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琛
(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福建福州 350000)
對互聯網“人肉搜索”行為的思考*
陳 琛
(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福建福州 350000)
從“尋求即時信息”到群體“泄憤”,“人肉搜索”似乎已變成人們動輒疾呼的“道德審判”工具。綜觀各類“人肉搜索”事件,網民群體作為“人肉搜索”工具的使用主體,其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對事件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為此,對“人肉搜索”行為的規(guī)范與引導,首先應分析大眾網民在這一群體行為中的社會心理動因。
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群體心理
近日,河南汝陽刑警趙冠樂以提高民眾警惕為名,在網上“人肉搜索”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引發(fā)了不少爭議;而當大學生村官車婭婷被毆打致死的消息一經報道,就有網民提議把這個肇事男子“人肉”出來。不知何時起,“人肉搜索”似乎已經變成人們動輒疾呼的“道德審判”工具?!叭绻愫匏?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為那里是地獄”——這句經典的網絡流行語,極致地概括了“人肉搜索”的特點,說明“人肉搜索”已逐漸成為民眾從“尋求即時信息”到“泄憤”的渠道。本文試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網民群體“人肉搜索”行為背后的心理動因,并淺談對“人肉搜索”行為的規(guī)范與引導。
“搜索引擎”的誕生,是為了方便網民在海量網絡信息庫中,快速精準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源。它“以一定的策略搜集互聯網上的信息,在對信息進行組織和處理后,為用戶提供檢索服務”。網絡傳播的強互動性使得這種信息收集與發(fā)布,獲得了越來越多網民的自發(fā)參與。為豐富交流,不斷充實與更新庫存信息,相關網站開始設立懸賞機制,讓網民自主提問,同時,由另一部分網民“以自己的專業(yè)背景、親身經歷、道聽途說甚至是冷嘲熱諷來回答問題”。在“貓撲 (mop)”網首創(chuàng)此舉后,“百度知道”、“雅虎學堂”等相關網站的搜索引擎,也都通過類似的信息分享平臺,“變傳統的網絡信息搜索 (機器搜索)為人找人、人問人的網絡社區(qū)活動,變枯燥乏味的查詢過程為一人提問、八方回應的人性化搜索體驗?!边@正是廣義所說的“人肉搜索”。
本文討論的重點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即專門針對“人”的搜索——集結網民的力量,收集指定對象的實體個人信息,并通過網絡平臺公布,也就是狹義范圍的“人肉搜索”。近年來,由“人肉搜索”點燃的輿論戰(zhàn)火愈演愈烈,已從網絡的虛擬空間蔓延到現實的公共生活??梢哉f,“人肉搜索”帶來的社會影響已遠不止于“信息的供應”。
因為參與信息采集的網民人數眾多,“人肉搜索”往往總在很短時間內,就能將被搜索對象的個人實際社會信息詳細公布。“錢軍打人”事件發(fā)生后,幾個小時之內,當事人錢軍及其妻子的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工作單位、孩子上學的學校就已全部曝光;“遼寧女視頻辱罵災區(qū)”事件發(fā)生后,短短半小時內,“人肉搜索”即曝光當事人的詳細資料,而警方也正是根據網絡爆料將其抓捕。
“人肉搜索”的強大輿論力量更體現在事件引發(fā)的“道德討伐”?;趯λ阉鲗ο蠡拘畔⒌牧私?網民開始充當起道德審判官的角色,除了強烈譴責在他們眼中“有失道德”的人,還呼吁將虛擬的網絡追捕在現實中付諸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改變了當事人的生活軌跡。錢軍打人的消息傳出后,他的妻子和女兒都遭到了恐怖電話和短信的威脅;對地震災情發(fā)表了不合適的言論,讓大三學生“Die豹”受到網民的“群起攻擊”,最后無奈休學;因出軌而引發(fā)妻子自殺,北京男子王菲遭到百萬陌生人唾棄,更有網民自發(fā)在其父母家的大門前噴漆寫字,打電話給其當時所在的公司進行控訴,最后導致當事人狀告相關網站,引發(fā)了著名的“反人肉搜索第一案”。盡管“人肉搜索”在災后尋親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顯著的積極功效。但是,“人肉搜索”所帶動的“網絡暴力”趨向也不容忽視。
