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光艷,張波勇
(衡陽師范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系,湖南 衡陽 421008)
接受視域下“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分析
翟光艷,張波勇
(衡陽師范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系,湖南 衡陽 421008)
“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性一直是主講教師和學術界熱烈關注和討論的話題。從接受的視角來看,提高“概論”教學實效性,在知識層面,要遵循“求新求異”的原則,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上積極創(chuàng)新。在價值信息層面,要遵循“求和求同”的原則,充分契合大學生的需要和已知。
“概論”課;接受;實效性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性一直是主講教師和學術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判斷“概論”課教學的實效性,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大學生能否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這門課程所介紹的理論知識和價值觀念。根據(jù)接受的一般規(guī)律,一般來說,關于知識信息方面的,人們往往有一種求異求新的傾向,而在價值信息方面則往往有一種求同的傾向。[1]本文擬以此觀點為觀照,從接受的視角對“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問題進行初淺的探討。
根據(jù)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意見,“概論”課在理論知識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幫助大學生掌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原理。因此,要使大學生接受這些理論成果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完整把握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和基本知識,必須遵循求新求異的原則。
(一)教學內容上求“新”。所謂“新”,是相對于舊或老而言。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就有政治課的教學,再加上他們從報紙、網(wǎng)絡等渠道都可以接觸到這門課程的內容,因此,他們進入大學后對概論課的有些理論知識已經(jīng)有一定了解,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中學階段的政治課教學主要是以應對升學考試為目標的,教學重點放在了“是什么”層面,具體的理論是什么,學生只要完整地記住就行了。在大學階段,“概論”課教學的目標不再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單純性知識講授,更是一種素質教育的要求。既要把握知識,又要提升能力,堅定信念。所以,“概論”課教學的重點應放在“為什么”層面,不是簡單地把教學內容以定論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在不斷解決“為什么”的過程中去思考、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中國化?為什么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中國革命為什么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中國為什么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等等。通過引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既能讓學生把握基本理論,也有利于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更能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增強他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信念。
要做到教學內容上的“新”,必須在教學的深度上和信息的廣度上下功夫。在理論深度上,必須講清楚理論的來龍去脈,它賴以形成的歷史和現(xiàn)實根據(jù),關于這個問題的不同學術觀點,以及觀察問題應有的科學方法等。在信息廣度上,必須聯(lián)系學生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熱點問題,聯(lián)系國內國際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從正面剖析問題、講清道理、切中要害,充分發(fā)揮真理的力量、邏輯的力量,幫助學生學會科學地認識和分析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在教學內容上求“新”并不是為了新而新,而是在不脫離教材內容體系的基礎上的“新”。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單純追求教學的吸引力,完全脫離教材,在課堂上漫無邊際地胡吹亂講,雖然短期內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但相對于這門課的教學目標來講,相對于學生長遠發(fā)展目標來講,這種所謂的“新”是應努力避免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吃透教材,在完全理解教材、不脫離教材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理論分析和研究,做到教學的揮灑自如。
(二)教學方法上求“新”。正如前面所指出,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對政治理論的學習,主要是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捧下進行的,這就決定了中學政治教師對政治課的教學多采取填鴨式的單向灌輸?shù)姆椒ǎ耆褜W生當作教育的客體,忽視了學生的教育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雖然這種教學方法對于應付考試在短期內是完全奏效的,但對高校的育人目標以及大學生的個性特點而言,這種教學方法卻是明顯落后的。隨著大學生知識的豐富以及主體意識的增強,多數(shù)大學生對填鴨式的單向灌輸方法是持反感態(tài)度。一味地灌輸,不僅達不到“概論”課教學的預期效果,反而會導致接受主體對這一過程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因此“概論”課的教學方法也應在求“新”上下功夫。目前創(chuàng)新“概論”課教學方法有多種,具體包括多媒體教學法、專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等。這些教學方法雖然形式不一樣,但其核心都是一致的,就是要求必須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充分發(fā)揮教育主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是雙向互動的教學方法。
這里也需要指出的是,采取何種教學方法,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并不是這幾種方法都要采用,也不是別的學校采用這種方法管用,自己就要加以模仿。采取何種教學方法,要根據(jù)本校的教學設備、學生的思想狀況、教師的知識結構、研究專長等方面而定,并要經(jīng)過在教學實踐中加以檢驗。在這里單純講哪能種方法好是不實際的。
(三)考核方式上求“新”。中學階段學生對政治理論的學習效果最終體現(xiàn)在考試成績上,嚴格來說體現(xiàn)在幾場關鍵的考試上,而且這種考試多采取書面考試的形式,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多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進入大學后,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首要要求,很多高校對“概論”課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將定期考核與不定期考核相結合,平時考核與期未考核相結合,論文考核與卷面考核相結合、開卷考試與撰寫論文相結合等方式,增強了“概論”課考核的科學性,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比單一的閉卷考核更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但這些考核方式在實踐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采取開卷考試后,學生對“概論”課的學習紀律性在下降,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的主觀性在增大、客觀性在降低。
