立原則,使司法機關能真正地獨立行使職權,排除各種非法的干擾,以實現(xiàn)司法的公正。
我國憲法第二條第三款規(guī)定:“人民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006年 1月 27日即春節(jié)這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法國國民議會大廳發(fā)表演講。談到中國的發(fā)展時,他說:“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中國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制度,保證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的權利。”〔5〕
民治的特征有四個:
1.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選出代表并授之于權力組成國家機構,所以只有通過定期的普遍選舉產生的執(zhí)政者的統(tǒng)治才是合法的統(tǒng)治,而且這種統(tǒng)治權通過法定程序可以變更。不能允許少數(shù)人專享統(tǒng)治權而且在法定程序內無法變更這種統(tǒng)治權。
2.治理過程必須受到有效監(jiān)督。人民把權力交給國家機構和官員行使,人民必須能掌握權力行使的狀況,并及時指出錯誤、迫使其糾正。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過新聞自由實現(xiàn)知情權,通過表達自由行使監(jiān)督權。如果沒有新聞自由和表達自由,閉目塞聽的人民會成為被權力操弄的愚民,治理過程就容易變成暗箱操作。執(zhí)法為民要求對公權力的制約必須是有效的;以良善標準評價公共權力是社會公認的。
3.掌握權力的人對治理失敗的后果承擔政治責任。如果掌權者無論怎么做都可以不承擔后果,權力不受挑戰(zhàn),就是說人民拿他沒辦法,那就不是民治。
4.公民權利遭到公權力的侵害時必須有及時的救濟途徑,最有效的制度是憲法訴訟和違憲審查?!妒澜缛藱嘈浴返?8條規(guī)定:“任何人當憲法或法律所賦予他的基本權利遭受侵害時,有權由合格的國家法庭對這種侵害行為作出有效的補救?!?/p>
民治的最大敵人是公權力的濫用,所有民主制度都建立了完善的權力制約機制。
法律賦予統(tǒng)治者以權力,同時又必須能夠控制和約束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權。法律的至上性、普遍性及自治性都是圍繞公共權力展開的。依據現(xiàn)代民主原則,建立起分權與分工、權力相互制約的國家權力結構體系,是現(xiàn)代法治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
執(zhí)法為民必須以民主為社會條件和制度基礎,權力制約有四個基本方式和渠道:1.用法律制約權力。國家、政府的權力由法律授予并約束,公共權力的行使,必須以保護公民權利和公共利益為目的,公權力之授權邊界必須清晰,公共權力不得推定、不得越界、不得濫用。2.以國家權力制約國家權力。把權力分割為幾部分,由不同的機構來行使,機構與機構之間互相監(jiān)督和制約,使權力只能為善不能作惡。3.以社會權利制約國家權力。結社自由是人的本能需要,人以群分,人是社會動物,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各種小圈子組成大大小小的社會團體、社會組織包括政黨。單個的弱小的人一旦組成了社團就形成一種社會力量,除了保護社團利益之外,共同形成對國家權力的制約。4.以公民權利制約國家權力。首先由全體公民根據自己的意志定期進行直接、公開、公正的選舉,產生公共服務機構,并由法律嚴格規(guī)定其權力行使的規(guī)則。其次是為公民權利劃定一個范圍,即保護區(qū),國家權力不得進入。有的國家憲法規(guī)定,只有法律可以限制公民權利,同時又規(guī)定,國會不得制定限制公民的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和平集會請愿等權利的法律。這就形成了公民權利不受公權力侵害的保護區(qū)。
林肯把民主國家概括為六個字:“民有、民治、民享”。主權在民顯然是民有,人民當家做主是民治,執(zhí)法為民、執(zhí)政為民是民享。
執(zhí)法為民解決了“誰制定法、誰來治、怎樣治”的根本問題,它反映了現(xiàn)代法治社會的本質特征。
〔1〕〔2〕楊伯峻 .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4〕韓非子〔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5〕田冰.解讀人權《B公約》:中國公民權利的重諾與自信〔J〕.中國新聞周刊,2004-02-05.
The Substantive Position of“M in”in the Law Enforcement for the people
WANG Zhi-quan
(He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Zhengzhou,Henan 450011)
The logical foundation of law enforcement for the people is 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The connotation of government by law,whose foundation is“the law is supreme”,also means that the people’s will is supreme. Lincoln summarise the democratic countrywith six characters:“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and for the people”. 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 obviouslymeans“of the people”,the people is the hostmeans“by the people”,and to enforces the law for the people means“for the peopl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good law;authority in restriction
DF2
A
1672-2663(2010)04-0062-03
2010-08-29
王治荃 (1962-),男,河北永年人,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憲法學的教學與研究。
(責任編輯關 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