綜觀各類“人肉搜索”事件,不難發(fā)現,承載信息的網絡輿論空間和主導傳播的網民群體正是“人肉搜索”傳播熱浪形成的主要原因。在這其中,網民群體既是被傳播者,又是傳播者,作為“人肉搜索”工具的使用主體,其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對事件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結合網絡傳播的特點,透過群體行為表現,分析網民群體在“人肉搜索”事件中的行為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窺探“人肉搜索”現象的成因。
網絡的即時通信技術,與言論的開放性空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交流的平等、提高了公眾參與的能力,使人們在感知與介入世界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隨著群體參與感的不斷增強,網民們通過“人肉搜索”不僅實現群體互動,更能獲得個人價值認定。
⒈群體行為參與的成就感
作為互聯網文化的衍生物,“人肉搜索”事件的首發(fā)媒體均為網絡?!芭柏垺笔录陌l(fā)展,從報案、調查、分析、追蹤并鎖定三個嫌疑人,甚至引出幕后組織,都是網民在網絡上自發(fā)進行。在此期間,網民不僅組成了效率甚高的專案調查組,還成立了專門整理資料、宣傳立法的組織,揭開了國內關于成立動物保護法的新一輪熱議。規(guī)模龐大的“民間緝兇”,讓網民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群體行為帶來的成就感。當《南方周末》把“打虎網民”列入年度人物的候選名單,帶來的更是里程碑式的群體榮耀;不論“火炬手金晶遇襲”事件,還是“遼寧女視頻辱罵災區(qū)”事件,在民族感情強烈團結的時刻,加入輿論浪潮實際上也成為一種群體歸屬感的表現——“從中可以感受到自身具有的潛在能力,品嘗到自我‘義舉’被網友認同的自我價值感”。
⒉群體行為中的從眾心理
在參與群體行為的過程中,從眾心理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個體行為表現。從社會學的理論角度看,“現實中的個體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群體之中并努力保持與群體意見的一致性,以此得到群體的認同而實現自身的歸屬感;并且個體總是習慣性地按照參照群體的規(guī)范行事,以使自己能夠被納入參照群體的范疇。”[1]在每個“人肉搜索”事件中,僅僅只是搖旗頂貼的網民實際上也占據著大多數。作為“看客”,他們在群體行為中尚未形成甚至是根本沒有自己的明確觀點,而這種模糊態(tài)度很容易被當作群體事件的積極參與者對待。這也使得“人肉搜索”所得到的信息回應不一定精確,“人肉搜索”炮彈極易造成“誤傷”。隨著網上一則“四川綿陽五一廣場搭建救災專用帳篷并惡意傷人”的傳言,網民不分青紅皂白就將四川綿陽團市委書記范曉華誤認為是事件當事人范小華。任憑部分網民查證與官方澄清消息的發(fā)布,大多數網民依然堅持認定是范曉華“利用職權挪用救災帳篷,更逞威打人”,討伐聲不斷。流言不僅給范曉華個人帶來了莫名煩惱和心靈痛苦,更是對救災一線的基層干部團隊形象造成了極壞影響。
因為每個發(fā)言的個體都穿著“匿名制服”,言論大多可直抒胸臆、相對更直接地反映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網絡的虛擬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就成為了網民群體發(fā)動“人肉搜索”,以“實現正義”的最佳場所。按照擬劇理論的觀點,“他由生活的‘前臺’退入了‘后臺’,他不必再在意形象管理,因此,可以暫時擺脫社會角色和道德責任的束縛,隨心所欲。”[2]
⒈從道德正義出發(fā)的“泄憤”
網絡的匿名特性,讓相當一部分人通過“人肉搜索”的窗口,找到了一個維護社會道德準則或發(fā)泄內心怒火的“泄憤”平臺。這種“泄憤”,實際上是一種減壓宣泄的心理,如社會心理學上提出的“投射效應”——網民在現實生活中積累了不滿與壓抑,當眾議聲討的對象出現后,他們就將憤懣發(fā)泄到該人或事上,以此來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首先,從客觀環(huán)境而言,中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由于思想多樣、價值多元、道德弱化等原因,難免出現一些社會失范問題,而且有些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并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解決?!芭柏垺笔录钠鹨蚓褪菍π游锏乃烈怩遘k,雖然暫無法規(guī)限制,卻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人類道德常規(guī);“錢軍打人”事件中,打人者錢軍對無辜老人的肆意暴力,有悖民族美德;北京白領的“死亡博客”事件,反映的是婚外情所涉及的社會倫理;“Die豹”對地震的不當言論、“遼寧女”對災區(qū)的辱罵,則是在民族情感最為團結的關頭,做出的離眾表現……對社會價值的關注和追求就成了“人肉搜索”引發(fā)“道德討伐”的社會動因。