在這里,特別將考核方式加以分析,是因為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概論”課教學的實效性,也是大學生在學習這門課時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重點。
“概論”課的教學,承擔的并不僅僅著傳授知識的功能,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于它傳授的“價值信息”,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一般專業(yè)課的重要區(qū)別所在。具體來說,“概論”課的教學,不僅僅在于把握基本觀點、基本原理,不僅僅要讓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幫他們懂得為什么只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為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指明方向,這些觀點怎樣回答和解決了實踐中提出的重大問題。概括地講,就是要讓大學生認識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對于價值方面信息的接受,上文已提及,人們往往有一種“求和求同”的傾向,樂于接受與自己的信念相一致的信息而排斥不一致的信息。因此,要有效發(fā)揮出“概論”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須努力遵循“求和求同”的原則,在概論課的教學目標和接受主體之間尋找契合點。
(一)充分契合大學生的需要?!叭魏稳巳绻煌瑫r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盵2]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內在驅動力,也是影響概論課功能發(fā)揮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的概論課教學,之所以教學效果不理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沒有契合受者的客觀需要。學生普遍感覺老師所講授的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大道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所以會選擇采取“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更談不上去認同、轉化這門課所傳授的“價值信息”,自然也就發(fā)揮不出其應有的功能。
實際上大學生應該明白,在當前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中,每個公民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政治生活能力,舍此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政治人。而通過“概論”課的學習,具備必要的政治認知和政治意識,是發(fā)展此項能力的必要條件。此外,大學生還有學習為人處世的需要,向善的需要,提高思想境界的需要,發(fā)展自己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需要等等。這些需要都是可以通過“概論”課的教學給予滿足的,關鍵在于如何正確把握與引導。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在首先準確把握這些需要的基礎上,善于挑明教與受之間的利益關系,引導學生自己去領悟。比如,在第一章的教學中,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談到毛澤東同志和鄧小平同志的曲折人生經(jīng)歷。但是,最終的落腳點在哪里?這個內容的分析不能僅僅只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這兩個案例,一是要感受偉人的人格魅力,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在經(jīng)歷了諸多挫折之后他們最終能創(chuàng)造出如此巨大之成就?關鍵就在于他們所堅持的理想信念的偉大。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明確正確、堅定的人生理想對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重要意義。通過上述方式,學生切身體會到了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得到了滿足,也將會有更大的學習動力。概括來講,只要教師準確把握了大學生的這些需要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給予正確的引導,這門課完全可以擺脫目前的被動狀態(tài),受到學生的歡迎。
(二)充分契合大學生的已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在他的《教育心理學》中指出:“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任何受教育者都不可能是在“零已知”的狀態(tài)下去參與教育活動,受者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態(tài)度觀念、思維方式都會作為“參照系”參與對教育信息的過濾、篩選,左右對信息的接受,進而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概論“課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充分把握大學生“已知”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和傳遞教育信息,合理使用單方面論據(jù)信息傳遞和雙方面論據(jù)信息傳遞。所謂單方面論據(jù)信息傳遞,指教育者在傳遞信息時,僅敘述有利于所主張的立場、觀點的言論,對不同的觀點閉口不談,或一味強調其缺點。雙方面論據(jù)信息傳遞則是指教育者安排含有正反不同立場的信息內容,甚至承認對立言論也有可取之處,但又巧妙指出其缺點超過優(yōu)點。[3]就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兩種方式的合理運用,可以取得積極效果
比如,在《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一章中,幫助學生認識改革開放在當代中國的重要地位時,就可以采取單方面論據(jù)信息傳遞。改革開放的成就有目共睹,改革開放的道路完全正確。在這一問題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立場基本上是不存在分歧的。所以,在這個內容上,完全可以單方面?zhèn)鬟f信息,強調改革開放決策的正確性,充分肯定改革開放的成就,強化大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同程度,堅定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國策才能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從而自覺投身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但是,當受教育者原有的立場、觀點與教育者主張的立場、觀點存在分歧的時候,則宜選擇雙方面論據(jù)信息傳遞。比如,在社會主義的民主、自由、人權問題上,很多學生可能會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社會主義民主在形式、程序和一些具體制度層面存在的不足,簡單地得出社會主義民主不及西方民主的結論。在分析這個問題時,如果選擇單方面論據(jù)信息傳遞的方式,一味強調社會主義民主的優(yōu)越性而指責資本主義民主的虛偽和狹隘性,部分學生很可能會認為教師觀點偏激或有意隱瞞信息,因為疑惑得不到解決而對傳遞的信息產生排斥和對抗心理,甚至可能會對教育者產生“信任危機”。但如果采用雙方面論據(jù)信息傳遞,既肯定社會主義民主的優(yōu)越,也承認西方民主確有可取之處。他們在民主參與、民主監(jiān)督、權力制衡等方面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制度和運行機制,實現(xiàn)了資產階級民主的法制化等。這些民主的具體形式是可以作為人類共同的文化成果并且根據(jù)我國的具體國情加以改造和吸收的。但從本質上看,資本主義民主是只為少數(shù)人享有的,具有狹隘性。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受教育者對對立的觀點進行辨析,進而逐漸認同教育信息并改變自己原有的立場。當然,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問題的關鍵都在于必須要了解學生,要準確把握并契合學生的“已知”狀態(tài)。
總之,就“概論”課的教學效果來說,雖然目前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只要我們在認真研究教育規(guī)律、充分把握課程特點和受教育者的特點的基礎上來開展教學,這種局面應該是會有改觀的。
[1]劉建軍.接受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教學與研究,2000,(2):7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3.186.
[3]李德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7,(3):163.