但是,由于我國的網絡倫理教育才剛剛起步,網絡在網民眼里仍是一個道德和責任的真空地帶,“沒有他律、也沒有自律,個體只強調權利而淡化責任”,網民容易產生對自己的言辭不負責任的傾向。借由“人肉搜索”,網民因“泄憤”而興起的“道德討伐”實際上已對網絡文明構成了一定破壞,不論是將搜索對象的社會信息完全公布,還是在言語上進行人身攻擊、甚至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恐嚇威脅等行為,都已經趨于演化為一種文化的畸形。在各類“人肉搜索”事件中,肆意辱罵當事人的現象頻繁,網民動輒以“垃圾”“去死”的字眼抨擊當事人的人格;“錢軍打人”事件發(fā)生后,網民在譴責錢軍的言行、曝光其家人信息的同時,甚至還情緒激動地進行恐嚇“再不認錯就弄死全家”。不僅有惡意短信威脅其女,騷擾短信還發(fā)到了錢軍的親戚、女兒同學的家長手機上。
⒉身份“偽裝”的快感
網絡匿名性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輿論的真實性。由于身份“馬甲”盛行,發(fā)言者的信息變得真?zhèn)坞y辨、事件真相隨之撲朔迷離。如果同一個現實實體的多個馬甲通過多種途徑關注同一個事件,便會造成群體關注的假象,很快地炒熱某個事件。當“Die豹”對地震發(fā)表不當言論后,網上就冒出了不少“馬甲幫”,以網絡族群的形式對“Die豹”進行“道德討伐”。據調查,許多嚴厲批評“Die豹”、將她的各種真實資料公布出來的網民,原來都是她的朋友,只不過是換個網名而已。參與攻擊的網民“在非馬甲狀態(tài)下的表現很不同”,有的一邊撰寫很嚴肅的哲學著作評論文章,一邊穿上“馬甲”參與“罵戰(zhàn)”;不少人是文風儒雅的文藝青年,換成“馬甲”之后,便成了滿口“色情色彩的辱罵”的文藝小流氓。這種身份“偽裝”所帶來的言論快感,讓許多網民甚至期盼著下一個“人肉搜索”事件的到來。
根據學者的調查發(fā)現,在各類“人肉搜索”事件中的網絡輿論存在一種潔癖,表現在“不容許任何一種令多數反感的意見存在,盡管這種意見可能并沒有觸及法律的底線。”如果網民的表達與多數人的意見,與主流的意見不一致,那么大部分網民就可以通過各種謾罵等非理性的方式對其進行教育,通過各種爭辯之外的隱私曝光等非常規(guī)方式對其進行警告。針對“Die豹”而專門成立的“馬甲幫”論戰(zhàn),就是典型表現。按照凱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中指出的,這是一種群體極化的表現——“團隊成員一開始即有某種偏向,在商議之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xù)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在網絡和新的傳播技術的領域里,志同道合的團體會彼此進行溝通討論,到最后他們的想法和原先一樣,只是形式上變得更極端了?!盵3]
網絡上的主體群體極化傾向,既催生了“人肉搜索”,又隨著“人肉搜索”的發(fā)展而變得更為普遍。網絡 BBS的跟帖,在一個空間內長時間傳達一種單一的信息,就會讓在這個空間的人得到感染,會有超強的同化效果;當某種觀點一旦占領道德高地,違背主流之外的道德與規(guī)范,就要被各種非理性的方式剔除干凈,這種超越言論爭辯的非理性就形成了多數人的“道德暴力”。在備受關注的“中國網絡暴力第一案”中,原告王菲的代理律師就指出,許多網民對還未經證實的網絡事件,就發(fā)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使當事人在來不急解釋澄清事情真相之前,就被無辜地打倒。
網民群體行為的心理特點反映出“人肉搜索”的形成原因——不僅是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的特色產物,更是社會轉型時期下,多元價值觀的必然產物。因此,如何正確引導和規(guī)范網民的言行表現,發(fā)揮網絡在公共監(jiān)督方面的正向功能,避免“網絡暴力”,值得我們思考。
1、德法結合,規(guī)范網絡輿論監(jiān)督
網絡的傳播特性,為大眾提供了一個發(fā)表言論、表達意見、釋放情緒的便利通道,也使得這種“輿論監(jiān)督”比傳統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來得更猛烈、更尖銳?!叭巳馑阉鳌痹谝欢ǔ潭壬习l(fā)揮了正面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既促使了當事人良心上的覺悟,也對社會其他人有了一定的道德觸動和約束。但是,“民意的審判”只能停留在道德拷問的層面,一旦損害了法律和程序的公正,就意味著“大多數人的利益”都可能受到侵害。為此,對網絡民主監(jiān)督平臺的建設,需要結合法律與道德規(guī)范雙管齊下。
法律控制因其最大的強制性和權威性可謂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所以,加快對網絡信息管理和網絡行為規(guī)范的相關立法步驟就顯得尤為重要。雖然《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guī)定》第九條中已提出:“任何人不得在電子公告服務系統中發(fā)布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信息?!盵4]但是,這些規(guī)定都沒有突破傳統法律被動保護隱私權的模式,而另一些原則性較強的規(guī)定,則是在實踐中不易操作。當法律法規(guī)對網民自主權和自由度的過度干預時,又會容易使網民產生逆反心理,所以,應結合網絡社區(qū)特色完善立法體系,讓網民暢享民主輿論平臺的有序傳播,遏制網絡暴力的發(fā)生。
同時,還應加強網絡道德規(guī)范和網絡道德行為建設,以實現“以德治網”。建立文明上網公約、人肉搜索注意事項、網絡語言文明等等……通過規(guī)范化管理,增強網民上網的自制力。2009年 1月 1日,“人肉搜索”的肇始之地——貓撲網,就已發(fā)布了《人肉搜索公約 1.0Beta版》,其中約定“以網絡道德為準繩,盡量不參與搜索他人隱私;對他人的隱私盡力保護,保證不在公共場所公布他人隱私”,試圖規(guī)范網民的“人肉搜索”行為,這無疑是個良好的開端。
2、發(fā)揮傳統媒體的議程導向作用
由于“人肉搜索”得到的信息往往伴隨著流言的傳播,真實性難以保證;而在其傳播過程中,從眾心理又使得個人對信息不一定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評價。不論是為了滿足提問者對信息的需求,還是為了完成對不道德或違法行為的揭露——相較之下,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責任意識都已得到公眾的廣泛認可,準確性都將優(yōu)于網民自發(fā)的“人肉搜索”。為此,我們應當充分發(fā)揮傳統媒體在與網絡媒體互動過程中的議程導向作用。
自“虐貓事件”之后,幾乎所有大規(guī)模的“人肉搜索”事件都被傳統媒體追蹤報道過,“人肉搜索”與傳統媒體互設議程的互動已日趨緊密。而且,至2007年年末以來,都是由傳統媒體提供事件由頭,網民才開始自發(fā)組織去挖掘新聞事件中的深度信息——傳統媒體的議程導向表現突顯。所以,傳統媒體不能僅僅停留在將“人肉搜索”事件作為新聞予以集中概括與報道,對于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的問題,傳統媒體應當在為公眾提供客觀、真實和權威的信息時,積極組織討論,承擔輿論引導的職責。
3、加強網站的社會責任意識
在歷次“人肉搜索”事件中,網站和論壇不僅是“人肉搜索”行為產生的搖籃,也是輿論戰(zhàn)火燃燒的催化劑。一方面,許多網站僅僅將“人肉搜索”作為一種商業(yè)模式來運作,在經濟收益的驅動下有意制造“新聞”事件;另一方面,即使不是出于商業(yè)目的,許多網站也僅僅將自己定位在信息平臺提供者的角色,缺乏對信息把關的重視。
“把關人”理論認為,“媒體在傳送信息過程中,具有過濾功能,需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對新聞信息和素材予以層層把關、篩選、加工與取舍,起著決定繼續(xù)或中止信息傳遞的作用”。在網絡時代,網絡媒體自身需要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網站、論壇、博客等互動社區(qū)的管理員應當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具體而言,管理員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和辨識度,在迅速瀏覽網民發(fā)布的信息時,要及時發(fā)現并刪除其中違反法律、含有人身攻擊或對青少年有害等內容的信息,發(fā)現網民的不法行為要公正提出警告。同時,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網監(jiān)等相關部門可以成立行業(yè)性自律組織,學習英國的“新聞評議會”和瑞典的“新聞業(yè)公共委員會”等,讓網站之間互相監(jiān)督。
4、提升網民的社會公民意識
作為“人肉搜索”的使用者與主宰者,網民的意識與素質直接影響著“人肉搜索”的發(fā)展。不少網民認為在網絡中可以擺脫現實社會的種種羈絆而隨心所欲,正是網絡倫理教育缺失的表現。
在“人肉搜索”的早期,網民是帶著獵奇的眼光,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態(tài)參與“賞金獵人”的行列,他們在貓撲、天涯、西祠等網絡社區(qū)通過回答其他網民提出的問題或提供別人需要的線索從而賺取虛擬貨幣。而當他們提供可能侵犯當事人隱私權和名譽權的信息,并對具體的實體個人展開網絡討伐的時候,就已經發(fā)生了角色越位。因為在一個法治社會,有罪判決只能依據法律,對此調查與處罰也必須依法規(guī)范進行。如果動輒開展缺乏基本的求證調查、打壓理性的溝通發(fā)言,習慣于起哄、盲動、斷章取義、人身攻擊,乃至通過曝光隱私信息直接傷害公民個體……當網絡上越來越多這樣的表現與暴力,理性的聲音就會選擇退場,積極的網絡輿論價值就會被掩蓋,整個社會的表達習慣就會遭到歪曲,通過網絡平臺蓬勃生長的言論進取就會遭遇挫折。網絡輿論的雙重性格和不穩(wěn)定表現,既對許多無辜的個體造成傷害,繼而也將對網民自身造成巨大的傷害。所以,網民需要提升個人社會公民意識,學會理性思考與自制。只有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理想的網絡環(huán)境才能建成。在社會層面上,應通過各種公共信息平臺向公眾普及和推廣媒介知識,加強正確看待各種媒介內容的能力,合理利用網絡資源。
誠然,“人肉搜索”事件的性質折射出了當前社會道德建設的消極現象,網民們希望捍衛(wèi)、重建社會道德價值體系的愿望未必不是真誠的,但建設的過程不能只有激情與口號,而是有著另外的更為重要的條件,那就是自由、民主、政治、平等等現代社會秩序的形成和現代公民意識的成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才不會忽視別人的基本權利而任意“圍攻”,讓道德帶給所有人歸宿感、安全感、溫馨感,而不是恐懼感。
[1]涂花,邱峰.“人肉搜索引擎”的傳播學意義及其道德困惑[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1).
[2]王愛玲,武文穎.網絡民意的“匿名制服”效應及其有效調控[J].新聞界,2008,(1).
[3]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guī)定[EB].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0-10-08.
Reflect ing on the“Human Flesh Search”in I nternet
CHEN Chen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of Fujian Nor mal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1,China)
The“human flesh search”,whose aim was to search for the instantmessage,has been used to vent the anger now.And itmay lead to the cyber bully.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net citizen is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 the cases of"Human flesh search".In order to regulate the“Human flesh search”,we should find the psychologymotivation of the net citizen at first.
the“human flesh search”;cyber bully;people’s psychologymotivation
C 912.63
A
1673-2103(2010)01-0138-05
2009-09-11
陳琛 (1985-),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文化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